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作用基本原理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表面上分子的吸附态
[化学吸附态]-- 指分子或原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 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及几何构型
吸附键的类型: (1)共价键 (2)配位健 (3)离子键
吸附态的形式: ( 1)某些分子必须先解离,成为有自由价的基团,再 吸附;如饱和烃分子、分子氢等 (2)具有孤对电子或 电子的分子,可以非解离的化学 吸附,通过相关的分子轨道的再杂化进行;如乙烯、乙 炔、苯分子等的化学吸附
Vm A ln B
ф-т 等温式 θ = A’P1/n
E a E a gq E d E hq
0 d
q q 0 q
Elovich 吸 附 速 率方程
只 适 用 于 化 学 吸附
Ea,Ed 与 θ 成对 数关系 q 随 θ 增加而对 0 E a E a ln q 数下降
也可解离吸附
v) 乙炔的吸附态
化学吸附态决定产物
--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不同吸附态,对形 成不同的最终产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1] 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反应中, ① O2- 导致生成目的产物环氧乙烷; ② O2-则引起深度氧化生成 CO2 和H2O [例2] 在催化剂表面桥式吸附的CO通过加氢可以得到 甲醇、乙醇类,而线式吸附的 CO通过加氢,则得到 烃类。
v k pA (1 q A q B )
A a A a
v k pB (1 q A q B )
B a B a B vd k dBq B
vdA k dAq A
a 达到吸附动态平衡时,
ka d ;且令K ,则有: kd
K A pA qA 1 K A pA K B pB
(II)
(III) 当吸附剂和吸附质相 互作用很 弱时会出现这种 等温线,如352K时,Br2在 硅胶上的吸附。
(III)
(IV)多孔吸附剂发生多分子 层吸附时会有这种等温线 。 在比压较高时,有毛细凝 聚现象。例如在 323K 时, 苯在氧化铁凝胶上的吸附 属于这种类型。
(IV)
(V) 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有 毛细凝聚现象。例如 373K 时,水汽在活性炭上的吸 附属于这种类型。
分子在金属表面上的活化及其吸附强度
-- 在催化反应中,金属特别是过渡金属的重要 功能之一,是能将双原子分子解离活化,为其他反 应分子或反应中间物提供活化原子 金属对气体分子化学吸附强度的顺序为:
O2 C2 H 2 C2 H 4 CO H 2 CO2 N 2
1) O2最易吸附,N2最难吸附。 2) 有的金属能够吸附所有这些气体分子,有的只能 吸附O2,多数是居中间的,只能吸附从O2到H2 3) 金似乎是金属中例外,甚至对 O2 也不发生化学 吸附 金纳米粒子的吸附与催化作用
归结为
qi
K B pB qB 1 K A pA K B pB
K i pi
i
1 K i pi
1
非理想的吸附等温式
[非理想吸附] -- 偏离Langmuir型的吸附 偏离原因: ① 表面非均匀性; ② 吸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③ 发生多层吸附 实践中,常用经验方程来分析非理想吸附
BET 吸附等温式
-- 由Brunauer-Emmett-Teller 三人提出的多分子 层吸附公式。建立在 Langmuir 吸附理论基础上的, 基于两点假定:
①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力为分子间力,发生多层 吸附;第一层吸附与以后多层不同,后者与气体的 凝聚相似; ②吸附达平衡时,每吸附层上的蒸发速度必等于凝 聚速度
§3.3.2 金属表面的化学吸附
在已知的催化反应中, 70% 以上的反应涉及某 种形式的金属组分。如,大多数的有机催化加氢 和脱氢,都使用金属催化剂。 催化理论研究使用金属也比较适合,原因:制 备成纯净的形式比较容易,也易于表征
化学吸附研究用的金属表面
要求: 表面化学组成已知;表面清洁或易于清洁的 类型: (1)丝(用电热处理以清洁表面) ( 2)薄膜(高真空条件下将金属蒸发再冷凝而得) (3)箔片(用离子轰击获得清洁表面) ( 4)单晶(特别适合于分子化学吸附层结构的基 础性研究,但不适合作工业催化剂—表面积太小)
D
E
Li、Na、K
Mg、Ag、Zn、Cd、In、Si、 Ge、Sn、Pb、As、Sb、Bi
+
+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 强吸附的都是过渡金属,其价层都有一个以上 的未配对电子(d电子)或/和d空轨道;
2) 吸附能力较弱的都是非渡金属,属于价层为s电 子或p电子的金属
吸附强弱的量度方法
⑷ 吸附平衡是一动态平衡
单分子吸附的Langmuir 等温式
(A – 吸附质分子;σ -- 活性表面)
设表面覆盖率q = V/Vm,则空白表面为(1- q );其中V 为吸附体积,Vm为吸满单分子层的体积。于是有:
a k a p(1 q ) vd k d q ka a d ;且令K ,则有: 达到吸附动态平衡时,
DH-H
能 0 量 Ed Q C
( ) Ni Ni
H H H
Ea
r QP Ea:吸附活化能 Ed:解吸活化能 QC:化学吸附热 QP:物理吸附热
H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 Langmuir吸附模型 (理想吸附模型):
⑴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 每个吸附分
子占据一个吸附位;当固体表面铺满 一个单分子层以后,吸附达到极限, V=Vm(饱和吸附量); ⑵ 表面是均匀的 -- 固体表面各处吸附 能力相同; ⑶ 表面上的吸附质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 吸附质只与吸附剂间发生相互作用;
式中,c 是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Vm 为铺满单分子层所需气 体的体积;p 和V 分别为吸附时的压力和体积;p0 是实验温度 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适用范围]:相对压力为0.05~0.30。相对压力太小, 小于 0.05时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平衡;相对压力大 于 0.30时,毛细凝结变得显著,能破坏多层物理吸附 平衡
Langmuir
Fra Baidu bibliotek
Tëmkин
Freundlich
各种吸附速率方程和等温式
Ea,Ed 与 θ 关系 理 想 吸 附 真 实 吸 附 真 实 吸 附 Ea,Ed 与 θ 无关 Ea = 常数 Ed = 常数 吸 附 热 吸附速率方程 等 温 式 附 注 化 学 和 物 理 吸 附 均 适 用
q 与 θ 无关 q = 常数
上节课回顾
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
分子的化学吸附
§3.3.1 吸附等温式
§3.3.2 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3.3.3 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步骤
§ 3.3
分子的化学吸附
§3.3.1 吸附等温式
§3.3.2 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3.3.3 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H+H
C
(+) P
vd k d q 2
a 达到吸附动态平衡时,
q
ka d ;且令K ,则有: kd
Kp 1 Kp
-- 解离吸附的Langmuir等温式
竞争吸附的Langmuir 等温式
对于多组分同时吸附 (竞争吸附):两种物质A 和B 的分 子在同一吸附位上吸附,称为竞争吸附;每一种物质的 吸附均按Langmuir 吸附理论进行处理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催化循环
火山形关系:催化剂的活性与某些能反映反应物与金属 相互作用强弱的物理性质相关联,得到了类似火山形状 的曲线,这种关系叫火山形关系。
Freundlich 等温式
一种气体在吸附剂表面上发生解离或非解离吸附时,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方程为:
q kp
1
n
(n 1)
式中,k和n为两个经验常数。 k与温度、吸附剂种类 和表面积有关; n是温度和吸附物系的函数
吸附质蒸气压较高时,Freundlich 等温式不适用 其适用范围为Ѳ在0.2~0.8之间 [例] 一定范围内,H2在W粉上的化学吸附
金属对气体分子化学吸附能力分类
类别 A B1 B2 B3 C 金 属
O2 C2H2 C2H4 CO H2 CO2 N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i、Zr、Hf、V、Nb、Ta、 Cr、Mo、W、Fe、Ru、Os Ni、Co Rh、Pd、Pt、Ir Mn、Cu Al
-- 吸附物种与催化剂表面键合形成化学吸附健的 强弱,由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性质及吸附条件决定 --其数值大小可由化学吸附热度量。吸附热越大, 吸附键愈强;反之,吸附热越小.吸附键越弱。因 此,吸附热是选择催化剂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微分吸附热?积分吸附热?
-- 金属解离吸附双原子分子的能力与它们形成相 应的体相化合物的能力是并行的
r k a P1 q k dq
L 吸附速率方程
bP 或 1 bP P 1 P V bVm Vm
q
L 吸附等温式 Ea,Ed 与 θ 成线 q 随 θ 增加而线 性关系 性下降 0
r k a Pe gq / RT kd e
hq / RT
q Vm A ln P
r k a Pq / RT k d q / RT
管孝男吸附速率 方程

log V log Vm A 1 log P n
E d E ln q
0 d
q q m ln q
化 学 和 物 理 吸 附 均 适 用
Freundlich等温式
不同文献不同符号不同形式,相同内涵
(V)
回滞环(滞后环)
墨水瓶孔
吸附-脱附等温线
根据不同模型,选取 不同分支、不同比压 区间,可计算表面积、 孔容积、孔径分布等
平板孔
Different Theories of Physisorption
Surface area Pore volume Pore size BET Total pore vol DR ave Langmuir BJH t-plot (pore vol) DR DH DR (pore vol) MP and t-plot DA DFT BJH HK s plot (BJH) (DFT) SF (DH) (DH) (DFT)
[应用]:固体吸附剂、催化剂的表面积测定 [例] 标准BET 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步骤:
①测定在 0.05< p/p0 <0.35 范 围内吸附物 N2 (基准物质)的吸 附等温线; ②以p/[V(p0-p)]对p/p0作图得一 条直线,可以得到: 1 c 1 1 斜率 截距 Vm c Vm c Vm ③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Vm; ④计算表面积; 其中, Am(N2)=0.162 nm2
附:常见的五种类型物理吸附等温线
(I)在 2 或 2.5nm 以下微孔 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属 于这种类型。例如78K时N2 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及水和 苯蒸汽在分子筛上的吸附 。
(I)
(Ⅱ) 常称为 S 型等温线。吸 附剂孔径大小不一,发生 多分子层吸附。在比压接 近1时,发生毛细管和孔凝 现象。
Tëmkин 等温式
当一种气体在吸附剂表面上化学吸附时,Tëmkин等 温式为:
1 q ln(ap) f
式中,f和a为两个经验常数,与温度和吸附物系的性 质有关。该式在研究N2、H2、NH3体系于铁催化剂上 的化学吸附而总结出的,无极值,对于中等吸附程度 有效
[例 ] 氮在铁膜片上的吸附
i) 氢的吸附态(金属表面)
解离吸附,均裂
吸附过渡态
ii) 氧的吸附态
缔合吸附、解离吸附多种模式 可进入金属晶格,生成表面氧化物 O2→ O2ad → O2-ad → O22-ad→O-ad → O2-ad → O2-
iii) 一氧化碳的吸附态
O C
O C
M 孪式
反馈π键
σ键
iv) 烯烃的吸附态
Kp q 1 Kp
kd
-- 单分子吸附的Langmuir等温式;其中,p为气体分压, K称为吸附平衡常数
解离吸附的Langmuir 等温式
A A A2 + S S S S
设表面覆盖率q = V/Vm, 则空白表面为(1- q);其中V 为吸附体积,Vm为吸满单分子层的体积。于是有:
a k a p(1 q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