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低视力儿童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视力儿童教育

一、低视力儿童的含义

1、低视力(low vision)的传统定义是指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配镜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而等于或优于0.05者;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者称为盲。

2、新的定义是指患者即使经过治疗或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其视力小于0.3到光感,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但仍能应用或有潜力应用视力去做或准备做各项工作。对于儿童,应强调近视力和功能视力即包括了对比敏感度、暗适应下降而致残的低视力。

二、低视力儿童教育的发展历史

整个低视力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其与盲教育相生相伴却又逐步走向分化的历史。这种历史发展的轨迹,突出地表现在低视力儿童的教育安置上。

20世纪以前,在利用还是保护低视力儿童的残余视力的问题上,人们多数选择了保护,认为低视力儿童用眼做细致工作会伤害眼睛,并把这种保护看作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行为。因此,纵然低视力儿童可以模糊地看到这个世界,也被安置到了盲校,学习盲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低视力儿童不是盲童,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及学习特点,不应在盲校学习,应该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因此各地开始为低视力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满足其发展需要。1908年,伦敦学校委员会第一位医学专家詹姆士·克尔创办了专门为低视力儿童开设的特殊教育班。1913年,美国一所类似于今天的帕金斯盲校的机构创办了第一个低视力儿童班。但是在那个时期人们仍然用眼罩蒙住低视力儿童的眼睛以保护他们的残余视力,此后才慢慢开始赞同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残余视力。然而对于如何利用残余视力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的探讨与实施却很匮乏,“视力保护班”仍然存在。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乔治·皮博底学院的博士生巴拉哥对盲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通过系统的教学指导,低视力儿童的“视功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这项研究成果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低视力儿童“损失多少视力”转移到“有多少可用的视力”上来,学校允许低视力学生使用他们喜欢的大字体印刷品,从而克服了阻止低视力使用的最后一道障碍。

另外在此之前的1941年到1953年间,晶体后纤维增生症侵袭世界,全世界范围内超过12000名婴儿不仅因此而患上先天性疾病,而且还患上眼疾。尽管研究者们很快就找到了治疗方法,但是眼疾难以逆转,等这些婴儿成长到了学龄期,规模庞大的家长群体也形成了,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动政府制定残疾儿童就近入学的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于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的学龄期儿童有机会脱离盲校而实现就近入学,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

我国低视力儿童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

三、低视力儿童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教育目的:低视力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虽然存在着特殊性,但是他们基本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相同的,因此低视力儿童的教育同样也有着普通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即:使低视力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根据低视力儿童的特点,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外,低视力儿童的教育还应完成以下几个目标。

(一)掌握视觉技巧,会看、多看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功能训综。对视功能的合理使用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要,帮助低视力儿童融入社会。我国眼科专家孙葆忱指出: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发育不能自然发生,训练可使视功能提高。国外的眼科专家也论证说:经过对残存的可用视力施行一种预定的训练方案,严重视力障碍儿童的视觉的确可以得到改善。因此,基于上述认识,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功能训练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具体来讲要着重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提供各种看的机会,鼓励低视力儿童更好地使用视力;二是帮助低视力儿童掌握视觉技巧,学会视觉操作,提高利用自身残余视力的能力。

(二)培养社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技能的学习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得来的,低视力儿童由于感觉通道受损,很难通过观察和模仿去自然习得,因此,从低视力儿童自身的发展来看,在未受教育的情况下,其社会技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按照目前低视力教育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的低视力儿童被安置到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普通学校他们可能会因

为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融入集体。因此,教育者必须在日常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技能。

四、低视力儿童的教学原则

1、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一)内涵:教学要具有人文性是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良好的情感的同时,要使学生能体会学习内容的思想性,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实施要求:首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结合实际,渗透人文教育;其次,要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2、启发性原则

(一)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二)实施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正确的师生观(2)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3)分析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3、巩固性原则

(一)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业的复习,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之能长久保持在记忆中。

(二)实施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2)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安排巩固性教学活动(3)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和复习活动(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内涵:教学活动要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二)实施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发展学生的能力

(3)多方面入手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