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2016资料
《旅游文化学》考试复习整理资料[1]
![《旅游文化学》考试复习整理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02fd13d776eeaeaad1f33000.png)
1 旅游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包括旅游文化学的基础理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旅游文化品位建设与管理三大部分。
2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旅游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展现②研究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③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系统组合和整体优化④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共性问题⑤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个性问题⑥研究旅游文化的形象品位建设3 文化:从广义看,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病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看,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化都是一种社会人文事象,既是人类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事象,又是人类通过其意识观念创造的物质形态所展现的物质事象。
所以文化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说文化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4 文化的结构:①文化的精神层面②文化的行为层面③文化的物质层面④文化的制度层面5 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创造性、文化的时空性、文化的连续性、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价值性、文化的制约性、文化的对象性。
6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其旅游动机、情趣的驱使下,受到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吸引,又通过旅游介体的线路组织、活动安排,由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7 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8 旅游文化三大领域的关系: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构成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
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三大领域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旅游文化的主体,直接影响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发展。
旅游客体文化,是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的旅游客体被“人化”、认同所展现的文化形态,直接影响、吸引旅游主体的吸引物,又是旅游介体文化得以展现和安排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
旅游介体文化,介于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客体文化之间,一端联系着旅游主体,另一端又联系着旅游客体。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旅游文化答案: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2、旅游消费文化答案: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3、“竹林七贤”答案: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4、文化的基本结构答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5、旅游介体文化答案: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6、文化扩散答案:文化现象的空间转移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的起源地域;旅游事实本身就是文化扩散的过程,当今的世界文化分布以及未来的世界文化分布的现实,正是包括旅游在内的世界跨文化交流、交往的结果。
7、跨文化答案:参与者依据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了解陌生新异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
8、文化整合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交往过程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化就是整合。
9、文化震惊答案: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落差或创伤性经历。
10、“文化眼镜”答案:指文化模式的顽固性和劣根性。
“文化眼镜”隔在现实生活与心理反应之间,人们必须透过这副“眼镜”去看现实。
由此,当一个人跨越了文化背景去旅游,即旅游地与自身存在着一定文化距离,在面对这样的异质文化时总会产生一定的惊愕或震惊。
11、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答案: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品格后形成的一种扩展而多元整合的旅游性格特征。
12、文化圈答案: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样式的共同场合、地带、区域。
中国旅游文化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既是人类活动的表现,也是人文化的结果;作为存在方式,旅游文化通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相互作用,不仅反映了人类旅游实践的结果,还包括创造成果的活动本体。
游子:通常指出门在外或者指的是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化分出来的,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市: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
建筑: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为了生存的需要与更好的生活,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地构建自己的安乐窝。
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医家、农家等各种学派的统称。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传统的四大特征:稳定性、模式化、排他性、发展性。
文献: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历史和经验,并且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中国旅游文献学:以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有关旅游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其形式载体、发展历程。
内容鉴别、分类编目、校勘整理、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山水文化:来自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是以大自然的山和水为对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山水文化实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形成的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

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试析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
3.如何理解和把握旅游文化的本质?4.为什么说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5.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大众普及性?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思考题1.试析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
2.为什么说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动机和行为的根本因素?3.什么是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为什么说旅游能够发挥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功能?4.为什么说旅游从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活动?5.什么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在旅游审美中有什么作用?6.旅游审美理解可以表现为哪些深浅程度不同的层次?7.什么是旅游审美情感?旅游审美情感通常有哪些表现形式?8.如何理解“悦心悦意”的旅游审美体验?9.什么是“悦志悦神”?为什么说“悦志悦神”是高级而深刻的旅游审美体验?10.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场值?11.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循环效应?12.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哪些巨大的社会反馈作用?13.旅游者一般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旅游审美素质和能力?14.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向善道德人格?15.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求真文化人格?16.什么是休闲文化?为什么说旅游休闲活动能够对旅游者的性情具有调适作用?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思考题1.什么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形”?复原再现历史古迹类旅游景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什么是旅游景观文化的“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意”是如何体现的?3.以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建筑景观为例证,试析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4.什么是旅游景观的阅读文化?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试析旅游客体的社会文化功能。
6.如何理解社会文化积淀对自然旅游景观的审美文化品位的提升作用?第四章旅游中介体文化思考题1.2.3.4.5.6.旅游文化学试卷题目结构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试卷题目中的横线空格内)包括7个题目,共20个填空。
《旅游文化学》考试复习整理资料.doc

1旅游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包括旅游文化学的基础理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旅游文化品位建设与管理三大部分。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旅游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展现②研究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③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系统组合和整体优化④研究旅游文化耍素的共性问题⑤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个性问题⑥研究旅游文化的形象品位建设3文化:从广义看,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病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看,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化都是一种社会人文事象,既是人类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事彖,又是人类通过其意识观念创造的物质形态所展现的物质事象。
所以文化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说文化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4文化的结构:①文化的梢神层而②文化的行为层而③文化的物质层而④文化的制度层而5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创造性、文化的时空性、文化的连续性、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价值性、文化的制约性、文化的对象性。
6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英旅游动机、情趣的驱使下,受到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吸引,又通过旅游介体的线路组织、活动安排,由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7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8旅游文化三大领域的关系: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构成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
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三大领域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旅游文化的主体,直接影响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发展。
旅游客体文化,是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的旅游客体被“人化”、认同所展现的文化形态,直接影响、吸引旅游主体的吸引物,又是旅游介体文化得以展现和安排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
旅游介体文化,介于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客体文化Z间,一端联系着旅游主体,另一端又联系着旅游客体。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一、旅游文化学概述1、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中文化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和旅游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3、旅游文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主要包括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4、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保护和传承旅游资源,以及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点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管理和旅游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旅游文化的特点:本文1)文化多元性:旅游文化具有多元性,包括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和不同宗教的文化元素。
本文2)交融性:旅游文化具有交融性,它是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本文3)地域性:旅游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等密切相关。
本文4)发展性:旅游文化具有发展性,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三、旅游文化的类型与表现形式1、旅游文化的类型:本文1)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旅游文化和国际旅游文化。
本文2)按历史划分:可分为古代旅游文化、近代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
本文3)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民俗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文化和自然旅游文化。
2、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本文1)旅游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本文2)旅游活动:包括文化体验活动、娱乐活动和休闲活动等,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重要手段。
本文3)旅游服务:包括导游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和购物服务等,是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本文4)旅游纪念品:是反映旅游文化的特殊商品,具有强烈的纪念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旅游文化的影响:本文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
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旅游文化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含义与构成1、文化的定义:1〕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开展水平的标志,它表现为人们进展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联大百科全书“,19732〕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构造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鼓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场中的表达。
——“大英百科全书“3〕最广泛的共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例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
2、旅游文化的定义:西方英语国家对旅游文化的表述是“tourist culture〞,明显偏重于“旅游者的文化〞。
我国的旅游文化的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饮食效劳、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主体文化,还涉及旅游业的效劳文化、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质文化。
简单地说,旅游文化就是和旅游相关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3、旅游文化的构成:1)按照旅游要素分类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自然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思想观念、旅游者心理特征、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媒介文化,包括旅游管理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政策与法规等。
2) 按照文化构造层次分类旅游物质文化,旅游者可识别的文化物质实体:如建筑、园林、古人类文化遗址、碑刻雕塑、旅游商品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各种法规、制度和约定俗称的规则。
旅游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保存与传承〔认知〕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教育与启智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愉悦与审美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规与凝聚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交流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特征地域性: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
旅游文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旅游文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导游工作和旅游规划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
修学本课程应先完成旅游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学习任务。
本课程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培育。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课后思考题及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对象、体系和意义基本要求: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1. 了解文化的分类、构成体系和等级序列2. 理解文化的定义3.掌握旅游文化的定义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了解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掌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文化、旅游文化、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旅游文化、二、简答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征。
3、旅游概念的古今、中西差别。
4、旅游文化系统的构成。
5、旅游文化的特征。
6、旅游文化的功能。
7、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三、论述1、你对“旅游现象是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2、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学课程有何积极意义?开设这门课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第一节旅游主体文化与民族旅游性格一、旅游主体及其文化人格二、民族旅游性格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与民族旅游性格的关系四、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与异化第二节旅游主体消费行为文化一、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文化的关系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三、当代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指向第三节旅游审美文化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关系二、旅游审美文化的中西差异与时空差异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旅游主体、文化人格、民族旅游性格、文化生态、原生旅游性格、次生旅游特征、异化、“阿特拉斯”禁忌二、简答1、民族旅游性格和文化生态的关系。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旅游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且深度挖掘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推动和保护。
下面是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旅游文化学这门学科。
一、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
2. 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旅游意识和旅游文化素养的集合,旅游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和创意旅游等。
3. 旅游文化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体验、维护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 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艺术品、文物和建筑群等。
(2)民俗文化:包括民俗风情、节庆活动、民间传统技艺等。
(3)宗教文化:包括宗教遗址、宗教建筑和宗教节庆等。
(4)创意文化:包括艺术展览、文化体验、科技旅游等。
2.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地位和重要性。
(2)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营销1. 文化旅游产品的定义和特点:(1)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2)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旅游需求,同时充分展现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
2. 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营销:(1)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注重本土文化特色和旅游需求。
(2)在产品营销中注重全面推广和差异化定位。
(3)在营销渠道和推广策略上注重多元化和精准化。
以上就是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文化学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值得探讨和研究,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
(必修)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

(必修)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旅游文化学1.试析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
答: (1)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现代的旅游活不再是仅仅具有“谋生”的性质,而是出于“乐生”的需要。
它是人们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力的驱使结果,是人的“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使人摆脱了日常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机械束缚及压力。
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要,主要属于精神享受和发展需要,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丰富多彩、自由愉快的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是人们学习求知的特殊课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旅游已成为人们特殊的学习求知方式和经历,“寓学于游,寓学于乐”,人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无穷。
然后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愉快的精神享受。
第三旅游是人们个体审美和个体文化人格的一种升华,旅游可以增强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丰富旅游者的审美经历,培养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水平。
最后旅游是社会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
(2)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活动的产生和普及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
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仅要重视有形的实体,更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要开阔思路,发现、形成和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就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也渗透在旅游产业的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就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
14《旅游文化学》考试大纲

《旅游文化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导游工作和旅游规划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旅游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学习与旅游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旅游层次,更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
二、教案参考书教材: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年版。
参考书目:谢春山:《旅游文化学》,高教出版社年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旅游主体文化导论教案内容(知识点)第一节文化概述文化概念,文化的结构和类型,文化的不同分类,文化的成因和基本特征,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与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第四节旅游文化研究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了解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成因、特征及功能。
.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功能、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掌握旅游文化的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文化、旅游文化二、简答题.什么是文化?并从要素和结构上予以说明。
.以迪士尼乐园为例,分析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简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具有哪些特点与功能。
.简述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三、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第二章旅游主体的文化分析教案内容第一节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人在时代变化中的异化,人性的超越与回归。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刘敦荣版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刘敦荣版旅游文化学期末复习要点绪论1·旅游文化学的概念旅游文化学是以旅游主体为核心,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功能的实现,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组合和发展。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及其相关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旅游介体和旅游客体怎样去满足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
3·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旅游文化组成的必要因素有: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4·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a、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研究方法b、从实际出发的特殊研究方法c、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5·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a、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b、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c、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功能的认识d、提供旅游开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二章:文化1·从xx或狭义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概念从xx来看: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来看: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是人类精神观念的载体,同时又可以给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2·文化的结构a、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的或观念文化b、文化的行为层面:指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c、文化的物质层面:指文化的物质要素,即物质文化或劳动物品d、文化的制度层面:指人类行为文化的规范要素,即制度文化3·中华文化的特质与精神a、中华文化的独立性(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系统、以汉民族为主体形成的独特文化风格和独特文化系统)b、中华文化大陆民族意识的特质c、中华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社会文化d、伦理形文化-----中华文化的又一特质第三章: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其旅游生活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种门类文化的形态,它是人类总体文化的一种门类文化,具体地说,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这一主体借组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的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
从狭义上将,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精神层面: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
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理念。
3、文化的行为层面: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在精神层面的导向和影响下所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并以多种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4、文化的物质层面:文化的物质要素,即物质文化或劳动物品。
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石。
5、旅游文化动态线性结构:旅游主体因开展旅游活动,从而使得原本互不相关的静态文化事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呈现旅游文化动态性结构特征的整体。
6、旅游文化的传承性:旅游文化对人类基石文化的几点它本身的旅游门类文化的几点,具有不断吸收继承的特性。
7、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表现的内在的观念文化和外在的审美文化、消费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事象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8、旅游客体文化: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对象,并在人们游览、观赏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文化事象一起,所展现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9、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介体在其位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服务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服务规范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10、美感:是指由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引起审美者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感受,是人们的精神快感。
11、审美趣味:审美主体在其审美实践过程中,因其审美观念气质个性的差异,对某些审美对象及对象的某些方面所表现的特有的喜爱偏好。
12、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能供人们观赏、获得美的感受的,由景素完美结合所构成的画面。
二、判断题1、旅游主体文化是依附于旅游客体文化而存在的。
(完整版)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汇总(一)名词解释1.文化: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2.旅游文化: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3.民族性格: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4.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5.旅游者文化人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品格后形成的一种扩展而多元整合的旅游性格特征。
6.文化眼镜:就是指文化模式的顽固性跟劣根性。
7.文化层:文化的历史层面,它好似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梯。
8.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丛体,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
9.文化圈:一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那么他就叫做文化圈(文化圈强调的是文化地带和区域)。
10.旅游消费:人们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借助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外部条件,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以经济现象为主的各种消费现象和消费关系的总合。
11.旅游消费文化: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2.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为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3.跨文化:参与者依据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了解陌生新异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
14.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交往过程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旅游文化学考试资料

旅游文化学考试资料旅游文化学看图说话—我们都来说说这幅图学习目标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与体系,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和消费行为。
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客体的构成。
从旅游管理者、开发者的角度掌握旅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变化规律,认识文化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把旅游文化学的知识与理论灵活运用专业的学习中和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
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学习目标厘清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等概念。
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与功能。
了解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一、文化1、文化的起源(不考)“文”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指事物的改变。
《易经》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里的“人文”指文化典籍和礼仪风俗。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的说法,这里的“文化”是指封建帝王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的“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常被引用,其中“文化”一词指文治教化。
“文化”是诗文礼乐、政治制度、道德礼俗等的综合体。
2、文化的概念1)(重点,平时所讲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
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要素(重点,每个要素后面的内容都要记忆)物质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
精神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
符号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
规范体系:法规、制度、道德。
4、文化的结构二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文化概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狭义)以及如何理解文化?2、文化的三要素或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理解。
3、旅游文化的概念(书上p2或ppt的都可以)与构成的三部分4、旅游文化的特征第二章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参考课本第三章《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掌握课堂所画演进历程中各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1、三皇、五氏、五帝所指2、国家级及江苏的代表性新石器文化遗址名称、时代、出土物特色3、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以及和孔子的仁的核心思想(重点,能通过列举二人的相关语录论述)4、风水星象学中五行所指的方位及相应的星宿及色彩5、何为“封”“禅”?始于何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文化传统肇始于何人?(P33)与旅游有关的神的传说(P31“行神”所指)6、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7、中华文化的特质第三章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1、麦金托什旅游动机类型(书P44)3、理解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的四个层次4、旅游消费行为的概念及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书P46-47)第四章中西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1、如何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根本差异2、如何理解中国旅游主体的价值观特征,能举例说明(书p48始)3、中西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第五章旅游客体与客体旅游文化的特征1、旅游客体定义以及书p77页最后一节要特别提出的两点2、旅游客体的旅游文化特点(书p78)3、旅游景观的概念及基本属性(书或ppt皆可)4、自然景观的旅游文化特点(书p81-)5、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特点(-85)第六章中西传统建筑旅游文化(结合书上相关部分理解)1、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外观特征,以及木构架建筑特点2、龙生九子的各自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取向5、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样式的主要特点6、中西传统建筑的文化观比较7、中西传统建筑的形象文化比较第七章美食与节庆民俗文化(结合书上相关部分理解)1、世界三大烹饪流派构成及特色2、农业经济下形成的中国饮食模式特点3、法国和土耳其流派的饮食模式特点4、中国四大菜系所指;各自的特征和代表菜5、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食器的代表性材质5、中国主要的岁时民俗(了解)6、中国年节饮宴食风的文化特性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结合书上相关部分理解)1、园林的概念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2、各个时期中国园林的特点3、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4、西方园林的特点5、如何理解中西园林的差异第九章(一)江苏旅游文化1、江苏的得名2、江苏文化的地域背景3、如何理解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4、江苏代表名山、名泉5、云锦、宋锦、苏绣的特色6、紫砂壶的特点、从造型上的分类第一章文化概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狭义)以及如何理解文化?•1、广义的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2、狭义的文化–广义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人类精神观念形态的载体,同时又可以给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总结: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四)如何理解文化?–1、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包括对自然的利用与认识–2、文化是社会活动的创造物,是社会性的–3、文化创造物既有物质产品,又有精神产品2、文化的三要素或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理解。
•(一)文化的物质层面 /要素——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实体,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基石。
–是人类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表现为文化的技术体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文化的行为层面(制度层面)/要素——行为(制度)文化–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群体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并以礼俗、民俗、风俗、语言等形态。
–人们的文化行为普遍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群体行为的一致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三)文化的精神层面/要素——精神(观念)文化–指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在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理念。
–该层面在历史中不断积淀、继承发展,是文化的主体层面表现了文化的价值体系,影响并制约了其他文化层面。
3、旅游文化的概念(书上p2或ppt的都可以)与构成的三部分–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的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4、旅游文化的特征•(一)多元二重性–旅游消费文化与经营文化的统一–文化求异与认同的统一–文化求新与守真的统一•(二)大众性–文化求雅与娱乐的统一•(三)双向扩散性–是旅游接待地与客源地的双向扩散第二章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参考课本第三章《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掌握课堂所画演进历程中各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2、三皇伏羲、神农、黄帝3、五氏(1)有巢氏:发明了巢居(2)燧人氏:发现与运用火(3)伏羲氏:A 人类始祖;B 教民生产;C 文化贡献:发明乐器、作八卦(《河图洛书》)(4)女娲氏(5)神农氏:奠定华夏农业社会雏形;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百草4、五帝所指A、黄帝姬(轩辕氏)统一中原,开发文明(嫘祖,仓颉,隶首,容成)B、玄帝姬颛顼(高阳氏)与共公之战C、帝喾姬(高辛氏)——上承炎黄,下启尧舜,是华夏族的共同人文始祖D尧帝伊放勋(陶唐氏)E、舜帝姚重华(有虞氏)2、国家级及江苏的代表性新石器文化遗址名称、时代、出土物特色1、旧石器文化(1)下草湾人石器遗址——70万年前泗洪县双沟镇下草湾特征:新人股骨化石、打砸成的刮削器、尖状器(2)南京汤山猿人——35万年前新说法:《自然》77万年前位于江宁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1)青莲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淮安淮城镇东北的青莲岗特点:大量生产工具;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多为三足器和圈足器 (2)北阴阳营文化遗址——约6000年前今南京北京西路和云南路路口(南大校区内),原为一土墩上层属湖熟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文化层,出土石器、陶器、玉石、玛瑙随葬品等。
3、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以及和孔子的仁的核心思想(重点,能通过列举二人的相关语录论述)(4)老子的核心思想——道的宇宙观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有正反两面,并且能由对立而转化“反者,道之动也。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道是自然性的,要适应天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A、思想体系特点——“仁”:伦理思想的核心①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对统治者而言,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克己复礼为仁”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提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
B. 相信天命,存疑鬼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
C.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上:“有教无类”教学实践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上:“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4、风水星象学中五行所指的方位及相应的星宿及色彩木(东方、青色)火(南方,赤色)金(西方、白色)水(北方,黑色)土(中央,黄色)5、何为“封”“禅”?始于何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文化传统肇始于何人?司马迁(P33)与旅游有关的神的传说(P31“行神”所指)“修”“累祖”进行“封禅”:到泰山顶上祭祀上天,为“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地,为“禅”,为历代皇帝争相效仿,“奉天承运”成为中国帝王文化的核心内容。
6、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1、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使中华文化虽不利于与各大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但也阻碍了外来民族的破坏性入侵,使中华文化产生了“保护性反应机制”。
2、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起源、发达于黄河流域所属的中原地区,其发达的农耕社会现实使其无求于海洋,孔子的“仁”、“智”之辨是一个“大陆-海岸型”思想家追求稳定的风格。
3、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广阔肥沃的大平原、典型的季风气候4、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8、中华文化的特质(一)中国文化的气质——内向型1、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该观念逐步衍化成极富尊严感的“自我意识”,深沉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观念2、中国人的“内向开拓”精神在宏观方面,国家疆域和文化领地方面向陆、向内地开拓,是和平的文化在微观的精神世界方面,是向人、向世俗生活、现实世界的开拓“内在超越”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二)中华文化的风格——和谐型“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命题“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风雨露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木石,与人原只一体。
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
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王守仁 “知行合一”:关乎伦理道德“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情景合一”:文学理论,更是美学问题“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三)中国文化的内核——伦理型其基础是宗法——农业社会父系氏族“家邦”式国家长期的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长期没有改变家庭–家族–宗族–社会–国家 孔子“仁”学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并使之系统化伦理型文化的灵魂是宗法意识(四)强劲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不废江河万古流”1、汉文字:中华文化延续发展的主要承载体构字原则: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字形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以载道”的道德使命感和承传春秋的历史使命感大一统政治下的封建体制的超常规稳固的保障第三章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7、麦金托什旅游动机类型(书P44)身体健康动机文化教育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3、理解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的四个层次一、意识到处于非真实的状态审美的非功利性、审美距离与对象融为一体却仍然保持静观,不作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
二、对对象内容的认识对题材、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技法技巧的理解是欣赏的前提条件三、从理知上认识对象的情感性质、技术特征如冷暖色调、器物材质、乐音的情感性、手法如何四、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并与其合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