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导学案.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班级姓名等第

学习目标1.研读文本,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2.理解辛弃疾成为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3.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

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

过程

主要内容补充字词注音

行伍()蹂8蔺()说服()押解()纸笺()磅礴()金瓯()

诠释()浅斟低唱()咀嚼()淬火()道劲()杖屐()翠

奁()

炽热()麾下()

成语积累:

变生肘腋

笔走龙蛇

马革裹尸

望眼欲穿

浅尝辄止

振聋发瞪

自主学习(阅读文章,勾画关键句)

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 ?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

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

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

伟大的“词人” ?

义本研习

1.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

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自己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第一,辛词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气势)

第二,辛词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第三,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

第四,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第五,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情感)【手法探析】

为了突出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找出来作具体分析。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

o

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他随时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

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人物,梁衡却能见出不同来。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腰。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课外阅读】

中国的脊梁

他们,在硝烟四起的沙场上驰骋过,渴望用血肉之躯为中国闯出一条光复之路。

他们,在国难当头、水深火热中伤痛过,纵使无力回天也难以抹去这一腔赤胆忠心。

他们,在浩繁壮阔、英雄辈出的历史长卷中不曾被湮没过。

因为他们象征着一个大民族的精魂,他们,筑成了华夏民族不屈的脊梁。

梦里挑灯看剑

他,是辛弃疾。耳畔似乎又响起二十年前那战场上如注的呐喊,如雷的鼓点,刀光剑影,二十七岁的他英姿勃发,气盖山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乃是他向往的戎马生活,擒灭胡贼,光复大宋更是他毕生所求。然而壮志难酬,空叹岁月蹉跪,万里觅封侯之事亦归尘,唯有梦中可遇。梦醒时分,他也只能在铜镜中嗟伤鬓已星星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精忠报国的大志向;“胡未灭,鬓先秋”,他与放翁同恨时运不齐;心系苍生,忧国忧民,他名垂千古只因这满怀的报国之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

轰隆巨响惊扰了清王朝冗长的梦魇,额头光亮,辫长及腰的中国人睁开惺怆的睡眼,眼前的景象有些匪夷所思:这锐利的嘴脸,这尖利的船炮,这令人欲仙的大烟。

他,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望着国人精神萎靡,望着洋人卷走国库无数白银,他痛心疾首。于是,一曲“虎门硝烟”的战歌在他的主持下展开。滚滚的浓烟摧毁了大量鸦片,也升腾了他那激荡的爱国之情。

然而举世皆浊,孤掌难鸣,他竟落了个发配伊犁的凄凉下场。这难以想象的戍边充军之苦,他毫无惧色,一如年前冷对如山的大烟般的大义,因为胸中装有国家,对着涕泣涟涟的妻儿,他仰面含泪吟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当因祸福避趋之”这字字泣血的千古名句。这擎天撼地的爱国之情浇铸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雄鸡一叫天下白

他,毛泽东,自小便志存高远,十七岁出门求学便吟出了“埋骨和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学成名就,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秋收起义,土地改革,万里长征……历史终于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制高点。他带领工农红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于是岷山千里积雪也笑开了颜,山花烂漫,彩练当空,玉宇澄清,江山如此多娇,只因这破晓的雄鸡一叫,回荡着具有奋斗精神的爱国主旋律。这“石破天惊”的一叫中,我们隐约听到了某种与一千多年前那位茕茕孑立的词人和硝烟中的大臣所相契的声音,那便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热忱。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是南宋苟延残喘的蛰居之地,是清末边塞的凄寒月下,还是昏暗的军旅营房,他们的心始终系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华的心脏。

无论他们境遇如何,是两鬓如霜,壮志难酬的老书生,是卸了官翎,除了官印的晚清大臣,还是指挥自若,纵横抑•阖的一党领袖,他们的躯壳下包裹的依旧是那颗不变的爱国心。

无论他们屹立着或是倒下了,他们始终是中国的脊梁!

【采撷精粹】

梁衡的散文创作之所以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梁衡对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