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历史文化述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州窑历史文化述论

磁州窑因隋开皇十年设置磁州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最杰出的民间瓷窑体系,其风格粗犷豪放,奔放洒脱,具有极为鲜明、淳朴的民窑特色,在国内外制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瓷艺发展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磁州窑是民窑,产品粗犷朴素,不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赏识,故宋代文献多不记载,虽然到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首次提到了“磁州窑”一名,但直到上世纪初河北巨鹿宋城发现磁州窑器以来,人们才开始真正广泛关注磁州窑艺术的研究。目前,日、英、美、加、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专家、学者研究磁州窑,学术成果不断出现,磁州窑研究现已成为国际学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蒸蒸日上,方兴未艾。2002年10月1日,磁州窑文物还应邀到日本参加了以“白与黑的竞演”为主题的文物大展,直接反映了磁州窑文化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广泛影响。1996年,磁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峰峰矿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磁州窑之乡”和“中国民窑研究基地”。

一、窑业初创的北朝、隋唐时期

古代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分布在今磁县漳河流域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一带。根据窑址调查和考古发现已知,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最早可追源到北朝时期。1959年,叶广成陪同古陶瓷专家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在贾璧村古瓷窑调查时,发现了碗、钵、壶、罐、砚、高足盘等青瓷产品,瓷质有粗有细,胎色青灰或灰白,釉基本呈青褐色,器外壁施半釉,且有流釉现象。而考古资料显示,另一处可能比贾壁窑年限更早些的古窑是在彭城以东五华里的临水窑。此窑史籍不见记载。l975年在临水窑发现了青瓷产品钵、碗、高足杯、矮足盘和高足盘等。胎质细腻,釉色青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器物半数以上器物口部施用了白化妆土。上面罩以青黄色釉,化妆土部分明显出现黄白色,这是与贾壁青瓷显著不同之处,也是后来磁州窑白瓷使用化妆土的开端。以上两地均用木柴作燃料,烧成温度皆在1200℃左右。后来考古人员在磁县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6年)高润墓、东魏茹茹公主墓和磁县东魏尧赵氏墓,出土了青瓷鸡首壶、青瓷罐、覆莲罐、烛台、青瓷豆、双耳瓶、细颈瓶、四系罐等丰富的青瓷制品,而且这些产品与贾璧和临水两窑场的制品基本相同,由此专家认为这里是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

唐代,中国瓷器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1975年,临水窑出土了唐代白瓷钵和碗,其显著特点就是用了白化妆土,这种瓷器被称为“化妆白瓷”,方法是在较粗的灰白瓷胎上施一层细白的化妆土,再罩透明釉烧成。“化妆白瓷”的产生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丰富多彩装饰技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唐代磁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瓷、青瓷和低温三彩等。

二、繁荣鼎盛的宋金元时期

磁州窑的发展,到宋金元时期达到了它的繁荣鼎盛期,在中国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时的磁州窑中心窑场位于磁县的观台镇一带,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磁土、燃料;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运输方便,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考古发掘表明,磁州窑兴起于五代宋初,历宋、金、元三代,元末明初逐渐衰落。

观台窑、彭城窑遗址的大量出土资料表明,从北宋开始,磁州窑在唐代“化装白瓷”的基础上,注重瓷器的装饰艺术,粗瓷细作,广泛运用划花、珍珠地划花、剔花、三彩、釉下彩绘等技法装饰瓷器,创烧了珍珠地划花、划花、篦划花、白剔花、黑剔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白地绿斑、白地酱斑和模印花等装饰品种。此外磁州窑还博学重长,制作出仿定窑、仿钧窑、仿建窑等瓷器品种。特别是北宋末到金初,磁州窑工匠受中国画技法的启发,成功创造出水墨画效果的白地黑花釉下彩装饰技法,影响巨大。金代,磁州窑在战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宋代的基础上不断创烧新品种,突出艺术特色,丰富装饰技法,扩大生产规模,使磁州窑生产达到鼎盛。此时流行黑釉、绿釉、红绿彩、黄绿釉、素胎器等。装饰技法仍以划花、篦划花最多,白地黑花达到鼎盛,此外还有白剔花、黑剔花、黑剔花刻填、绿釉黑花、绿釉剔花、黑釉凸线纹、仿定刻花、模印花等装饰品种,模制器物和镂空技法也颇具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红绿彩的大量烧造为以后元、明、清五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元代,磁州窑装饰品种减少,以白地黑花为主流,此时白地黑花不但装饰内容丰富,而且工艺、技法极为纯熟,登峰造极。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曾指出,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的成熟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元明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

三、绵延不断的明清民国时期

元末明初,磁州观台窑逐渐走向衰落,继之而兴的则是现在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临水、富田、二里沟、河泉村、义井、靳范庄等地。明清以来,彭城制瓷规模不断扩大,日益繁荣,号称北方“瓷都”。彭城窑主要生产碗、盘、盆、缸等民用瓷,也曾为皇家官府烧造瓶、罐、坛等大型酒器。明代碑刻记载“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民间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以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赞誉。

由于明代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氧化钴的输入,到清代后期,宋金以来的白地黑花装饰逐渐为以钴料呈色的青花图案所代替。氧化钴由于呈色能力强,便于操作,能画出深浅、薄厚近似水墨画的层次效果,因此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和人们的新宠,以至后来的青花、五彩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装饰艺术。这一时期,磁州窑还受到景德镇青花瓷和唐山五彩瓷的影响,并把青花技法融入五彩之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装饰品种。

民国时期,彭城一带的窑厂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大多倒闭,瓷业衰微,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生活用品,以青花、五彩、浅绛彩等颜色为流行主色调。

磁州窑烧造历史悠久,自北朝始创,历经隋唐,宋金元时期繁荣鼎盛,经明清民国延续至今,历经千余年从未断烧,为古代八大窑系之一,今天仍然是全国

著名的十大瓷产区之一,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奇迹。

参考资料:

[1]《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徐亚平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磁州窑文化》,郭守福主编,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3]《邯郸历史文化精华》,陈斌,姜苑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