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

课程读书研究报告

报告题目从外国人的视角看近代中国作者姓名常忠皓

班级学号人教131班2013214013 学科专业人文教育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任课教师薛玉琴

提交日期2014年11月

评定成绩

从外国人的视角看近代中国

——读《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有感说起李提摩太,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几个标签——传教士、慈善者、维新派的导师、翻

译家、教育家……这个充满了传奇的外国人用他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用

自己的双眼见证了晚清政府的荒唐与存在于人民之中的感动。我们无法保证他所记述的每

一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但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上帝面前他没有理由编造一个又一个

层层嵌套的谎言。基于此,我更愿意相信正从一个充满着博爱的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

的国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过去,服务现在与未来。

当李提摩太决定前往中国传教时,他应该还没有想到近代晚晴中国的混乱,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但同时在他逐渐在中国安定下来1871年在他的第五次出游中他看到了不一样

的中国。在旅途中李提摩太和他的朋友们路遇土匪,在他们无处躲藏时候,一个心地善良

的老太太帮助他们躲避土匪。①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为了生存而落草

为寇,但依然有高尚的人存在。他们会无私的帮助过路人,甚至让自己的庄客来保护陌生

的外国人。而更有趣的是那些土匪,当他们通过仔细的搜索最终发现躲藏的外国人时,他

们惊慌失措,朝天鸣枪向同伙发出暗号。而当李一行人与土匪对峙时,土匪也显得异常的

紧张。握着枪的手却在一直发抖。尽管中国被强行打开国门已经有30年左右,但对于内

陆的人们,这些外国人是稀奇而神秘的。人们对于未知额事物或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害怕。在了解了外国人前来的目的后,他们也说明自己从未见过外国人,是来见识见识。②当李提摩太旅行到临近朝鲜的凤凰城时听闻了这样一个在军民之间描述大相庭径的

人物——刘金开。在军官看来他是一个反叛者,他僭夺了政府的权力,他有大约六百个人

追随着他。在政府看来他不断的干预地方的政务,但在当地人看来因为地方长官天高地远,任何村子里发生纠纷要找长官解决争端就必须长途跋涉去五百里之外找到地方长官。为了

节约时间减少麻烦,刘金开就充当了冲裁者的角色。老百姓很喜欢他的存在,因为帮他们

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当自己遇到麻烦时也会到刘那里请求帮助。刘金开的逐渐声名远播,当地人把他看作一个侠士,而不是反叛者。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于百姓来说他们

眼中的英雄或者值得尊敬的人,在政府看来却是反叛者或者与政府相对力的人。究竟谁口

中的话才是真实的历史呢?另一个事件中,则表现出一个糟糕的政府,在这种不作为之中。

①[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李宪唐、侯林莉译,第25页。

②[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第26页。

似乎像刘金开一样的地区仲裁者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在乡村,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缺乏是渗入骨髓的,举例来说就是连一条像样的从乡村通往城镇的道路都没有。可是乡村于城市的联系又是一种必然,乡村发展所依赖市场和金融体系又全部位于城市。政府对老百姓的不作为导致了老百姓在每年冬天都会给土匪们一点保护费,让他们可以安全的进行这样的长途旅行。有时候土匪甚至会护送他们通过一些危险地带。政府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却还要去惩罚那些想要改善现状的人,将他们判定为反叛者。如果说置之不理是不作为的政府,那么摔碎了人民生活希望的政府就是反人民的政府。我认为政法应该是一张一弛,该抓紧的绝不放手,认真落实。该放手的绝不干预,积极配合。

晚晴政府的行为已经惹怒了整个帝国的子民。这满面疮痍的政府就好像一只骆驼,身上已经落满了稻草,只需最后一根,人民的起义或暴动便会一触即发。在李提摩太看来这根稻草叫做灾荒。当李在山东赈灾的时候,他被邀请成为暴动的首领。④李提摩太自然没有巨大的野心,他只想做好一个传教士和慈善者。

巨大的灾荒使得整个帝国都变得飘摇。据考证,灾情严重的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和陕西五省,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短短几年内,因饥饿和由此引发的瘟疫而死的人口多达2290万人,史称“丁戊奇荒”。在这场浩劫之中,最惨烈的是山西省。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向朝廷的奏报中这样写道:“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口之多”,“树皮草根之可食者,莫不饭茹殆尽。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⑤而在李的日记中也写下了当时在山西灾区的见闻:“看到路边躺着四具尸体。其中一个只穿着袜子,看来已没什么分量,一只狗正拖着移动。有两个是女人,人们为她们举行过葬礼,只是把脸朝地安置而已。路人对其中一个更仁慈一些,没有把她的衣服剥去。第三具尸体成了一群乌鸦和喜鹊的盛宴。随处可见肥胖的野雉、野兔、狐狸和豺狼,但男人和女人却找不到食物维持生命”。“在下一个城市是我所见过的最恐怖的一幕。清晨,我到了城门,门的一边是一堆男裸尸,像屠宰场的猪一样被摞在一起。门的另一边同样是一堆尸体,全是女尸。她们的衣服被扒走换吃的去了。有马车把尸体运到两个大坑旁,人们把男尸扔到一个坑里,把女尸扔到另一个坑里。”⑥灾荒让残破的中国变得更加不堪入目。人相食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流行病”。许多的

④[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第82页。

⑤光绪《夏县志》卷五《灵祥志》

地方志中都记载了这样的事件。⑦政府、人民、官员、传教士、救济者与被救济者忙成一团。社会的动荡、政府的腐败、战争的摧残、经济的混乱,每一个因素都是在为这次自然灾害雪上加霜。从李的描述中,我们很难想象这一切真的发生过,但事实确实如此。

当一个国家和“死亡”这样一个词语牵扯的过近时,它的倒塌只是早与晚的事情。饿肚子可以再次填饱,被侵略可以再打回来,但死亡就意味着任何可能性的终结。我很难亲身体会当李提摩太看到中国这般景象时的感受。但我能知晓的事情,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时,人很难从意识形态出发、从民族、从肤色出发去利用什么,去索取什么。奉献会变成最先想到的事情。李确实也为了救灾而到处奔波。为灾区发放来自各地的赈灾资金。⑧当然,从他的日记内容也可以看出,他对于传教事业的关心要远远大于对救灾的热情。或者可以说救灾是为了更好的传教。因为他的每一种思考最后落脚点总是会落在传教的事情上。⑨

虽然他有着自己来中国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提摩太为中国做了很多贡献。他努力的向政府官员们介绍西方的先进技术,必要时候还会亲自为他们做实验证明。他希望通过他的演说来宣传科技,尽管在中国官员看来那更像是在变魔术。⑩他还将教育的热情投身到建立学校上来,在他的努力下建成了山西大学。11

从李提摩太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窥视一个他眼中的中国,在他的笔下,有近代中国悲惨令人同情、感怀、警醒的一面,又有让人感动、感怀、借鉴的另一面。我相信没有一个时代的糟糕的。再悲惨的时代也有他存在价值。无论谁都无法把过去和现在割裂开来看。没有过去的悲凉,哪里来的今日的繁荣。以史为鉴,我们将走的更远。

⑦赵晓华:《丁戊奇荒中的社会秩序——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⑧[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第120页。

⑨[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第126页。

⑩[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晴四十五年》,第142页。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