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与少阴经脉相表里。
•
• 太阳 •
手太阳小肠经 与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阴心经 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
• (四)太阳的功能: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
• 太阳经脉是人体最大的阳经。 • 太阳经脉布于体表,统摄营卫,抵御外邪。 • 太阳主表与肺及少阴阳气密切相关。
三、太阳病理:
(一)病因病机与临床基本表现: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三)《素问· 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侵袭肌表 风寒 营卫 失和 卫主开合 卫气开 合失度
卫失 固密
营阴 外泄
发热恶寒汗 出脉浮缓
中风表虚证
卫阳 闭遏
营阴 郁滞
恶寒发热无 汗脉浮紧
伤寒表实证
• 风寒之邪侵入人体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证候类型,主要 和两个因素有关:即体质因素和感邪的轻重。
• 1.体质因素
• 人体质较弱,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则会导致卫失固密,
• 证候分析:
卫气趋外→脉浮 卫阳不固 邪正相争→发热 卫失温煦→恶风寒 卫不固表→汗出 太阳中风 营阴外泄 风性散漫 肺气不利→鼻鸣 风寒侵袭 干胃,胃气上逆→干呕 汗出,脉缓
病因:风寒以风为主 病性:中风表虚证 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 密,营阴外泄。
太阳经脉不利→头项强痛
【诊断要点】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寒,脉浮缓。
助桂枝解肌 又暖胃止呕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益气补中 滋脾生津
甘草
生姜
大枣
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②服法与护理:
• 1)药后啜粥法: • 2)温覆微汗法: • 3)获效停药法: • 4)守方继进法: • 5)药后忌口法:
• ③药后病不解的处理: • 临证时,无论是已经发汗、或已汗下,只要邪未内陷, 桂枝汤证未解者,皆可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 风。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 第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 病证者。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 的基本精神。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二)治法: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 清、消、和、补等法。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 《素问· 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承受容纳)之官,化 (分化食物)物出焉”。 • 因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故小肠有病,除影响吸收水谷精微的 功能外,还会导致水液的代谢异常。
• 2、膀胱:膀胱位于下焦,为水府,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
要器官,有贮尿排尿和气化功能。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 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 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病情轻, 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阳
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气
较多的意思。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 气的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阳 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强。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 用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主证分析:
卫阳趋于表与邪相争,脉应之而浮——脉浮
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卫阳外出抗邪,正邪交争――发热
卫阳闭遏或散而不聚
不能温分肉、充皮肤
恶寒
营阴郁滞
太阳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头项强痛
(一)太阳中风 • 1、太阳中风本证 • 【概述】太阳中风证,又称为中风表虚证。 • 因风寒侵袭人体而导致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主要特征的 一种病证。 •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 鼻鸣干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 证候分析:
(三)太阳病的转归
• 1.痊愈: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表证,解表得法,大多
数从表而解。
• 2.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包括邪传阳明,
邪传少阳和直接传入三阴,传入三阴者,以邪传少阴
为多见。所以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 • 3.变证:发生变证的原因,多是由于失治误治,或因 体质的强弱等因素,使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不具备六经病性质和特点的新证候。
营阴外泄而见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证者,称为
中风证,又名表虚证。
• 人体质强壮,腠理致密,感受风寒则致:风寒外束, 卫阳闭遏 ,营阴内郁。而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 汗而喘,脉浮紧者称为伤寒,又名表实证。
• 2. 感邪的轻重
• 感受的邪气较轻,体质又弱,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脉
浮缓等症者,为中风表虚证。 • 感受的邪气较重,体质又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为伤寒表实证。
• 《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膀胱一方面参与调节体内水液的平衡而主管小便的排出; 另一方面又能化气由太阳经脉而循行于肌表,卫护于人体 之外。 • 膀胱的气化功能与肾中阳气有关。
• (三)太阳的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
• 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 其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 可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寒 温并用。
病因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病变 部位
重在经络
名称
《素问· 热论》 经
六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病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黄帝内经》 医学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一、太阳病证
•
•
• 太阳病经证 • • • 太阳病证 • • • •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兼症 太阳伤寒本证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兼证 太阳表郁 太阳温病 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腑证 太阳蓄血证 太阳中风本症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经证)
• 概说: • • • • • • • 太阳病经证的主要脉证 (一)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二)证候分析: 1、病因:风寒侵袭 2、病位:肌表 3、病理:营卫不和 4、主证分析: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 • • • • • • •
④杂病应用: 桂枝汤亦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 如《金匮要略》治虚劳以桂枝汤为基础方。 A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两虚的失精、梦交证治。 桂枝汤-----调和阴阳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龙骨、牡蛎-----收敛固涩 桂枝汤加饴糖、倍芍药---小建中汤 桂枝汤加饴糖、倍芍药、加黄芪---黄芪建中汤
烦满而囊缩
百度文库 称
《素问· 热论》六 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法
汗下二法。
已。 ”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火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法。 日传一经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传 变
(四)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 中风表虚证以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四症为辨证 要点,习称“桂枝四症”或叫“中风四症”。
• 【辨证思路】
• ① 首先辨别其是否为表证: • ②其次辨别其是否为风寒表证: • ③第三辨别其是否为风寒表虚证:
【治疗措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 ① 配伍意义
治卫强 调和营卫 治营弱
桂枝
芍药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汤
2.表郁轻证
辛温解表, 小发其汗 桂枝麻黄 各半汤 桂枝二 麻黄一汤 桂枝二 越婢一汤
邪轻证轻
表郁 轻证
正虚邪微
辛温轻剂, 微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郁热
外寒内热
3.表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