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的化学探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程的化学探究性学习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邓文杰(214125)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组织实施: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和广泛开展课外小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实践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

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个“蕃茄实验”,当学生看到西红柿能够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置疑问:西红柿为什么能够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一课时,学习物理性质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

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指导了学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

(三)鼓励发散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假设都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要利用有关内容和时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猜想和假设,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探究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

在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你们学过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用硫在氧气中燃烧,H2S气体在O2中完全燃烧,用SO3分解的方法,用亚硫酸分解法,还有的用亚硫酸盐与强酸反应等等。教师再提出“你认为实验室用哪种方法制SO2气体最好?通过逐一分析、讨论、排除,选择最优方案──用亚硫酸钠与H2SO4反应制SO2。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后,教师又把这个问题提出:“你现在又学了哪些反应可以生成SO2气体?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在实验室制SO2?学生又从黄铁矿煅烧、浓硫酸与铜共热、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等中选择了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制SO2的最佳方案。在争辩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

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首先将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体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

(五)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