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六 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六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1.(2014·北京西城模拟)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上》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材料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概括清代学术思潮为“以复古为解放”。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晚清的“以复古为解放”。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政治大一统和儒学发展的自身因素分析。第(2)问,解答材料蕴含的思想信息,第一小问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第二小问则需理解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性,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第三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第(3)问,关键理解“以复古为解放”,即托古改制,列举戊戌变法,阐述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教伦常,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在汉代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适应统治需要;汉武帝时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继承:都主张以民为本。发展:孟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3)说明: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先秦儒家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卷十一

材料三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3)材料三中的思想巨著作者是谁?它们在宣传维新思想上的不同理论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体现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地位的变化。第(2)问,据所学知识,从内涵及求理途径角度分析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历程。第(3)问,读图片,据图中两部著作分别说明各自影响。

答案(1)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涵义:天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思想道德。

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

历程: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理学新的发展。

(3)作者:康有为、严复。

武器:《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儒学)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

意义: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014·四川广元一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

(《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解析第(1)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条件思考的角度是思想和政治的史实。第(2)问,据“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判断史学研究方法是阶级分析法,指出方法的缺陷。第(3)问,依据教材可知康有为为维新变法的代表归纳其维新思想;原因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等多角度作答。第(4)问,据材料提取观点,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叙述和概括其主要的革命思想;其不同从二者的主要目的角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