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动物学课件——两栖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无尾目(蛙形目)
蟾蜍科
弧胸型、无齿 如: 黑眶蟾蜍 花背蟾蜍 美洲蟾蜍 中华大蟾蜍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蛙形目)
负子蟾科 如:负子蟾 盘舌蟾科 如:产婆蛙 雨 蛙 科 如:中国雨蛙、日本雨蛙 锄足蟾科 如:宽头大角蟾、髭蟾
日本雨蛙 中国雨蛙
负子蟾 产婆蛙
髭蟾
宽头大角蟾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
排泄管:输尿管→泄殖腔(膀胱)→体外
第三节:两栖纲
9)生殖系统及个体发育
A、生殖系统
雌:卵巢(一对)、脂肪体、输卵管(喇叭口)→子宫→泄殖腔 雄:精巢、毕德氏体、脂肪体、牟勒氏管 输精小管→输精尿管→(贮精囊)→泄殖腔 —— 卵生、体外受精(生殖期4-5月)
第三节:两栖纲
9)生殖系统及个体发育
B、个体发育
受精卵(胶质膜) →动物极(原生质、细胞核、色素) → 卵裂 → 囊胚期 → 原肠胚 → 神经胚 → 蝌蚪(吸附、游泳) → 成体(尾退化、肺出现、中肾、胃、肠)→ 性成熟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4,200种,295种)
1、无足目(蚓螈目) 5科160种(1种)
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等 。具退化的骨质鳞隐于真皮内。 双凹型椎体。蠕虫状,具肋骨、无胸骨。穴居。 鱼螈科: 版纳鱼螈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四.两栖类的资源保护
1)生态有益
牛蛙
2)饲养食用
—— 牛蛙
3)传统药用
—— 蟾酥:蟾蜍耳后腺分泌液 —— 哈士蟆:中国林蛙♀生殖腺
4)资源保护
中国林蛙
学习思考题
1.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两栖类是如何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 3.五趾型四肢的组成及其意义? 4.两栖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有何特点? 5.两栖类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无尾,椎体前凹型和后凹型 不具肋骨,具胸骨。两栖生活
[蟾蜍类] 负子蟾科 弧胸型 舌无 盘舌蟾科 弧胸型 舌盘状 蟾 蜍 科 弧胸型 无齿 雨蛙科 弧胸型 有齿,有吸盘 锄足蟾科 弧胸型 有齿 [蛙 类] 蛙 科 坚胸型 有齿 树蛙科 坚胸型 有齿,有吸盘 姬蛙科 坚胸型 无齿
黑斑蛙
中华蟾蜍
第三节:两栖纲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大鲵科:大鲵(娃娃鱼) 小鲵科:中国小鲵、极北小鲵 棕黑疣螈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蝾螈科:肥螈、东方蝾螈 洞螈科:洞螈 鳗螈科:鳗螈 东方蝾螈
洞螈
肥螈
鳗螈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蛙形目)
20科3500种(240种)
第三节:两栖纲
4)呼吸系统 器官:幼体:( 3对)鳃
成体:肺(薄壁盲囊)、皮肤
方式:鳃呼吸、肺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 发声:声带(喉门的杓状软骨—气管的两侧)、鸣囊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心脏:1心室、2心房 静脉窦、动脉圆锥 —— 动、静脉血未完全分离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血管——动脉:动脉圆锥→动脉干→ 三支动脉: a、颈总动脉 →头部 b、体大动脉 →内脏及四肢 c、肺皮动脉 →肺、皮肤
色素细胞:
{
黄色素细胞(滤去蓝色) 虹 膜 细 胞(衍射蓝—绿) 黑色素细胞(扩展:深;聚拢:浅)
第三节:两栖纲 2、内部结构:
1)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附肢骨骼 ) 中轴骨骼
—— 头骨:(轻而少)
脑颅:(背)鼻骨、额顶骨、外枕骨、前耳骨、鳞骨
(腹)犁骨、腭骨、副蝶骨、翼骨、蝶筛骨
第三节:两栖纲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血管—— 静脉 (右心房)静脉窦 —— 前腔静脉 —— 后腔静脉 (左心房)肺静脉
肝门静脉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防止皮肤干燥和进行皮肤呼吸
组织液和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 (脾脏——最大的淋巴器官) 淋巴心 蛙蟾类:2对 鲵螈类:16对 蚓螈类:百对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9科360种(37种)
—— 有尾、椎体双凹型和后凹型,具肋骨、胸骨, 水栖。
大鲵科:体大、犁骨齿呈“︵”形,具肺。如:大鲵(娃娃鱼) 小鲵科:体小、犁骨齿呈“U”形。如:极北小鲵 蝾螈科:体小、犁骨齿呈“︿”形,具肺囊。
如:肥螈、东方蝾螈
洞螈科:具外鳃和肺囊、具犁骨齿。如:洞螈、泥螈 鳗螈科:后肢退化、具外鳃,无肺囊。如:鳗螈 [两栖鲵科、无肺螈科、钝口螈科、双曲齿螈科等]
第三节:两栖纲
2)肌肉系统
分化明显: 轴上肌、轴下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四肢肌肉: 外生肌: 起点:中轴骨骼 止点:四肢 内生肌: 起点、止点:四肢
第三节:两栖纲
3)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 口咽腔
(牙齿、舌、唾液腺、内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耳咽管孔、喉门、食道、鸣囊口)
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消化腺:肝、胰
4、分布特点:
分布狭窄,且不远离水源。数量少,种类也少。 海洋及海岛上没有分布,沙漠上也极少分布。
—— 两栖动物的分布受到水源的限制和束缚 原因:
必须在水中繁殖和发育 ——生殖(受精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水分保持能力微弱 —— 皮肤裸露,水分易受蒸发;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 皮肤担当呼吸重任 —— 皮肤湿润,担负起呼吸的主要作用。
2、内部结构:
1)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 头骨: (轻而少) 脑颅: 颌弓:(上颌弓、下颌弓)
舌弓:舌骨(舌颌骨→耳柱骨) 鳃弓:
胸骨: 胸骨、剑胸骨(上胸骨、肩胸骨)
第三节:两栖纲
1)骨骼系统 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
带骨: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肩臼) 腰带:髂 骨、坐 骨、耻骨 (髋臼) 肢骨: 前肢:上臂(肱骨)、前臂(桡尺骨) 手(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股(股骨)、胫(胫腓骨)、 足(跗骨、蹠骨、趾骨)
蛙科
坚胸型、有齿
eg: 棘胸蛙 黑斑蛙 泽 蛙 虎纹蛙 金钱蛙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
姬蛙科:饰纹姬蛙、北方狭口蛙、花狭口蛙 树蛙科:大树蛙、斑腿树蛙、花臭蛙
花狭口蛙
北方狭口蛙
花臭蛙
斑腿树蛙
饰纹姬蛙
大树蛙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1、生态类群 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 2、繁殖变态 “抱对”、胶质膜(卵) 变态
脊神经:10对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干(1对) →交感神经节→ →内脏器官
第三节:两栖纲
7)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眼(水晶体牵引肌) 听觉器官:内耳
中耳(鼓膜、耳柱骨、卵圆窗、耳咽管)
嗅觉器官:鼻腔(粘膜)
第三节:两栖纲
8)排泄系统 —— 重吸收水分作用 器官(幼体):前肾
(成体):肾脏(中肾)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3、休眠 —— 新陈代谢的水平较低,再加上缺乏有效调节, 会出现休眠的现象。 —— 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
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时,新 陈代谢水平降低,并使之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条件 转变时(有利时)再复苏 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6.两栖类的循环系统比鱼类进化在何处?
7.两栖类的分类特点及其常见类群? 8.什么是动物的休眠,它的生态意义? 9.两栖类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 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登陆两栖类面临的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 五趾型附肢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 肺、皮肤呼吸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 重吸收水分 4.在陆地繁殖 5.适应温度的变化 6.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第三节: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B、皮肤:裸露,富腺体和血管,具呼吸功能 。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B、皮肤:表皮和真皮
第三节:两栖纲
皮肤
{{
真皮
表皮
{ 颗粒层
生发层 海绵层 致密层
角质层 ………“蜕皮”
第三节:两栖纲
皮肤衍生物: 腺 体: (粘液腺、毒腺)
第三节:两栖纲
特征
1. 2. 3. 4. 5. 具有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 具有简单的肺,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大脑比鱼发达,眼、耳发生变化; 不完全双循环(二心房、一心室); 两栖类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 但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必须在水中进行; 6. 幼体形态似鱼,有侧线,用鳃呼吸,游泳生活, 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7. 体型大致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第三节: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A、体型:蛙蟾型
头 扁平、三角形、内外鼻孔、眼睑、瞬膜、鼓膜、声囊♂ 躯干 背部褐或绿色,腹部白色,背侧褶、中央线、后肢黑斑 纹、泄殖孔; 四肢 五趾型附肢 ——前肢:上臂、前臂、 腕、掌、指(指端无爪) —— 后肢: 股、 胫、 跗、蹠、趾(趾间有蹼)
蛙的皮下淋巴窦
第三节:两栖纲
6)神经系统
A.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 (原脑皮)嗅觉 间脑: 中脑:视觉 小脑:平衡觉 延脑:生命中枢 脊髓: 肱膨大 腰膨大
第三节:两栖纲
6)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0对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蟾蜍科
弧胸型、无齿 如: 黑眶蟾蜍 花背蟾蜍 美洲蟾蜍 中华大蟾蜍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蛙形目)
负子蟾科 如:负子蟾 盘舌蟾科 如:产婆蛙 雨 蛙 科 如:中国雨蛙、日本雨蛙 锄足蟾科 如:宽头大角蟾、髭蟾
日本雨蛙 中国雨蛙
负子蟾 产婆蛙
髭蟾
宽头大角蟾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
排泄管:输尿管→泄殖腔(膀胱)→体外
第三节:两栖纲
9)生殖系统及个体发育
A、生殖系统
雌:卵巢(一对)、脂肪体、输卵管(喇叭口)→子宫→泄殖腔 雄:精巢、毕德氏体、脂肪体、牟勒氏管 输精小管→输精尿管→(贮精囊)→泄殖腔 —— 卵生、体外受精(生殖期4-5月)
第三节:两栖纲
9)生殖系统及个体发育
B、个体发育
受精卵(胶质膜) →动物极(原生质、细胞核、色素) → 卵裂 → 囊胚期 → 原肠胚 → 神经胚 → 蝌蚪(吸附、游泳) → 成体(尾退化、肺出现、中肾、胃、肠)→ 性成熟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4,200种,295种)
1、无足目(蚓螈目) 5科160种(1种)
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等 。具退化的骨质鳞隐于真皮内。 双凹型椎体。蠕虫状,具肋骨、无胸骨。穴居。 鱼螈科: 版纳鱼螈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四.两栖类的资源保护
1)生态有益
牛蛙
2)饲养食用
—— 牛蛙
3)传统药用
—— 蟾酥:蟾蜍耳后腺分泌液 —— 哈士蟆:中国林蛙♀生殖腺
4)资源保护
中国林蛙
学习思考题
1.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两栖类是如何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 3.五趾型四肢的组成及其意义? 4.两栖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有何特点? 5.两栖类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无尾,椎体前凹型和后凹型 不具肋骨,具胸骨。两栖生活
[蟾蜍类] 负子蟾科 弧胸型 舌无 盘舌蟾科 弧胸型 舌盘状 蟾 蜍 科 弧胸型 无齿 雨蛙科 弧胸型 有齿,有吸盘 锄足蟾科 弧胸型 有齿 [蛙 类] 蛙 科 坚胸型 有齿 树蛙科 坚胸型 有齿,有吸盘 姬蛙科 坚胸型 无齿
黑斑蛙
中华蟾蜍
第三节:两栖纲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大鲵科:大鲵(娃娃鱼) 小鲵科:中国小鲵、极北小鲵 棕黑疣螈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蝾螈科:肥螈、东方蝾螈 洞螈科:洞螈 鳗螈科:鳗螈 东方蝾螈
洞螈
肥螈
鳗螈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蛙形目)
20科3500种(240种)
第三节:两栖纲
4)呼吸系统 器官:幼体:( 3对)鳃
成体:肺(薄壁盲囊)、皮肤
方式:鳃呼吸、肺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 发声:声带(喉门的杓状软骨—气管的两侧)、鸣囊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心脏:1心室、2心房 静脉窦、动脉圆锥 —— 动、静脉血未完全分离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血管——动脉:动脉圆锥→动脉干→ 三支动脉: a、颈总动脉 →头部 b、体大动脉 →内脏及四肢 c、肺皮动脉 →肺、皮肤
色素细胞:
{
黄色素细胞(滤去蓝色) 虹 膜 细 胞(衍射蓝—绿) 黑色素细胞(扩展:深;聚拢:浅)
第三节:两栖纲 2、内部结构:
1)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附肢骨骼 ) 中轴骨骼
—— 头骨:(轻而少)
脑颅:(背)鼻骨、额顶骨、外枕骨、前耳骨、鳞骨
(腹)犁骨、腭骨、副蝶骨、翼骨、蝶筛骨
第三节:两栖纲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血管—— 静脉 (右心房)静脉窦 —— 前腔静脉 —— 后腔静脉 (左心房)肺静脉
肝门静脉
第三节:两栖纲
5)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防止皮肤干燥和进行皮肤呼吸
组织液和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 (脾脏——最大的淋巴器官) 淋巴心 蛙蟾类:2对 鲵螈类:16对 蚓螈类:百对
第三节:两栖纲
二、两栖纲的分类
2、有尾目(蝾螈目)
9科360种(37种)
—— 有尾、椎体双凹型和后凹型,具肋骨、胸骨, 水栖。
大鲵科:体大、犁骨齿呈“︵”形,具肺。如:大鲵(娃娃鱼) 小鲵科:体小、犁骨齿呈“U”形。如:极北小鲵 蝾螈科:体小、犁骨齿呈“︿”形,具肺囊。
如:肥螈、东方蝾螈
洞螈科:具外鳃和肺囊、具犁骨齿。如:洞螈、泥螈 鳗螈科:后肢退化、具外鳃,无肺囊。如:鳗螈 [两栖鲵科、无肺螈科、钝口螈科、双曲齿螈科等]
第三节:两栖纲
2)肌肉系统
分化明显: 轴上肌、轴下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四肢肌肉: 外生肌: 起点:中轴骨骼 止点:四肢 内生肌: 起点、止点:四肢
第三节:两栖纲
3)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 口咽腔
(牙齿、舌、唾液腺、内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耳咽管孔、喉门、食道、鸣囊口)
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消化腺:肝、胰
4、分布特点:
分布狭窄,且不远离水源。数量少,种类也少。 海洋及海岛上没有分布,沙漠上也极少分布。
—— 两栖动物的分布受到水源的限制和束缚 原因:
必须在水中繁殖和发育 ——生殖(受精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水分保持能力微弱 —— 皮肤裸露,水分易受蒸发;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 皮肤担当呼吸重任 —— 皮肤湿润,担负起呼吸的主要作用。
2、内部结构:
1)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 头骨: (轻而少) 脑颅: 颌弓:(上颌弓、下颌弓)
舌弓:舌骨(舌颌骨→耳柱骨) 鳃弓:
胸骨: 胸骨、剑胸骨(上胸骨、肩胸骨)
第三节:两栖纲
1)骨骼系统 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
带骨: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肩臼) 腰带:髂 骨、坐 骨、耻骨 (髋臼) 肢骨: 前肢:上臂(肱骨)、前臂(桡尺骨) 手(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股(股骨)、胫(胫腓骨)、 足(跗骨、蹠骨、趾骨)
蛙科
坚胸型、有齿
eg: 棘胸蛙 黑斑蛙 泽 蛙 虎纹蛙 金钱蛙
第三节:两栖纲
3)无尾目:
姬蛙科:饰纹姬蛙、北方狭口蛙、花狭口蛙 树蛙科:大树蛙、斑腿树蛙、花臭蛙
花狭口蛙
北方狭口蛙
花臭蛙
斑腿树蛙
饰纹姬蛙
大树蛙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1、生态类群 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 2、繁殖变态 “抱对”、胶质膜(卵) 变态
脊神经:10对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干(1对) →交感神经节→ →内脏器官
第三节:两栖纲
7)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眼(水晶体牵引肌) 听觉器官:内耳
中耳(鼓膜、耳柱骨、卵圆窗、耳咽管)
嗅觉器官:鼻腔(粘膜)
第三节:两栖纲
8)排泄系统 —— 重吸收水分作用 器官(幼体):前肾
(成体):肾脏(中肾)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3、休眠 —— 新陈代谢的水平较低,再加上缺乏有效调节, 会出现休眠的现象。 —— 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
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时,新 陈代谢水平降低,并使之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条件 转变时(有利时)再复苏 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第三节:两栖纲 三、两栖类的生态
6.两栖类的循环系统比鱼类进化在何处?
7.两栖类的分类特点及其常见类群? 8.什么是动物的休眠,它的生态意义? 9.两栖类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 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第三节:两栖纲(Amphibia )
——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登陆两栖类面临的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 五趾型附肢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 肺、皮肤呼吸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 重吸收水分 4.在陆地繁殖 5.适应温度的变化 6.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第三节: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B、皮肤:裸露,富腺体和血管,具呼吸功能 。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B、皮肤:表皮和真皮
第三节:两栖纲
皮肤
{{
真皮
表皮
{ 颗粒层
生发层 海绵层 致密层
角质层 ………“蜕皮”
第三节:两栖纲
皮肤衍生物: 腺 体: (粘液腺、毒腺)
第三节:两栖纲
特征
1. 2. 3. 4. 5. 具有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 具有简单的肺,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大脑比鱼发达,眼、耳发生变化; 不完全双循环(二心房、一心室); 两栖类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 但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必须在水中进行; 6. 幼体形态似鱼,有侧线,用鳃呼吸,游泳生活, 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7. 体型大致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第三节: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黑斑蛙为例) 1、外形
A、体型:蛙蟾型
头 扁平、三角形、内外鼻孔、眼睑、瞬膜、鼓膜、声囊♂ 躯干 背部褐或绿色,腹部白色,背侧褶、中央线、后肢黑斑 纹、泄殖孔; 四肢 五趾型附肢 ——前肢:上臂、前臂、 腕、掌、指(指端无爪) —— 后肢: 股、 胫、 跗、蹠、趾(趾间有蹼)
蛙的皮下淋巴窦
第三节:两栖纲
6)神经系统
A.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 (原脑皮)嗅觉 间脑: 中脑:视觉 小脑:平衡觉 延脑:生命中枢 脊髓: 肱膨大 腰膨大
第三节:两栖纲
6)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0对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