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之路——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
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作者:李晗来源:《经济》2016年第19期“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老老实实地拍‘老老实实的电影’。
”这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宣言的终极指向。
细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变迁史,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其中第五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时代,第六代是衔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时代。
《经济》记者以第五代电影导演张军钊和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为例,分析他们当时的作品特色和拍电影手法,以期对当下电影导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探索电影可以说,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成长的,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电影艺术说教式、宣传式的传统观念和固有格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一条良性的充满活力的造血之路。
这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电影作品是1983年张军钊拍的《一个和八个》,之后第五代导演风起云涌般出现。
《一个和八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的情况下,始终向囚犯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之后,战争形势突变,王金带领囚犯浴血奋战,终于突出重围。
最终囚犯们以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罪过,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从整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特色来说,《一个和八个》的故事情节并无特殊之处,他们都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但从整个影片的构图来看,其使用的“不规则构图”是一种富有强烈电影感的艺术手段,运用这一手段,他们有的把人物推到画框的一角,有的大胆利用画外空间,只让人物在画框内露出一部分。
这种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不平衡,赋予了一种别的方法难以获得的画面动态,从而构成内在的紧张性。
这也符合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的论述:这种构图方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是它的位置,还看到了一种不安定性。
正是这种准确的题材把握、别出心裁的导演构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奇特的视觉效果,使其在电影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
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
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及特点第一代:20世纪初到30年代初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
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有反封建倾向,多为舞台形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第二代:20-50年代,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吴永刚、汤晓丹、沈浮、郑君里、桑弧等人。
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善用长镜头。
他们拍出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民族风格的影片,是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
第三代:50年代起参加电影工作的导演,水华、谢晋、谢铁骊谢添、凌子风、崔嵬等人。
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风格,讲究戏剧结构,善用蒙太奇手法,较少使用长镜头。
第四代:70年代末,吴贻弓、吴天明、谢飞、滕文骥、张暖忻、郑洞天、黄蜀芹。
主张用新观念去改造电影,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8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的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
他们追求表现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有很强的主观性、抒情性、象征性和寓言色彩。
(如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第六代: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王全安、路学长等人,受开放多元的社会影响,特点不一。
或偏注于写实或走商业路线。
无法归入派系的导演:姜文、顾长卫、冯小刚、高群书、宁浩、陆川。
导演及代表作一代,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孤儿救母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二代,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南国之春》孙瑜:《大路》《野玫瑰》吴永刚:《神女》、《巴山夜雨》袁牧之:《马路天使》、《风云儿女》沈浮:《万家灯火》、《北国江南》费穆:《小城之春》桑弧:《太太万岁》、《祝福》三代,郑君里:《林则徐》谢晋:《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水华:《白毛女》、《林家铺子》崔嵬:《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凌子风:《中华儿女》、《骆驼祥子》、《红旗谱》、《边城》谢铁骊:《早春二月》、《暴风骤雨》四代,谢飞:《本命年》张暖忻:《沙鸥》、《青春祭》吴贻弓:《城南旧事》五代,陈凯歌:《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菊豆》黄建新:《背靠背,脸对脸》、《求求你,表扬我》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未归入派系,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冯小刚:《甲方乙方》等贺岁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高群书:《风声》、《神探亨特张》陆川:《可可西里》中古电影的第一: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1906-1951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小城之春等
LOGO
郑君里、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01
02
成 荫 1917-1984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万水千山等
03
谢 晋 19232008 女篮五 号、 红色娘子军、 舞台姐妹等
LOGO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吴贻弓 1938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决里 人家
郑正秋
1888—1935
张பைடு நூலகம்川
1889—1953
LOGO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 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 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蔡楚生
费穆
1906-1968
鱼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节金熊奖。
他是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
4
《黄土地》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
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2
年前的首次合作 LOGO
第六代导演——百花齐放
LOGO
LOGO
中国六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张石川
王全安、贾樟柯、王小帅
01
蔡楚生、费穆
陈凯歌、张艺谋
04
吴贻弓、黄健中
成荫、谢晋
LOGO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 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 《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_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_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0: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陈旭光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是两个重要的群体。
晚近中国电影的转型从某个角度说正体现于从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0到以/第六代0电影为代表的/后新时期0的转换与变迁。
本文兼以美学艺术视角和现实历史维度,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创作异同、发展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总结历史并剖解了他们在当下市场与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状况。
本文从主体形象特点、知识分子身份意识、历史意识、国族想象与个体记忆、现实关怀、电影语言、美学风格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主体意识影像风格寓言性纪实性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0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0和/第六代导演0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0的时期¹。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第五代导演通常是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大多有过知青的经历,代表影片有5黄土地6、5一个和八个6、5盗马贼6、5猎场札撒6、5喋血黑谷6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
而第六代导演则是指9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代表影片有5周末情人6、5头发乱了6、5冬春的日子6、5巫山云雨6、5小武6、5过年回家6、5周末情人6、5北京杂种6、5苏州河6、5月蚀6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潜意识、无意识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学生姓名:左强伟学号:6100212135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2015年 6 月 16 日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
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
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包广云机制084590110815310年浩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而第六代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多来源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历,由于他们经历了知青生活,经历了十年的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各种思潮冲击,他们通过电影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反思。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现状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第五代导演是主体意识强化和自觉的一代,追寻和构建历史性的和大写的人的主题形象,一直是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支柱。
他们执着与民主振兴,深刻的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理性。
第五代导演的题材大多与历史有关联,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好的乡村文化痼疾的一种思考,对民族,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感慨。
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通过对女主角嫁给一个地主之后的生活和命运变化的描写来见证乡村文化中不好的一面,见证了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不容乐观。
在《红高粱》中见证了热情,野性和血的洗礼后而长大成人的我的爹爹豆官,都是一些代表了未来,寄托了导演理想的符号。
而第六代导演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表达生存的孤单,焦虑,凸显自我。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比较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不同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先驱,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
他们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们包容了历史的痛苦与复杂性,对中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的作品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等为代表,表现了深刻的人情、荒诞的命运和伟大的牺牲,唤起了强烈的观众共鸣。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六代导演主要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为代表。
他们更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品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导演以真实、自然、流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通过描绘失落的生活状态、个体的疏离和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六代导演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挣扎,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采用了铺陈叙事的方式,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层面的表达,用史诗式的手法渲染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而第六代导演则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以纪实的方式展现社会的细微变革和个体的自我挣扎,呈现出更真实、接地气的电影语言。
这两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代导演以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
他们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考,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
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
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
论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论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作者:周韩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7期摘要: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异同,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电影的转型体现在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到“第六代”电影所代表的“后新时期”的转型与变革中。
分析两代导演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
本论文从文化修养、代表作品,创作转型等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
总结历史,并在现实的市场和全球化背景下说明它们的现实。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冒出了新的一批电影代表人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向人们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在当初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技术,在电影的素材选用,剧情以及镜头的运用,后期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新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90年代后,又一批新的年轻导演诞生了,他们是以陆川,管虎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两代导演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表明手法。
一、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诞生1978届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窗在1983年成立了“青年摄制组”,地点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创作了电影《一个和八个》。
1984的黄土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这群集体虽然人数少,但是力量强大,促进中国电影界质的飞跃,从此,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诞生了,其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
田壮壮等。
他们为了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很多时间,创造了前人的辉煌,在1990,有一群年轻的电影创作人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向往,他们力求在中国电影界占据位置,他们拥有新潮的思维,独特的拍摄手法技巧,他们就是以王小帅,阿年,管虎,贾樟柯,路学长等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他们是相继第五代导演后新的一波接班人。
但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也形成了惊人的发展趋势。
(一)两代导演的阅历体验在“第五代”导演的群体中,他们很多是经历过生存磨砺的人,经历过社会的鞭打,他们大多数思想,对生活广度认知相同。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电影通过影像和音响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多元的现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电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导演,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思考,以不同的风格和视角,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的电影艺术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张炎和沈河夫妇。
他们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西方电影技术,为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陆续面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二代导演:主旋律与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试图通过情节和角色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发。
第二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谢晋、陈毅和夏衍。
他们的作品以主旋律和批判现实为特点,强调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代导演:审美启蒙与个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审美追求。
他们尝试突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模式,对电影语言进行再思考和尝试。
第三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
他们的作品以审美启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特点,对观众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第四代导演:现实主义与草根生活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为导演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
第四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贾樟柯、王小帅和李楚楚。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
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
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
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正文:《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
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
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
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第五代电影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其主要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这些导演作为空前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以电影为载体,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兼顾实现中国文化的运用、传承、传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在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还原。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汲取的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分别分析、汲取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风格、审美理念,进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化、持续化寻找着力点,推进未来的长足发展。
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界定(一)第五代导演界定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层面来看,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更多的学术界定范畴在于该导演群体的时代特质。
总体上以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为划分,其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同时,第五代导演是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导演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很大程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形态、艺术精神等方面的时代征程。
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使得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屏幕以及世界屏幕上呈现,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绽放出夺目多姿的东方神韵。
同时,第五代导演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的频频斩获,也为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指引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第六代导演界定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群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大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时期,其电影在文化运用、传承、传播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还原,彰显浓厚而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风格。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作者:杨婉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电影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特殊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电影学界,习惯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以“代际”划分。
第五代导演一般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导演,主要代表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
代表影片有《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九月》等。
而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的是北京电影学院85年以后毕业的,90年代以来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年轻导演,主要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宁浩等,代表影片有《悬念》、《周末情人》、《阳光灿烂的日子》、《谈情说爱》、《小武》、《北京杂种》等等。
一、经历和创作观念的不同第五代导演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导演。
他们多出生于50年代,在青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过知青经历,他们去过工厂,农村,而不单单接受过大学的系统教育。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大量空闲的时间里阅读的经典作品,却深深的刻印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因此再他们导演影片时,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
而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相比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他们成长与共和国经济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适应商品经济,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利益并致力于在这个新的社会时期为自己开创出一片天地。
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个人境遇,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原来统一的社会空间被不断分割,“启蒙”、“理想”、“集体”这些曾经的价值观念消失了,代之的是“个人”、“利益”这些。
曾经的追求和信仰轰然倒塌,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
尽管相对第五代导演来说他们没有广阔的人生阅历。
但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更为深刻。
第六代导演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受过系通过而专业的教育,广泛阅读过文学和美学理论,剧本,小说,有些还从事过诗歌创作,甚至绘画。
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两代导演创作观念的不同。
在农村度过自己的青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对农村,对乡土中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种难以化解的情愫。
第5、6代导演的比较
专业班级:信管102班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浅谈关于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间的异同______陈凯歌《霸王别姬》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的时期④。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两个导演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势必会牵涉到命名合法性、文化传统、社会转型、电影体制和市场发行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喜欢历史题材,大多面向过去。
虽然他们其实并非那段历史的主人或是亲历者,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张扬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进入到一种假想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位置。
1993年为陈凯歌捧回金棕榈的《霸王别姬》就是其历史叙事这一文化命题中富于深意的例证。
陈凯歌的作品从来充满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明显。
在《霸王别姬》中,他更是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辩,将历史宏观和个人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得融合一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