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寒风吹彻》教案

合集下载

【K12学习】《寒风吹彻》教案

【K12学习】《寒风吹彻》教案

【K12学习】《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命的苦难;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流程一、课文预习二、导入师: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感知走进故事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生:自己冻坏了一条腿路人冻死在雪地里姑妈没有熬过冬天母亲冬天已经来临研析品味寒冷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生:寒冷OR寒风吹彻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路人姑妈、母亲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生:自然的寒冷;生存境遇的恶劣;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

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生:广度——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

痛彻骨髓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 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1生:直面苦难;胸怀悲悯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PPT 探究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第五课时寒风吹彻一、题目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表达的?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进行总结:板书:寒自然界:冰冷温人性:冷漠麻木孤独暖风人一辈子:贫穷衰老死亡珍贵①时刻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躲避。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

如此作者把人一辈子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结构1、今夜的寒风2、14岁的寒风3、老人的寒风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专门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一辈子的悲观吗?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如何明白得作者的看法?说明: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者不是仅仅在抒发人一辈子的悲苦之叹,而是处处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查找。

不管是围抱火炉取暖,依旧给“路人”温顺的关心;不管是经常看望姑妈,依旧暗下决心经常回来看看母亲陪母亲说话都能表达。

专门是在第16自然段说:“我才三十岁,确信能走过冬天。

”三、主旨(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冰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温顺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如此的温顺和关爱?“我”能否对抗如此的冰冷?提示:看起来不能——最有力的证据确实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批判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明白得?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顺,甚至是父子之情。

如此“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此处可适当扩展)生命冷峻、繁重甚至残酷(2)、我们常说“冬天差不多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如此的观点?什么缘故?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冰冷。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材分析《寒风吹彻》是北岛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岛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寒冷的环境?寒冷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寒冷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气氛、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七、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

可以采取一对一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和背景故事。

2.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2.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2. 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插图,引发学生对“寒风吹彻”这个词组的好奇。

2. 引导学生讨论、猜测,“寒风吹彻”是什么意思。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分发给学生《寒风吹彻》的故事,要求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步骤三:词汇学习1. 教师给学生讲解并板书生词:饿肚子、脚尖上、理所当然、苦遭、否则。

2. 向学生解释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

3. 学生分别安静地读一遍这些词,并朗读出来。

步骤四:句型学习1.教师板书并给学生讲解该故事中有关孩子的几个句子:(1)父母知道他们把孩子营养不良了吗?(2)吃饭还不够,那也要把他们饿肚子呀!(3)父母不给他们温暖的家,白白苦了他们一个冬天。

2. 学生跟读这几个句子,并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运用。

步骤五:写作练习1.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朗读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 学生分组,根据故事内容,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寒风吹彻”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词汇、句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鉴赏(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对比分析其他类似作品,拓宽视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感受,互相启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 选取一篇类似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和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寒冷环境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寒风吹彻”的氛围。

2. 对比分析:将课文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案例研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进行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寒风吹彻”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孤独、亲情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强调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写作的条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与《寒风吹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或贫困地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社会问题。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篇一】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教学步骤】一.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2、解题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五、探究、升华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六、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附教师心得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篇二】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Chapter
2024/1/29
13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汇
寒风、吹彻、冰冷、颤抖、孤独 等,这些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寒
冷、孤寂的氛围。
2024/1/29
句式
文中多运用长句,通过复杂的句式 结构表现出寒风的凛冽和人物内心 的挣扎。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 感受到寒风的威力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时间安排略显紧张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7
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交流学习
2024/1/29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本内涵和情感。
14
文学常识、历史背景等拓展内容
文学常识
《寒风吹彻》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寒风的形象和自己内 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苦难的深刻思考。
2024/1/29
历史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 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为文章所表达的孤独感和苦难意识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根源。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 现了人们在苦难和命运面前的挣扎和 抗争。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立体和生动。
质朴的语言风格
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风格,贴近底层 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习惯。这 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9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配套K12】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

【配套K12】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

苏教版选修《寒风吹彻》教案3篇寒风吹彻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苏宏伟【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探究升华,理解对苦难的直面认识,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寒风吹彻”是为了“春暖花开”4、品味鉴赏语言【教学步骤及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建国60周年的20XX年的这一年里,我们同学们已经走过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的秋天,当然,我们还将迎接蛰伏的冬天。

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你们思考过冬天吗,你们对冬天的感受和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图片和耳朵里所听的音乐一致吗?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的刘亮程,他对寒冷的冬天曾也过这样一段文字: (UEGQtO二、阅读——感受通过预习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阅读——分析那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

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

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

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

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

——刘亮程那么作者在那样一个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在单调寂寞之中,对我们所常见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认识呢,他笔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义呢?[注意:此处一定要启发学生结合文中所讲的4个故事来具体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确:“寒冷”的三重含义四、阅读——探究1、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合作学习,我们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了“寒冷”的含义,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秋天,但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处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围我们。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一)走进刘亮程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讲解(一)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1)“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二天下午,他彻底地冻僵了。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年老多病。

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多少年过去了,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命的苦难;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流程一、课文预习二、导入师: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感知走进故事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生:自己冻坏了一条腿路人冻死在雪地里姑妈没有熬过冬天母亲冬天已经来临研析品味寒冷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生:寒冷OR寒风吹彻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路人姑妈、母亲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生:自然的寒冷;生存境遇的恶劣;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

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生:广度——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

痛彻骨髓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 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1生:直面苦难;胸怀悲悯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PPT 探究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PPT1、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太消极了。

\\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人们对灾区的帮助;困境中的弱者相濡以沫;还有,中“我”对路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随处可见。

\\因此,“我们帮不了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2、我同意这种说法,\\ 面对生命对生命的隔阂,面对生命的脆弱,如同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无助也帮助不了别人,我们必须独立地面对,孤独地承担,默默地隐忍。

\\所以,人应该自强自立,因为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帮不了谁”,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

答疑1.全班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共同解决在预习过程中个体同学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PPT 2.课堂生成问题解答,以学生互答为主。

四、小结师: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

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我们以这首题为《寒风里的梦》诗作结:当我独自一人在风雪无边之夜蜷缩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麦地空旷颗粒尽无寒风穿透脊梁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雪落在母亲不再开花的枝头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寒风吹彻我们谁也帮不了谁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正在蚕食着渐渐退守的温暖春天是梦吗不即使在冰河的底层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把所有的微笑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2附:预设问题:1、母亲为什么不去看姑妈?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与死亡无关的事情。

为什么母亲会这样?提示:①低劣的生存状态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在这种生存境况下坚忍地活着的人的悲悯。

2、儿子的腿冻坏了,可是父亲却只关心拉了多少柴,父亲是不是很残忍?提示:是的,从表面看,父亲、母亲很残忍。

可这残忍的背后,却是他们深深的无奈和沉重的叹息。

生存的艰难已让他们自顾不暇、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已是力不从心,那些奢侈的温柔他们就更无能为力了。

他们给人的外在感觉往往冷漠、甚至于残忍。

但是不说一句温暖的话,不等于父亲不心疼儿子;不去看姑妈,不等于母亲不挂念姑妈。

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质朴的情怀或许更让人看到人性的本真、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所以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

“穷人容易残忍,但残忍的背后常常温柔。

富人常常温柔,但温柔的背后更容易残忍。

”3、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寒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4、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5、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6、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7、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8、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

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9、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

3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

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10、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

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11、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2、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3、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4、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5、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

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6、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

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

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

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

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7、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

她老了。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4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8、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9、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