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及在商业竞争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及在商业竞争中的运用

高泽辉

(红河学院工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先秦的重要文献之一,关于其核心思想,历来论者很多。学者多以儒、道思想探讨《孙子兵法》一书,并未能凸显《孙子兵法》的独特思想。本文尝试从文本就《孙子兵法》一书的思想体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论证‚争利‛乃其核心思想。同时书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战略模式,我们也可以将它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应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孙子的竞争战略模式,不仅是兵战模式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商战模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争利;企业;策略

春秋战国期间,诸侯间互相征伐,战火频仍,列国纷纷追求富国强兵之道,军事上的发展得到相当大的重视。诸侯为求在战场上可以克敌制胜,使国家更加强盛,往往招揽一些擅长軍事的人才,一些军事思想家思考解决军事上问题的书籍也适时而生。春秋末年的孙子(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便是军事思想家(即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撰写的兵书《孙子兵法》是一部总结春秋以前和春秋时各类战争经验的集大成的名

著。有关孙子的生平记载不多,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史记》中言:‚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卢。‛仅略述其名字及活动时期,对其生平亦只详述‚三令五申‛一事,其它‚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等功绩则简短叙述[。不过,《孙子兵法》一书本身已足以让作者名垂千古。当代学术界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不少思考对后学都具有启发意义。只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的探讨却仍然人言人殊,歧见甚多,或说其与儒家思想相通,或说其受《老子》的唯物辩证思想影响。有鉴于此,笔者将从《孙子兵法》的立论基础入手,论证其军事思想的立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同时将书中的思想移植到现代商业竞争的领域中,许多西方营销专家,都把《孙子兵法》视作为‚20世纪和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战智慧‛。他们在商战上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孙子兵法》在现代商战中的广泛应用。

那么,他们究竟在《孙子兵法》中找到了什么呢?或者说《孙子兵法》中究竟有哪些宝贵的智慧精华给他们以如此重要的启示呢?

毫无疑问,《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战略思想;避实而击虚,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应变策略;令之以文,齐之以威,令民与上同意的带兵原则;千军易找,一将难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理,几乎都成了西方许多企业家用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

胜的法宝,成了他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手段、激励机制的思想智囊。

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争利

(一)为国家之‚利‛而战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的立论基础在于人性的追逐私利。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那就是要争取国家利益。孙子极为重视国家利益,《孙子兵法》全书用了51个‚利‛字,可以见出孙子基本上以国家利益来决定是否進行战争。《火攻》篇说: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费留‛是指攻取城池之后,未有足够力量维持其胜利,拖延了时间,最终招致凶险,枉费了国家的资源,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

所谓‚非利不动‛指没有国家利益则不动兵,换言之,若国家能够得到利益则应该动兵。‚非得不用‛,指没有十足战胜的把握,就不用兵,换言之,若有十成把握,就应该向敌国进攻。

(二)对‚非战‛思想的辨析

孙子在《火攻》篇提出了‚非危不战‛,指当国家没有遭遇危难时,便不应该发动战争。表面看来,孙子似乎不主张为争利而战。曾国垣在《先秦战争哲学》中就说: 《孙子〃火攻》:‚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同篇: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仅就这两段话而言,孙子的战争目的似乎为了利,不利于战,绝不动兵;没有得胜的把握,绝不用兵。反过来说,只要于我有利,只要有把握得胜,就可以发动战争,这岂不离开那个‚义‛字太远了?不过,孙子在‚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之下还有‚非危不战‛四字。一个国家没有到危急的时候,即使有利,有把握得胜,还是不战。所以,孙子所提出的战争目的,不是侵略的,不是不义的,而是谨慎的处理战争,仍归于义。

曾氏指出孙子提出‚谨慎的处理战争‛,这是有道理的,但其将‚非危不战‛归结为奉行儒家仁义之道,这就值得商榷了。孙子在《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高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曾氏认为这是‚‘全存’的战争思想,乃本于儒家的道‛,并且进而申论:‚惟有孙子本于儒家的道,具有慎战的思想,是以‘非危不战’的动机,行‘不战而屈’的结果:兼动机说与结果论而有之。‛在笔者看来,很难从孙子其书,甚或其家学、言行等得出其思想合于儒家仁义之道的明证。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非战思想的内容实有进一步辨明的必要。

1、无关儒家仁义之道

综观《孙子兵法》全书,只有《用间》篇‚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

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提到‚仁义‛二字。在此,孙子没有明说为何‚非仁义不能使间‛。不过,我们看文中所述对‚间‛的待遇,要亲之、厚赏之,这说明‚仁义‛待人,只是限于主人与其指派深入敌国的间谍之间,而不是用于两军交战之间。使用间谍的目的是为了‚得间之实‛,即间谍出于报恩的目的,舍生忘死地刺探最有价值的情报,以维护自己宗主国的最大利益。因此,文中的‚仁义‛并非是儒家的王道,而是用人的策略:宽厚待人,才能让间谍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这与儒家的政治主张毫无关系。

诚然,孙子在首篇《始计》举出‚将‛所需要的特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是出色将领所需要具备的其中一种要素,但孙子所谓的‚仁‛,主要是指将帅宽厚对待士兵,而不是针对敌国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道。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比较接近儒家之‚仁‛的提法,诸如《作战》篇所言:‚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善待俘虏并供养他们,这似乎表现了儒家主张的仁爱之心。但观乎全文,则‚善而养之‛实际只是‚取敌之利‛,使自已‚胜敌而益强‛的方法而已。《地形》篇所言‚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但其目的是‚故可与之赴深溪‛、‚故可与之俱死‛,则仁爱只是一种治军的手段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