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两栖纲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有尾⽬和⽆尾⽬。

分三个⽬:⽆⾜⽬、有尾⽬和⽆尾⽬。

⽆⾜⽬(Aoda)⽆⾜⽬(Aoda)/>鱼螈捕⾷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状尾极短。

体呈蠕⾍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但⽆胸⾻。

长肋⾻但⽆胸⾻。

体表富粘液⽪下具有真⽪鳞⽚粘液⽪下具有真⽪鳞⽚眼多埋于⽪下。

眼多埋于⽪下。

⽆⾜⽬或称蚓螈⽬、裸蛇⽬⽆⾜⽬或称蚓螈⽬、裸蛇⽬为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与它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2、⽪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但在眼睛和外⿐孔之间有盲⽬⼀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有助于钻⼀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只有⼀科本⽬只有⼀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代表。

体长约40 40厘⽬代表。

体长约40厘⽶⽳居⽣活⽶⽳居⽣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种⽆⾜类。

有的⼀种⽆⾜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中以⾝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和胸⾻。

具有肋⾻和胸⾻。

⽔栖游泳⽣活。

泳⽣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两栖纲

两栖纲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 质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 胞。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 于防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 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 系统和感官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善的双循环
(1)呼吸的多样化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的幼体用鳃呼吸 •肺呼吸和口咽腔呼吸:肺呈蜂窝状,咽式呼吸 。口咽腔膜上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能进行 气体交换。 •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可辅助呼吸。
42
43
2 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两栖纲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53
二、两栖纲分类术语
眼睑:有与无,可活动与不可活动; 舌:形状、是否分叉、舌端是否游离、能否伸 出; 耳后腺:有与无; 鼓膜:明显与否;
趾:趾端是否膨大、趾间是否有蹼;
肩带:固胸型与弧胸型;
上颌齿:有与无。
54
55
56
三、 分类介绍
(一)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1)不同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蝌蚪
初期用外鳃,后期用内鳃,成体则用肺和
皮肤呼吸;
2)肺囊状,结构简单,呼吸面积小,无分枝
的气管;
3)皮肤辅助呼吸,其呼吸量占总呼吸的30%。
4)无肋骨和胸廓,为咽式呼吸;有声带。
31
• 鳃呼吸 • 肺呼吸 • 口咽腔呼吸 • 皮肤呼吸
32
• 2、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囊,内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呼吸表面不 大,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 外鼻孔瓣膜张开,喉门紧闭,口 底下降,吸入空气,经内鼻孔到 达口内。接着口底抬升,喉门张 开,空气进入肺内,由于体壁肌 肉周期性地收缩及肺的弹性回收 力,当口咽腔底部下降,肺内空 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如此可反 复多次。 • 3、口咽腔呼吸:气体只进出于 咽腔,在口咽腔粘膜上进行气体 交换,不进入肺。
二、主要特征
1. 变温动物; 2.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4. 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荐椎; 5. 心房出现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6. 具中耳及耳柱骨、出现犁鼻器, 原脑皮; 7.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有变态。
5
三、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3.鳃部的肌肉退化,少部形成司咀嚼、舌喉 运动的肌肉; 4.运动是由作用相反的肌肉群协调作用的, 这 种作用相反的肌肉,叫颉抗肌。

动物的类群--两栖纲

动物的类群--两栖纲
长10cm ~ 1.5m多。体内受精。 本目约有160多种,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 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


有尾目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头骨膜性硬骨比 无尾目消失的少,但头骨边缘不完整。椎体 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具分离的尾椎骨。具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游泳生活。一般不具有 鼓室和鼓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目共有8科,约230种,几遍布全球的温 热带地区。
第十四节 两栖纲
一、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二、两栖纲分类 三、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主要特征
1.具五指(趾)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5.新陈代谢水平低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幼体单循环 调节能力弱,变温
排泄器官:肾脏、皮肤、肺
膀胱(1个) 泄殖腔 (1个)
脂肪体
泄殖腔孔通体外
睾丸 肾脏 肾上腺 输精管 输尿管
雄 蛙 的 泄 殖 系 统
膀胱
泄殖腔
9.生殖系统
1)生殖器官
脂肪体
脂肪体
蟾 毕特氏器 蜍 肾上腺 的 精巢 泄 输精细管 殖 输精尿管 系 统
膀胱
肾脏
卵巢
子宫
脂肪体
雌雄两性皆有脂肪体,位于生殖腺前方,内含有 大量脂肪,为储存营养的结构。 脂肪体的大小随季节而有变化。在深秋,当渐近 蛰眠期时,脂肪体最大,至来年春暖时,生殖细胞迅
从鱼头螈分化出来的古生代的两栖类,因头骨皆 具有完整的骨板覆盖,可以总称之为坚头类。在石炭 纪和二迭纪,坚头类曾大量辐射发展,形成各种各样 的类群。其中迷齿类是古生代两栖类的主干,因这一 类的动物都有总鳍鱼式的迷路齿(见下图),故此得 名。至于现代两栖动物和古代两栖类的亲缘关系,由 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至今还不是十分确定的。

两栖纲

两栖纲



游离而有深浅不同的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 出口外,粘捕飞行或爬动的昆虫为食。 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胃 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 具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大肠 又叫直肠,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腺 主要有肝脏和胰脏
肝脏 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场所 胰脏 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而且还是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
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 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 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 迹。 角质层 表皮
开始取食,成为植食性。
发育
▲鳃由2对变成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形成内鳃,外鳃开始退化。 ▲当蝌蚪长到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前肢被鳃盖遮住,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见后肢,不见前肢。
▲当蝌蚪长到36mm时,前肢从皮下穿出,开始蜕皮。植食性
蝌蚪变为动物性蝌蚪,肠子开始缩短,尾巴也逐渐缩短。
生殖方式
卵生,不具钙质的卵壳。
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
抱对
上为雄性下为雌性
抱对生物学意义: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和提高受精率
2.发育
▲成熟卵在经过输卵管时,被管壁腺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
裹,形成胶质的卵膜。这些卵在子宫内积聚到一定数量,当雄蛙 和雌蛙抱对时才泄殖腔经孔排出体外。此时雄蛙也同时排精,卵 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吸水后卵膜膨胀,彼此相连形成卵 块漂浮水面。

动物学24-两栖纲分类

动物学24-两栖纲分类
3.角蟾科 Megophryidae (185 sp.) :上颌一般具齿。瞳孔直立。趾有蹼或仅有蹼迹。
4.雨蛙科 Hylidae (941 sp.):体表光滑。趾端具吸盘;吻部短而高。
5.蛙科 Ranidae (358 sp.) :包括林蛙、侧褶蛙、水蛙、臭蛙和湍蛙等类群。体多修长或 平扁,体常具线状纵肤棱或肤褶。大多指趾端无吸盘或发达吸盘。仅趾有蹼。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and Leviton, 1962)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and Hu, 1973)
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Pachytriton inexpectatus Nishikawa, Jiang, Matsui, and Mo, 2011
两栖纲分类
2. 有尾两栖动物的测量和各部位名称
二、两栖纲目的特征
现存种类分为三目:
1. 蚓螈目(无足目)Gymnophiona Müller, 1832 :蠕虫 状,四肢退化。生活在土中,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 呼吸。
2.无尾目 Anu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3 :皮肤裸露 无鳞,四肢完备,成长后尾消失。
Xen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1899)
Xenophrys huangshanensis (Fei and Ye, 2005)
Xen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 1961)
Xenophrys kuatunensis (Pope, 1929)
瘰粒:如疮疤,颗粒较大。 疣粒:稍小。 痣:更小,如雀斑。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

【初中生物】两栖纲的分类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将近280种。

1.无足目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采获。

2.存有尾目这就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返回水至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体长形,存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有初中历史。

幼体用鳃体温,成体用肺体温,也存有一些种类终生存有鳃而缺乏肺。

大鲵、蝾螈都属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两栖类的绝大多数就是有益动物,它们在歼灭害虫方面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蛙类的食物中包含危害作物轻微的蝼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含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岭等。

它们大多就是夜间出捕食,刚好可以消解白天活动的鸟类所无法消解的昆虫。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维护蛙类,避免偷猎。

很多两栖类可供药用。

闻名的中药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具有强心、解毒等作用。

蛤土蟆油是由中国林蛙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为滋补强壮剂。

在医学上雄蟾蜍曾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这是因为孕妇尿中含有较多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后,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应。

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学和科学研究用的良好实验动物。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避役
2、蛇亚目
现存3 000种,我国210种,其中毒蛇50种
盲蛇
蟒 蛇
赤链蛇、黑眉锦蛇
眼镜蛇和银环蛇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四)鳄目
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五、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类的益处
1、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食用
3、工艺用 (二)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 1、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4、医药用 5、其他方面 2、蛇伤及其防治
4、色素细胞及变色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
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 2)有单枚枕髁 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
2、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卵生
或卵胎生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 头
雄龟的泄殖系统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鱼类
爬行类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蜥 蜴 的 脑
(十一)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鼻腔延长、出现鼻甲骨、蛇和
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上胸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四肢:
间锁骨
坐骨联合
髋臼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
蜥蜴的腰带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第八章 两栖纲

第八章    两栖纲

东方蝾螈
红瘰疣螈
中国瘰螈
肥螈
三、无足目 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四肢及带骨均退化。体 呈蠕虫状,尾极短。多具长肋骨。体表富黏液, 皮下具来于真皮的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动物约有16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亚 洲的热带森林中。鱼螈为本目的代表动物,主要 产于亚洲热带地区。
三、骨骼系统
功能---使躯体保持一定的形态,还可保护体内重 要而柔软的器官。 两栖类成体骨骼系统主要由硬骨构成,也有部分 软骨。 1.头骨: a) 头骨宽而扁平,脑腔狭小 b) 眼眶周围的膜性硬骨多消失 c) 颌弓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 d) 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2.脊柱 两栖类的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 分组成。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




两栖纲动物一般都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或无尾)。 头部:眼,眼睑和半透明的瞬膜; 一对外鼻孔; 口裂宽大,颌缘通常着生细小的牙齿。 颈部不明显,已经分化成一个颈椎,较无颈的鱼类进了一 步,从而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 躯干较粗,前后各有一对附肢,极少数无附肢或仅有前肢, 大多数为四指五趾(或四趾)。
(2)生殖系统 雄性具1对精巢、输精小管。雄性的输尿 管,同时也是输精管; 雌性有1对囊状卵巢、专门的输卵管。 雌雄生殖腺前方都具有黄色的脂肪体, 为繁殖期间供给生殖腺细胞营养。 两栖类是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 幼体经过变态才能发育成为成体。
脂肪体科 体型较小。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无。头部扁 平,有活动的眼睑,躯干多圆柱形,皮肤多光滑, 体侧有肋沟。体外受精,雌鲵不具受精器。 本科有5属,30余种,主产于亚洲的北温带。我国 有4属,10种。代表种类如极北小鲵。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

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

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

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

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

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

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

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

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具有 长尾,体表裸露。
1.隐鳃鲵科(大鲵科) 代表动物:蛙蛙鱼
2.小鲵科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3.蝾螈科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4.洞螈科
代表动物:泥螈
5.鳗螈科
代表动物: 鳗螈.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成体不具尾,皮肤裸露,后肢 发达
1.盘舌蟾科: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 四肢 尾 皮肤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椎体 肋骨 眼睑 习性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无或有 水栖
前凹或后凹 无 有 陆栖
无足目: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 类型。体呈蠕虫状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5.蛙科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7.树蛙科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大树蛙
休眠
1. 概念 : 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 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 叫休眠 2.休眠的普遍现象: 冬眠:低温引起 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 日眠:食物短缺引起
2.蟾蜍科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 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黑眶蟾蜍
头部具有黑色骨质嵴。它不但治灭大量田间有害昆虫,且能消灭 大量白蚁。分布于华南一带
3.锄足蟾科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4.雨蛙科
特征 : 雄性有单个内声囊 , 鸣声响亮 . 常在 雨后鸣叫.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有尾目主要特征:
•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 •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 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 • 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 • 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 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
•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形似蚯蚓;耳无鼓膜 无足目 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 两栖纲 体型短宽,四肢强健 无尾目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
一、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云南省的省级保护动物,营穴居,以头在泥里钻洞, 形成互相沟通的隧道。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盘舌蟾科 锄足蟾科 蟾蜍科** 角蟾科 沼蟾科 树蛙科** 雨蛙科** 疣蛙科 多指节蟾科 非洲树蛙科
滑蹠蟾科 负子蟾科 异舌蟾科 细趾蟾科 蛙科** 塞舌蛙科 姬蛙科** 达尔文蛙科 箭毒蛙科 节蛙科
• 又称裸蛇目(Gynmophiona)。因营地下穴居生活而 鲜为人知,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蚯蚓。早期无足类 具四肢但在穴居适应中失去,在两栖类中处于最原 始的地位。
• 无足目原始特征:
• 真皮内仍存在退化的骨质鳞 • 无荐椎,无胸骨 • 房间隔不完全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又称为墨西哥钝口螈,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 中,基本上终生保持幼态(能进行幼体生殖)。只 有极少数完成变态,成体叫虎螈。
三、无尾目(Anura,或蛙形目Raniformes)
• 无尾目主要特征
• 成体不具尾;体表裸露。 • 头骨骨化不佳但边缘完整。 • 椎体前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胸骨发达。 • 营两栖,跳跃生活。 • 耳具鼓室及鼓膜。 • 眼具活动性眼睑。 • 发育有变态。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