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24-两栖纲分类

合集下载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小鲵科——极北小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
•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 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 长不超过25厘米。 • 陆栖的包括:极北小鲵、爪鲵等, 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 殖栖回到溪流中; • 水栖的包括山溪鲵、北鲵等,多 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 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 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 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 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 (显鳃亚目)
•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 于蝾螈亚目,均为体内 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 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 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 • 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 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如大鳗螈Siren lacertina
蝾螈科Salamandridae
• 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 有14属60余种。 • 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 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 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 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 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 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 • 在我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 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该科 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 我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 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有一些种类的疣螈 则为我国特有。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 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 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 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 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 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 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 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

四、两栖动物的生态与保护
1 两栖动物的生态
环境
生活在河流、湖泊、 池塘等水域和陆地上 的各种生态环境。
2 两栖动物的分布
和数量变化
受到水污染、栖息地 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3 两栖动物的保护
与管理
建立保护区、限制捕 捞等措施推动保护工 作。
五、两栖动物的其他相关知识
1 两栖动物在生物科研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2 两栖动物的器官结构与功能
具备心脏、肺、消化器官等,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3 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习性
跳跃、游泳、爬行等各种运动方式。
三、两栖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1 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具备雄性和雌性特征的生殖器官。
2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包括产卵和胎生两种方式。
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和生命周期
由蝌蚪到蛙的生长过程,经历多个阶段。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开发医药用途。
2 两栖动物在文化艺术中的形象表现
被塑造成吉祥物、形象出现在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3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互动
作为观赏、宠物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与人类有着紧密联系。
《动物学,两栖纲》PPT课 件
动物学-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简介
1 两栖动物的特征
2 两栖动无尾两栖类、有
3 两栖动物的生活
习性
同时具备鳃和肺。
尾两栖类和蝾螈类等。
通过变色、蜕皮等方
式适应环境变化。
二、两栖动物的形态与解剖学特征
1 两栖动物的体表特征
光滑的皮肤、四肢适应不同环境、双眼在头部顶部等。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oda)无足目(Aoda)/>鱼螈捕食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骨但无胸骨。

长肋骨但无胸骨。

体表富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为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与它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2、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目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盲目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有助于钻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目只有一科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目代表。

体长约40 40厘目代表。

体长约40厘米穴居生活米穴居生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一种无足类。

有的一种无足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骨和胸骨。

具有肋骨和胸骨。

水栖游泳生活。

泳生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目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几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目前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为鱼头螈,其与古总鳍鱼在头骨、肢骨 等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介质密度: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000倍。 温 度:陆地温度的变化较剧烈。 含 氧 量:空气中的含氧量至少比水中大20倍。 环境多样性:陆地地形更为复杂,为动物的栖息、
2.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是现代两栖类的显著特征; 表皮轻微角质化(但不同于高度角质化形成的死细胞); 表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保护色。
两栖类的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下陷于皮肤深层,可分泌粘液。 粘液功能:A、减少体内水分散失;
B、有助于皮肤呼吸; C、调节体温。 特化 → 耳旁腺(鳃腺)和毒腺
耳柱骨——两栖类的鼓膜与内耳卵圆窗之间存在的一种骨质棒状构
造,是由胚胎期的舌颌软骨演化形成的,它能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 传导至内耳并在内耳中产生听觉,故又名“听骨”。
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型联结
▪ 双接型:颌弓自身和脑颅 联结,并通过舌颌骨和脑 颅联结(原始的软骨鱼类)
▪ 舌接型:颌弓通过舌颌骨 和脑颅联结(多数鱼类)
花箭毒蛙
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箭毒蛙 Dendrobates sp. -- ABT-594镇痛剂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底型。 骨化程度不高。 枕髁2个,由外枕骨形成。 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初生颌退化,次生颌执行上、下颌的功能。 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 鳃弓大部分退化并消失。
肩带不直接附着于头骨或脊柱(活动范围扩大,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增 加),而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牢固性增加),这是四足动物肢骨联接的共 同特点,也是与硬骨鱼类的根本区别。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3.锄足蟾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4.雨蛙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 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 故名.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5.蛙科
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
特征:固胸型,上颌无齿.头小而尖.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7.树蛙科
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第五节 休眠
1.概念: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生物体 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叫休眠 2.休眠的普遍现象: 冬眠:低温引起 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 日眠:食物短缺引起 3.休眠的生理特点: A.代谢降低,酶活性下降. B.冬眠时主要消耗脂肪. C.休眠时体温接近环境温度.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四肢 尾 皮肤 头骨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无足目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发达,似爬行类 双凹型 有 无 穴居,体内受精
有尾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边缘不完整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边缘完整 前凹或后凹 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杂 有 有 陆栖
无足目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
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 上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代表动物:蛙蛙鱼
2.小鲵科
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有尾目主要特征:
•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 •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 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 • 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 • 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 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
•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形似蚯蚓;耳无鼓膜 无足目 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 两栖纲 体型短宽,四肢强健 无尾目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
一、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两栖纲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初二生物复习:两栖纲的分类-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初二生物复习:两栖纲的分类-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初二生物复习:两栖纲的分类
初二生物复习: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将近280种。

1.无足目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采获。

2.有尾目这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离开水到潮湿的陆地上生活。

体长形,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在。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种类终生有鳃而缺少肺。

大鲵、蝾螈都属于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两栖类的绝大多数是有益动物,它们在消灭害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蛙类的食物中包括危害作物严重的蝼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括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岭等。

它们大多是夜间出来觅食,正好可以消除白天活动的鸟类所不能消除的昆虫。

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保护蛙类,防止滥捕。

很多两栖类可供药用。

闻名的中药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具有强心、解毒等作用。

蛤土蟆油是由中国林蛙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为滋补强壮剂。

在医学上雄蟾蜍曾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这是因为孕妇尿中含有较多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后,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应。

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学和科学研究用的良好实验动物。

动物学24-两栖纲分类

动物学24-两栖纲分类
3.角蟾科 Megophryidae (185 sp.) :上颌一般具齿。瞳孔直立。趾有蹼或仅有蹼迹。
4.雨蛙科 Hylidae (941 sp.):体表光滑。趾端具吸盘;吻部短而高。
5.蛙科 Ranidae (358 sp.) :包括林蛙、侧褶蛙、水蛙、臭蛙和湍蛙等类群。体多修长或 平扁,体常具线状纵肤棱或肤褶。大多指趾端无吸盘或发达吸盘。仅趾有蹼。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and Leviton, 1962)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and Hu, 1973)
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Pachytriton inexpectatus Nishikawa, Jiang, Matsui, and Mo, 2011
两栖纲分类
2. 有尾两栖动物的测量和各部位名称
二、两栖纲目的特征
现存种类分为三目:
1. 蚓螈目(无足目)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蠕虫 状,四肢退化。生活在土中,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 呼吸。
2.无尾目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皮肤裸露 无鳞,四肢完备,成长后尾消失。
Xen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1899)
Xenophrys huangshanensis (Fei and Ye, 2005)
Xen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 1961)
Xenophrys kuatunensis (Pope, 1929)
瘰粒:如疮疤,颗粒较大。 疣粒:稍小。 痣:更小,如雀斑。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将近280种。

1.无足目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采获。

2.存有尾目这就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返回水至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体长形,存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有初中历史。

幼体用鳃体温,成体用肺体温,也存有一些种类终生存有鳃而缺乏肺。

大鲵、蝾螈都属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两栖类的绝大多数就是有益动物,它们在歼灭害虫方面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蛙类的食物中包含危害作物轻微的蝼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含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岭等。

它们大多就是夜间出捕食,刚好可以消解白天活动的鸟类所无法消解的昆虫。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维护蛙类,避免偷猎。

很多两栖类可供药用。

闻名的中药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具有强心、解毒等作用。

蛤土蟆油是由中国林蛙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为滋补强壮剂。

在医学上雄蟾蜍曾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这是因为孕妇尿中含有较多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后,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应。

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学和科学研究用的良好实验动物。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

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

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

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

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

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

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

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

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
种类
蚓螈目
有尾目 无尾目
蚓螈目
1
体裸露,布满环状缢
体细长,呈蚯蚓状 四肢和带骨退化 无尾或具短尾
纹 皮肤腺发达,体表富 黏液 皮下具骨质小鳞(来
源于真皮仅有的与古
两栖类皮肤鳞片同源
结构)
2
眼小,无鼓膜 头骨膜性硬骨数目多 椎骨双凹形,多具长 肋骨,无胸骨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 胎生,幼体在水中生 活,变态后上陆穴居
和隐鳃鲵科为
体外受精,少 数种类的受精
22
卵在母体内发
育,长成为幼
体后产出
约500种,遍
布全球的温,
热带地区;
3
两栖类 有尾目 小鲵科 全长不超过30cm,皮肤光滑无疣粒,成体不具外腮,多数种类 具有肺,有眼睑,具颌齿和犁齿,犁齿骨排列成左右两排, 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
极北小鲵
隐鳃鲵科 全长50~200cm,眼小,不具眼睑,口裂大,幼体有外鳃,成体消失, 有或无鳃孔,颌骨具齿,犁齿横列,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雌鲵不 具受精器,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及美洲东部
圆蛙属(Cyclorana)的蛙是较隐蔽的,有时它们会隐 藏在地下多年。
无斑雨蛙 在我国较为常见,背嫩绿 色,腹白色,体侧及股前 无黑斑。当将快下雨时, 这种蛙会变得非常吵闹( 雄蛙口底有单个内声囊) ,因此有时他们会被困着 来作为一种晴雨表。
无斑雨蛙 (Hyla arborea)
红 眼 树 蟾
灰树蟾(Hyla versicolor)
石 克 里 克 蛙
条 纹 扩 角 蛙
日本树蛙
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现存2属11种,有时也将 铃蟾属划归本科,分布于 西欧和北非地区。
第2~4椎骨具有肋骨,椎 体后凹型,肩带为弧胸型 。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具有 长尾,体表裸露。
1.隐鳃鲵科(大鲵科) 代表动物:蛙蛙鱼
2.小鲵科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3.蝾螈科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4.洞螈科
代表动物:泥螈
5.鳗螈科
代表动物: 鳗螈.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成体不具尾,皮肤裸露,后肢 发达
1.盘舌蟾科: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 四肢 尾 皮肤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椎体 肋骨 眼睑 习性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无或有 水栖
前凹或后凹 无 有 陆栖
无足目: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 类型。体呈蠕虫状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5.蛙科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7.树蛙科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大树蛙
休眠
1. 概念 : 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 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 叫休眠 2.休眠的普遍现象: 冬眠:低温引起 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 日眠:食物短缺引起
2.蟾蜍科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 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黑眶蟾蜍
头部具有黑色骨质嵴。它不但治灭大量田间有害昆虫,且能消灭 大量白蚁。分布于华南一带
3.锄足蟾科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4.雨蛙科
特征 : 雄性有单个内声囊 , 鸣声响亮 . 常在 雨后鸣叫.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

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

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

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

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

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

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

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

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两栖纲

两栖纲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 的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2、具陆生脊椎动物 的典型骨骼:出现了 五趾型附肢、并通过 带骨与脊椎紧密联系, 有枕骨髁,脊椎四分 区等。适应承重与运 动的需要。
21
两栖类皮肤特点: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 (chromatophores) 决定 动物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
色素细胞含有色素颗粒,并有许多指状突起。当色素颗粒收缩 聚集时体色变浅,色素颗粒扩展分散到细胞突起中时体色变深。 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它 们相互配合,产生出两栖类的各种体色。体色的改变受到光线 和温度及自身内分泌的影响和调节。
肌肉系统的特点 躯干背部的轴上肌由于水平隔的位置上移到椎骨横 突外侧,因而体积已大为减缩,仅占躯干肌的一小 部分。
39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腺
口咽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泄殖腔 肝脏 胰脏
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泄殖腔。 具颌间腺,湿润食物,辅助吞咽,不能消化食物。
40
41
14
穴居,外观象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如吻螈。
吻螈
15
适于游泳,四肢短小,尾发达,如蝾螈、鲵类。
大蝾螈
16
适于陆栖、跳跃、体型短宽、四肢强健、无尾。 如青蛙、蟾蜍。
17
口 外鼻孔
眼睛
鼓膜
蛙 头 部 特 征 图 眼睑
瞬膜
18
雄蛙声囊
19
二、皮肤
结构 表皮:角质层(轻微角质化)、生发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186 sp.)
• 2013年5月全世界已知的两栖类:7044 sp. ,+273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6200 sp.,+234)
Caudat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652 sp.,+33)
3.有尾Caudat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皮肤裸露无 鳞,四肢完备,或仅有前肢。尾存在,发达。
无足目: 我国仅一种,版纳鱼螈 Ichthyophis bannanicus Yang, 1984
三、我国有尾目各科特征:
1.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Fitzinger, 1826 (4 sp.):本目中体形最大的种类。 头形平扁,体两侧有纵走肤褶。犁骨齿单列弧形。 2.小鲵科 Hynobiidae Cope, 1859 (61 sp.):小形有尾两栖动物。皮肤光滑,体两 侧有肋沟,颈部有颈褶,头部有唇褶。犁骨齿两种,“八”或倒“八”字形。 3.蝾螈科 Salamandridae Goldfuss, 1820 (110 sp.):大小与小鲵差不多,体光滑 或有些疣粒、瘰粒、痣。犁骨齿为较长两纵行,“八”形。 4.洞螈科 Proteidae Gray, 1825 (7 sp.):体细长呈鳗形,体无任何颗粒,有肋沟, 终生有外鳃。
(6359 sp.,+159)
(674 sp.,+22) (200 sp.,+8)
二、两栖纲目的特征
现存种类分为三目:
1. 蚓螈目(无足目)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蠕虫 状,四肢退化。生活在土中,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 呼吸。
2.无尾目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皮肤裸露 无鳞,四肢完备,成长后尾消失。
6.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182 sp.) :包括水蛙、陆蛙、大头蛙、棘蛙、棘肛蛙、隆肛 蛙、棘肛蛙、倭蛙和浮蛙。体短粗浑圆,四肢短,趾指末端尖或略膨大。
7.树蛙科 Rhacophoridae (370 sp.) :体表光滑。趾端具吸盘;吻部薄而尖,末端趾骨Y 形。大多树栖。
8.姬蛙科 Microhylidae (544 sp.) :头小,体粗肥,整体呈三角形。皮肤多粘液,光滑或 有小粒。上颌多无齿,有齿时,第4指特短细。
瘰粒:如疮疤,颗粒较大。 疣粒:稍小。 痣:更小,如雀斑。
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 1871) 香港瘰螈
Hynobius chinensis Günther, 1889
Hypselotriton orphicus (Risch, 1983)
Hypselotriton orientalis (David, 1873)
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192 sp.,+6)
• 2014年5月全世界已知的两栖类:7233 sp. ,+189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Caudat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两栖纲分类
综述
• 2002年全世界已知的两栖类:5504 sp.
• 2012年5月全世界已知的两栖类:6771 sp., +2617,47.5%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5966 sp.)
Caudat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619 sp.)
3.角蟾科 Megophryidae (185 sp.) :上颌一般具齿。瞳孔直立。趾有蹼或仅有蹼迹。
4.雨蛙科 Hylidae (941 sp.):体表光滑。趾端具吸盘;吻部短而高。
5.蛙科 Ranidae (358 sp.) :包括林蛙、侧褶蛙、水蛙、臭蛙和湍蛙等类群。体多修长或 平扁,体常具线状纵肤棱或肤褶。大多指趾端无吸盘或发达吸盘。仅趾有蹼。
东方铃蟾 Bombina orientalis (Boulenger, 1890)
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 Fei, Ye, and Huang, 2001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and Fei, 1979
Leptolalax liui Fei and Ye, 1990 福建掌突蟾
Megophrys acuta Wang, Li and Jin, 2014
Megophrys obesa Wang, Li and Zhao, 2014
Xenophrys jinggangensis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Unterstein, 1930
四、我国无尾目各科特征:
1.铃蟾科 Bombinatoridae (7 sp.) :舌四周附着在口底,中间游离。
2.蟾蜍科 Bufonidae (576 sp.) :有耳后腺。上颌无齿。趾间具蹼,趾端不膨大。体表多 疣粒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en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1899)
Xenophrys huangshanensis (Fei and Ye, 2005)
Xen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 1961)
Xenophrys kuatunensis (Pope, 1929)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and Leviton, 1962)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and Hu, 1973)
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Pachytriton inexpectatus Nishikawa, Jiang, Matsui, and Mo,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