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寒风吹彻导学案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学习⽬的】1、解读⽂本所引⾟词,体会“词⼈本⾊是武⼈,武⼈本⾊是政⼈”的意蕴。

2、品读⽂本,引导学⽣正确认识⾟弃疾这个⼈,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体会联想、⽐较在再现历史⼈物形象中的作⽤,学习运⽤联想、⽐较表达⾃⼰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感受词⼈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弃疾成为爱国词⼈的历程。

【学法指导】塑造⼈物形象的基本⽅法【知识连接】1、作者简介梁衡(1946——)⼭西霍县⼈。

1968年毕业于中国⼈民⼤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创作、散⽂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学奖、赵树理⽂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艺》发表的散⽂《忽⼜重听"⾛西⼝"》获《美⽂》、《⽂学⾃由谈》、《佛⼭⽂艺》三家联合举办的"⼼系中华"散⽂征⽂优秀奖。

2、背景资料⾟弃疾(1140-1207),南宋词⼈。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东济南)⼈。

出⽣时,⼭东已为⾦兵所占。

⼆⼗⼀岁参加抗⾦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坚决主张抗⾦。

在《美芹⼗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兵⼒量、⿎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励⼠⽓,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带。

晚年韩胄当政,⼀度起⽤,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

第⼀课时【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栏杆拍遍》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文人中和历史上的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

2、体会对比、以词证人等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晋祠》、《夏感》《》《把栏杆拍遍》等入选中学教材。

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人。

2、解释下列成语:①笔走龙蛇:②美芹十献:③金瓯无缺:④血气方刚:⑤掉书袋:⑥浅尝辄止:⑦振聋发聩:(二)文本探究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4、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三)艺术探究作者为了突出辛弃疾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

(四)质疑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而不用“辛弃疾传”?(五)奇文共赏读(六)作业布置1、将文中涉及的词进行摘抄积累并背诵;2、写一份关于辛弃疾的任务评述,300字以上。

《把栏杆拍遍》学情分析散文相比小说,学生更喜欢学习小说。

再加上本片课文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诗词鉴赏本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重新认识一个辛弃疾。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编制:王平老师、郭庆红老师审核:曹红艳老师使用时间:第五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2.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课前预习案【集腋成裘】栖qī息冒昧mèi槲hú寄生瓤ráng肉醴酪lǐ lào龟jūn 裂浸渍zì渣滓zhā zǐ赵佶jí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强悍hàn螫shì针蛊gǔ惑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根茬chá老趼jiǎn湮yān 没船坞wù琥珀hǔ pò袒tǎn露悄qiǎo无声息【背一背】美文片段积累:人生哲理1.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2.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操纵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3.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

4.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5.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童真无6.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的事。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的主题。

2. 阅读并理解《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3.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2.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2. 电子板书及投影仪。

3. 学生自带的手机或相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栏杆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讨论关于栏杆的相关话题。

然后教师可引出新课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是否有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容忽视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栏杆?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栏杆都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读呢?”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就是一篇以栏杆为主题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们分组互相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要讲述了哪些栏杆的故事?b. 通过这些栏杆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答辩。

4.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

Step 4:拍摄栏杆(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发到学校附近或周围的环境中,拍摄各种栏杆的照片。

2. 学生们需要回到教室后,选择一些有趣的照片,并通过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编制:李军审核:徐国英 2019/3/12【学习目标】1、理解题目《寒风吹彻》的含义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学习重点】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学习难点】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了解作者】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出生在沙漠边缘的黄沙梁村,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子。

在作者的眼中,这个黄沙滚滚、贫穷落后的村庄是他生于此长于此,将来也必将埋葬于此的一方土地,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地生活着,也真实地体验着他自己和他周围人的生命。

他的文字注定远离现代社会文明,也注定是朴素却又厚重的。

因此,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散文家”。

【预习导航】1、字音字形《学案导学》一、二题2、思考问题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3、反复诵读课文【课堂探究】探究活动Ⅰ我想到的人和事使我对寒冷有了不同的认识,请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一下。

要求:细读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展示。

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Ⅱ“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请结合这句话,分析作者以“寒风吹彻”为题的含义。

(探究题目的含义)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Ⅲ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Ⅳ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探究:结论:【课堂练习】仿句训练: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寒风吹彻的宿命,但我们能在人生旅途中相互取暖;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对一朵花微笑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doc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doc

把栏杆拍遍班级姓名等第学习目标1.研读文本,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2.理解辛弃疾成为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3.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主要内容补充字词注音行伍()蹂8蔺()说服()押解()纸笺()磅礴()金瓯()诠释()浅斟低唱()咀嚼()淬火()道劲()杖屐()翠奁()炽热()麾下()成语积累:变生肘腋笔走龙蛇马革裹尸望眼欲穿浅尝辄止振聋发瞪自主学习(阅读文章,勾画关键句)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 ?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义本研习1.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比或衬托。

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自己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

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一,辛词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气势)第二,辛词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第三,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

(内容)第四,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第五,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情感)【手法探析】为了突出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找出来作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 第4课《把栏杆拍遍》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4课《把栏杆拍遍》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第4课《把栏杆拍遍》课堂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提示】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作者梁衡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二)细节探究1.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比较,他的唯一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辛弃疾会形成这样的独特性?【提示】经历:以武起事,以词人终词作: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2.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使围绕着哪些方面进行的?【提示】一是他的行伍经历。

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单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就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

作者用了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20年的时间被闲置在一旁,而在断断续续的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的调动。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比较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比较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内容与步骤】第一学时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一系列核心句,梳理全文思路。

1.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它揭示的是什么?答:2.学生交流对文本思路的把握答:3.第一段“这也注定了他的词……”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答:4.文章主体部分(2—16段),是将对的介绍,与对他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写的。

二、对文中的诗词作品略作讲析。

1.《破阵子》: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2.《摸鱼儿》: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写的是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春将逝”,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下片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流露出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怨望之情。

第二学时三、阅读课文第2、第8段。

1.第2段写辛弃疾的行伍经历——本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

2.第8段:这是写辛弃疾人生遭际中的为官经历。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原因归纳)答:四、除了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其实更有心路历程。

1.通读3—17段,简要作概括——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破阵子》词),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第五段),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第九段),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菩萨蛮》词),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第三段末句)。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文本:《把栏杆拍遍》2. 诗词背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意境和哲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解析:讲解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相关诗词,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和哲理的理解。

5.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词意境、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注重创意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选取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表达。

八、课程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十、课后跟进:1. 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的困惑和问题。

2.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3. 定期组织诗词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把栏杆拍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鉴赏心得,可以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把栏杆拍遍》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把栏杆拍遍》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内容。

2.能够朗读《把栏杆拍遍》这首诗。

3.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歌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歌语言的感悟。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把栏杆拍遍》诗歌的意境,并加深对其中意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一张课件,包括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

2.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复印件,每人一份。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叫做《把栏杆拍遍》的诗歌,这首诗是由著名作家贺敬之创作的。

先由学生念一段,看是否有学生能够猜出诗歌的名字。

2.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关于栏杆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栏杆的联想。

Step 2:阅读和分析诗歌1.学生独立阅读诗歌。

让学生先默读一遍,然后再大声读一遍。

2.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和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典故、比喻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意象的理解。

Step 3:朗读和欣赏诗歌1.整体朗读: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全班齐读《把栏杆拍遍》。

2.小组朗读: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读两句诗歌,通过小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感。

3.进行朗诵比赛:选取几个学生自愿上台朗读《把栏杆拍遍》,其他同学对朗诵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4:诗歌创作1.启发创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首与《把栏杆拍遍》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其他事物的感受。

2.学生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创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

Step 5:课堂总结1.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体会。

2.教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进行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综合性学习教案)《把栏杆拍遍》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综合性学习教案)《把栏杆拍遍》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综合性学习教案☑一、【走进作者】☑二、【背景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1.字音识记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2.字形辨识寇敌寇髻发髻凛凛冽蔻豆蔻鬓鬓角懔懔厉冠冠军髯美髯檩檩子3.词语释义行伍:泛指军队。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参考答案:一、1.第1段、第4段、第7段、第15段(辛弃疾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2.辛弃疾人生遭际3.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二、1.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2.日薄西山的趋势三、1.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2.①因爱国而生怨,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因尽职而招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③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四、如第3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概述了词人有关事迹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六、1.“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辛弃疾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或“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依据原文第6、第7段作答。

)2.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3.①辛词给人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气势,见第4段)②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简直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见第5段))③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见第3段)④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见第7段)⑤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

(情感,见第6段)1、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寒风吹彻》导学案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寒风吹彻》导学案设计

《寒风吹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严峻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知识链接时空交错法,就是以时间的先后推移为经、空间的方位变换为纬、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进行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既可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从“纵”的方面串连在一起,又可以从“横”的方面向外扩延。

既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又注意空间的并列性。

时空交错法的特点是,灵活、新颖、有利于头绪清楚地叙述复杂事件和场景。

它适用于游记、参观记和一些人物、事件、情节等较为复杂的文章。

如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主要以时间为顺序,而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则又以空间转换为顺序,把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发生食物中毒,生命危在旦夕,为了寻找特效药,不同职业、不同人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运用时空交错法组织、安排文章的内容,给人以鲜明的时空感:既获得清晰的时间概念,又留下具体的空间印象。

四、学习过程(一)前置性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蜷.缩()气氛.()凛.冽()脊.背()梭梭..()倾.听()..()凉飕飕..()喧喧悄.无声息()窟.窿()露.天()码.放()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蜷缩(quǎn)暄暄(xuān)作践(zuō)一模一样(mó)B.掎角(jī)悄然(qiǎo)吆喝(yāo)顺蔓摸瓜(màn)C.抵挡(dǐ)撩起(liáo)折耗(shé)铩羽而归(shā)D.冻僵(jiāng)横祸(hèng)拘泥(nì)力能扛鼎(gāng)3、下列各项中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鬼辩枯稿藏之名山新浴者必振衣 B.丰腴休憩针鼓馔玉一年之季在于春C.磊落青睐萍水相逢恭敬不如从命 D.安谧喧泄苍海桑田毕其功于一役(二)讨论交流1、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现在的我”——“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等2、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寒风吹彻》学案

《寒风吹彻》学案

《寒风吹彻》学案《寒风吹彻》教学案一、整体感知1.读完全文后,请找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语。

寒风雪冬天2.这三个词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寒风吹彻〞,你是怎样理解“吹彻〞的含义的?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并且吹彻我的“这一时刻〞和“我其余的岁月〞。

广度上:寒风吹彻“我的亲人们的岁月〞,吹彻所有处境困窘的人〔如“路人〞〕 1〕新疆气候新疆周围高山环绕,境内盆地山脉相间。

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横亘中部,往南、往北分别有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

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其中北疆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22℃~—16℃。

〔摘自湖南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册》〕2〕作者简介刘亮程〔1966—〕新疆沙湾县人。

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二、文本分析1.课文共43段,其中哪些段落是写“我〞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路人〞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姑妈〞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母亲被含风吹彻?2.在这四种被寒风吹彻的命运故事中,最让你难以释怀的是哪一个故事?说说你难以释怀的原因。

3.根据你读课文的体会,你觉得文中的雪、寒和冬天除了自然属性上的意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层面的含义?象征着生命中的苦难4.本文语言隽永,富有哲理,极耐咀嚼。

试从文中找寻一至两处语句,静心品味,试作赏评。

例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赏评:此句看似平朴,实那么韵味深浓。

“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无言的回忆,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并且暗含以前很关注落雪之意。

此外,既然“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又为何强调雪是“落在那些年落过的地方“?看似矛盾,却又引人深思,激起疑问,轻轻地设下了一个悬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散文选读》导学案(三)
研读《把栏杆拍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理解“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寒风吹彻》导学案
1.“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作者在文中回忆起了自己的哪些事情?(4分)
2.第三段中说“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结合下文,说说“我”腿被冻坏的原因。

(4分)
3.请解释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像我一样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3分)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3分)
4.本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7分)
(1)对第四段中“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的叙述,有
人认为应将“你”改为“我”更恰当,试谈谈你的看法。

(3分)(2)“赛风吹彻”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参考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对比,“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对比,走出了辛弃疾空有杀敌志却无报国门的悲愤、无奈,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4分。

手法2分,分析2分)
2.衬托。

用岳飞、杜甫、卢纶衬托出辛词的金戈之声,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4分。

手法2分,分析2分)
3、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呤》中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此为题能突出辛词的豪放派风格。

②表现他渴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④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武人、词人的双重身份。

(6分,每点两分,答对三点给6分)
4、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充满了收复失地的渴望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③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6分,每点2分)
《寒风吹彻》导学案参考答案
11.光着头钻进大雪中玩耍,上学时掉进冰窟窿,在寒冷的教室门外等待开门,去远方拉柴冻坏了腿。

(每答对一点一分,语肓不流畅简洁扣一分)
12.生活的艰辛、生活的苦难对这个家庭的重压。

人们在温饱的底线上挣扎,而淡漠了生活中温情的成分,比如相互间的关爱和沟通.我个人在寒冷的夜里,孤独无助,没有家人关心,没有温暖.(“生活的艰辛”、“孤独无助”、“没有家人的关心”或“没有温暖”三点中答出2点2分,3点4分)
13.(1)“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问概念,这里只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的思索(具象、回忆、生命的思索.三个点,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2)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肉体、精神、斗志、生命,答出一点一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14.(1)同意。

“我”。

全文叙述人称一致,写出了“我”走出家门后对寒冷的感受。

不同意.这是个抒情的句了,“你”让读者置身其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情感,形成共鸣。

(观点明确1分,说理透彻2分只说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论述,不给分。


(2)“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存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环境的艰苦,人生的磨难,生活的冷漠,生命的悲歌,答出(其中任意两两点即给2分)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而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

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能从时间、空间、程度、广度中答也任意两点,即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