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基础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①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

2.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①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②在调节的主体上,法律代表着国家意志,通过国家司法部门强制执行,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和人们的良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③在调节的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而道德调节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思想觉悟,来促使人们自觉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

3.道德评价具有扩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

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5.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①职业理想;②职业态度;③职业义务;④职业纪律;⑤职业良心;⑥职业荣誉;⑦职业作风。

6.职业道德的特征:①鲜明的行业性;②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③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④一定的强制性;⑤相对的稳定性;⑥利益相关性。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社会功用
7.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①导向功能;②规范功能;③整合功能;④激励功能。

8.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①有利于调整职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③有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9.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①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②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③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④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⑤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⑥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

10.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①社会责任至上;②敬业;③诚信;④创新。

第四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特点
1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①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②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③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第二章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①爱岗敬业;②诚实守信;③办事公道;④服务群众;⑤奉献社会。

13.公民道德建设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方面。

第二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4.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15.作为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有着深刻的内涵:①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②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③集体利益要通过对个人利益的满足来实现。

16.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把握几个方面:①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②正确处理“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关系;③反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a极端个人主义b享乐主义c拜金主义。

第三节职业活动在内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
17.忠诚、审慎、勤勉是职业活动在内的三个具有原则意义的道德准则
第三章职业化与职业道德
18.职业化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①核心层:职业化素养;②中心层:职业化技能;③职业化在行为标准方面的体现称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是最外在的层面。

第四章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技能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19.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

20.职业技能的特点:①时代性;②专业性;③层次性;④综合性。

21.职业技能的作用:①职业技能保障和促进企业的发展;②职业技能是人们谋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22.职业技能保障和促进企业的发展:①职业技能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证;②职业技能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职业技能是人们谋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①职业技能是就业的保障;②职业技能有助于增强竞争力;③职业技能是履行职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

第二节职业技能的有效发挥需要职业道德保障
24.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作用:①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具有统领作用;②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发挥具有支撑作用;③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节提高职业道德以提升职业技能
25.怎样才能通过提高职业道德以提升职业技能:①脚踏实地;②勇于进取;③永无止境。

第五章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6.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拓展;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职业境界的提高;③加强职业道德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27.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拓展:①就业方式的转变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职业道德修养可以为一个人的成功提供社会资源;③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8.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①加强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社会化”需要;②加强职业道德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9.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端正职业态度: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一种职业态度;②文明礼让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和社会道德风貌的表现。

30.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强化职业情感: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强化职业情感,注重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②强化职业道德情感有赖于从业人员对道德行为的直接体验。

3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注重历练职业意志: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职业道德应该讲法治、讲诚信、讲效率、讲公平;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职业道德内含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第六章敬业
第一节人在职场――重要性
32.敬业的重要性:①敬业是从业人员在职场立足的基础;②敬业是从业人员事业成功的保证;③敬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第二节把握精髓――敬业的内涵
33.敬业的特征:①主动;②务实;③持久。

第三节把握精髓――敬业的内涵
34.强化职业责任:①了解职业责任;②强化责任意识。

35.坚守工作岗位:①遵守规定;②履行职责;③临危不退。

36.提高职业技能:①要勇于实践;②要开拓创新。

第七章诚信
第一节人在职场――诚信的重要性
37.诚信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原因:①诚信是企业形成持久竞争力的无形资产;②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③诚信是企业组织绩效的保证。

38.诚信是企业形成持久竞争力的无形资产: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真实反映消费者的需要;②企业的产品必须货真价实;③企业要认真履行各种承诺和契约。

39.诚信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生存力和发展力:①遵守诚信之规是人的社会化必需;②遵守诚信之规是人们谋得职业得必需;③遵守诚信之规是人们职业发展的必需。

第二节把握精髓――诚信的内涵
40.诚信的特征:①通识性;②智慧性;③止损性;④资质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诚信的要求
41.诚信的要求:①尊重事实;②真诚不欺;③讲求信用;④信誉至上。

42.真诚不欺:①诚实劳动,不弄虚作假;②踏实肯干,不搭便车;③以诚相待,不欺上瞒下。

43.讲求信用:①择业信用;②岗位责任信用;③离职信用。

44.信誉至上:①理智信任;②积淀个人信誉;③维护职业集体的荣誉。

第八章公道
第一节人在职场――公道的重要性
45.公道的重要性:①公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公道是员工和谐相处,实现团队目标的保证;③公道是确定员工薪酬的一项指标;
④公道与否影响到员工职业发展的前景。

46.公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①公道是企业构建和谐外环境的保证;②公道是企业构建和谐内环境的保证。

47.公道是员工和谐相处,实现团队目标的保证:①公道正派是从业人员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品质;②公道正派是外资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把握精髓――公道的内涵
48.公道的特征:①公道标准的时代性;②公道观念的多元性;③公道意识的社会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公道的要求
49.公道的要求:①平等待人;②公私分明;③坚持原则;④追求真理。

50.平等待人:①树立市场面前顾客平等的观念;②树立按贡献取酬的平等观念;③树立按德才谋取职位的平等观念。

51.公私分明:①要有法律意识;②要有慎微意识;③要有大局意识。

52.坚持原则:①坚持原则,立场要坚定;②坚持原则,方法要灵活;③坚持原则,要以德服人。

53.追求真理:①追求真理,要加强学习②追求真理,要敢于牺牲③追求真理,不盲目从众④坚持真理,不盲目唯上
第九章纪律
第一节人在职场――纪律的重要性
54.纪律的重要性:①职业纪律影响到企业的形象;②职业纪律关系到企业的成败;③遵守职业纪律是企业选择员工的重要标准;④遵守职业纪律关系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与发展。

第二节把握精髓――纪律的内涵
55.纪律的特征:①社会性;②强制性;③普遍适用性;④变动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纪律的要求
56.遵守和践行职业纪律包括学习岗位规划、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规范几个层面。

第十章节约
第一节人在职场――节约的重要性
57.节约的重要性:①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②节约是从业人员立足企业的品质;③节约是从业人员事业成功的法宝。

58.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①节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②节约使企业增强成本意识;③节约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④节约促使企业创新技术;⑤节约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节把握精髓――节约的内涵
59.节约的特征:①时代表征性;②社会规定性;③价值差异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节约的要求
60.节约的要求:①爱护公物;②节约资源;③艰苦奋斗。

61.爱护公物:①强化爱护公物意识;②对公物要爱护使用;③不占用公物。

62.节约资源:①具备节约资源意识;②明确节约资源责任;③创新节约资源方法。

63.艰苦奋斗:①正确理解艰苦奋斗;②树立不怕困难的精神;③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十一章合作
第一节人在职场――合作的重要性
64.合作的重要性:①合作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②合作是从业人员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手段;③合作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有效途径。

65.合作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合作;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企业间的密切合作;③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需要广泛的跨国、跨地区的密切合作。

66.合作是从业人员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手段:①合作有助于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②合作使员工相互学习,提高工作能力;③合作使员工相互信任,实现互利双赢
67.合作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有效途径:①团队合作确保个人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②团队合作确保成员能力的发挥与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68.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合作品质有两点:①成员对团队强烈的归属感;②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第二节把握精髓――合作的内涵
69.合作的特征:①社会性;②互利性;③平等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合作的要求
70.合作的要求:①求同存异;②互助协作;③公平竞争。

71.求同存异:①换位思考,理解他人;②胸怀宽广,学会宽容;③和谐相处,密切配合。

72.互助协作:①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②竭尽全力帮助他人。

73.公平竞争:①在竞争中团结合作;②在合作中争先创优。

第十二章奉献
第一节人在职场――奉献的重要性
74.奉献的重要性:①奉献是企业发展的保障;②奉献是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责任的必由之路;③奉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④奉献是从业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

75.奉献是企业发展的保障:①奉献是企业发展的道德要求;②奉献提升企业的道德境界。

76.奉献是从业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①具有奉献精神,能把职业当事业来做;②具有奉献精神,对工作积极主动,总会有成才的机遇;③具有奉献精神,能使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

第二节把握精髓――奉献的内涵
77.奉献的特征:①非功利性;②普遍性;③可为性。

第三节践行规范――奉献的要求
78.奉献的要求:①尽职尽责;②尊重集体;③为人民服务。

79.尽职尽责:①要明确岗位职责;②要培养职责情感;③要全力以赴地工作。

80.尊重集体:①以企业利益为重;②正确对待个人利益;③要树立职业理想。

81.为人民服务:①树立为人民服务地意识;②培育为人民服务的荣誉感;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基础知识(一)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1.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

3.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内容:是认识客观的现象,向人们提供实、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步聚:(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内容: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价格判断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区别: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动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W/W)。

4.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其一,供给无弹性即Es=0。

其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其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其四,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其五,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5.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6.经理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分类: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剧性劳动力假说;前提:男性成年为一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是由中年妇女构成。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8.在假设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9.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Ed=(△D/D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
10.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其一,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其二,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其三,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其四,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其五,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1.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

13.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

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

AP(平均产量)=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MP(边际产量)=△Q/△L
14.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边际产品。

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行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MRP(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MP*P(产品的价格)
15.MC(边际成本)=W(工资)。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16.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17.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得到所需
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18.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表现是: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19.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20.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第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第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第三,充分就业。

2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第一,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其影响表现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第三,人口城乡结构。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代A。

马歇尔。

2.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3.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4.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分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

5.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6.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的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时工资是最传统的工资形式,其特征是: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因时间劳动的自然尺度,故其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的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

7.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与计时工资相比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

8.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

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9.福利的特征:第一,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第二,法定性。

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养老医疗保险的支付。

第三,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1.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2.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3.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它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很大的比重。

4)季节性失业。

4.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

其二为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

以上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7.财政政策因其目标不同,分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

8.货币政策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9.收入政策的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危害
10.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序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讲量指标。

11.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