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部分模拟试题
说明:本部分参照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第5版)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

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士家制度
答:士家制度是指曹魏时期实施的一种军事制度。

曹魏为了保持稳定的兵源和的劳动力,以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其治下推行士家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将世代为兵之家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称为“士家”。

士家子孙必须世代为兵,且必须娶士家女子为妻。

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但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2.土断
答:土断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人,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

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

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

义熙九
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

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3.党锢之祸
答: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

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

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

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

宦官于l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

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4.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宫人法。

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上计
答: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

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

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

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

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6.今古文经之争
答:今古文经之争是指汉代儒学内部的学术之争。

秦代焚书,禁止《诗》《书》流传,故一些老儒以口头相授的方式用隶书记载儒家经典,称“今文经”;焚书时便埋藏起来,而在汉初发现的用篆书记载的儒家经典则称为“古文经”。

刘歆在整理经文时,建议在太学设立学官,此举引起两者之争,争论的焦点便在其之上。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兼采二家的方式注释经典,故今古文经之争基本结束。

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虽和书写所用文字的今古有关,但实际意义,却在文字背后推动了学术发展。

二、史料分析(30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勇武有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

——《玉海》卷一三八材料三:(贞观十年)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每人兵甲粮装各有数,
皆自备,输之库,有征行则给之。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材料四:初,诸卫府兵,自成丁(成年)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开元十年)张说建议,请招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争出应募。

上(唐玄宗)从之。

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

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材料五: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卷五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此兵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对唐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此兵制与当时所行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此兵制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唐中后期政局的影响。

答:1.(1)特点:兵农合一;府兵自备武器和其他装备;士兵、将帅管理分离。

(2)影响:在府兵制下,将帅不能长期控制士兵,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出现藩镇
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唐朝前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统治的稳定。

2.关系:均田制是府兵制存在的基础。

政府从受田农民中选拔士兵,士兵自备军械从军征战,“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均田制破坏后,农民难以承受当兵从征的负担而逃亡,府兵制破坏。

3.唐玄宗时,府兵制逐渐演变成募兵制。

职业兵长期受将帅控制,成为叛乱割据的工具,形成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论述(每小题40分)
1.开元之治评述。

答:“开元之治”是指中国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改良措施
①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後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玄宗在统治前期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②改革变更
a.将京官与地方官互调,以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b.将全国分为十五道,设置采访使,监督地方官员,并考察他们的政绩;
c.改革科举制,限制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

③发展经济
a.农业方面:新修大型水利工程、提高农耕技术、改进生产工具;
b.手工业方面:丝织业花色品种众多,技术高超;陶瓷业上也有享誉世界的唐三彩;
c.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已经是著名的大都市,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③外交方面
对各少数民族采取友好的政策,大量国外留学生到唐朝求学。

(2)开元之治的功绩
①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②文化繁荣,以唐诗为标志的唐朝文化在当时声名远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③对外征战,保证了当时唐朝边疆的稳定和与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3)负面影响
①到开元年间的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
②唐玄宗时为了适应对外征伐,大量设置节度使,并且不断增加节度使的权力,使得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了内轻外重的局面,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2.简述玄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代表思想。

答:(1)玄学的形成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