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专业名称:应用英语
专业代码:670203
二、招生对象与修学年限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修学年限:基本学制三年,学习年限3-5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文化教育、涉外企事业单位等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从事幼小教育,翻译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职业范围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1)人文基础知识
1)了解国家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和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1) 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包括语言、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及科技发展概况的知识;
2)掌握英语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或
3)掌握英汉、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
(3)专业拓展知识
1)掌握在翻译、教育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专业基础知识;
2)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涉及汉语语言与文学、中外文化、时事与政治、哲学、历史、地理、外事、法律、军事、艺术、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
3)了解语言及翻译等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1) 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
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规范,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能熟练使用英语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和参考书获取知识,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语言和有关背景知识问题,具有解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和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
3)具有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会话和交流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能力
1)具有设计实施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研究的能力,能熟练地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能根据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或
2)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能用规范流利的英语和汉语进行合理准确的翻译工作;
3)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语言水平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3)职业拓展能力
1)具有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具备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创新能力;
4)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3.素质结构
(1)基本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热爱本职工作。
3)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4)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化与艺术修养;
5)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和合作精神并具竞争意识与坚强毅力;
(2)职业素养
1)具备从事翻译、教育等领域相关行业工作的业务素质;
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求实的敬业精神;
五、职业能力分析
六、培养模式
随着各行各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英语专业正由传统的语言研究型人才培养逐渐向多元化、应用型培养方向发展。
本专业采用岗位主导,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要求构建“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改革,教学与训练项目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以听说技能为基础,每一门课程设计一至二个主要项目任务,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操练,逐一落实,并进行小组评价、个人评价和师生评价,以此带动学生语言提高、跨文化知识扩展、交际能力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二)重视中外教师教学互补。
中方教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外方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口语及国际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逐步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课外实践包括假期社会实践,参观活动等。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和优化各个课程的各相关要素,突出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的特色,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形成稳定的主干课程模块和灵活的非主干课程模块体系的整体优化。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拓展课。
如下图:
八、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由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单向,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职业技能实训,单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由“两课”实践和社会实践构成。
2.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实践教学系统说明及实践教学体系图。
应用英语专业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因此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质。
作为学生毕业前一项重要的实习环节,毕业实习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并提升专业技能。
“两课”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理论上学到的东西。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九、培养进程
1.综合教学环节分配
2.课程设置与安排
- 408 -
- 409 -
- 410 -
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级)3.教学进程与安排
4.学时分配
5.学分分配
十、考核评价
(一)知识考核
依据《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考核实施细则》之规定,进行考试或考查并评定成绩。
鼓励考试模式创新和改革,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如笔试、口试、理论+实践、理论+技能进行考试等方式,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二)实践考核
1.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指时间在一周以上的课程实训、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
实行课程化管理,实习不合格者不具备毕业资格。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规范》第十四条规定评定等级。
3.技能证书考核
实行多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多证书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1)外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级各类外语等级证书,视证书等级给予相应学分,记入学生毕业总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英语翻译资格证,或小学及幼教教师资格证书等应用英语专业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素质考核
本专业素质考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穿心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几个方面,并依据本专业素质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过程性考核。
十一、保障措施
(一)师资条件的配置要求
1.专任教师要求
应用英语专业具有申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人,专职在岗教师19人。
专任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英语专业背景,具有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心。
2.兼职教师要求
校内兼职教师2人。
兄弟院校高层次的英语人才,或具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或口笔译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要求
1.校内实训基地配置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是完成专业职业能力训练所应具有的包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
校内实训场所有多功能教室三间、多功能活动室一间,能够满足校内教学与实训的需要。
2.校外实训基地配置要求
教育方向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由舟山市各幼儿园和英语培训机构和浙江省内外部分城市高端英语培训机构组成;翻译方向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由舟山市涉外企事业单位,能够承担毕业实习、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
十二、毕业条件
依据《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本专业的学生在全程修完本方案所有课程,并符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之规定,方能准许毕业并获得规定的毕业证书。
(一)学分规定
1. 最低毕业学分为148学分,具体如下:
(1)必修课:85学分;
(2)选修课:63学分
(二)证书规定
1.基本技能证书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
2.职业技能证书
(1)英语翻译资格证(选考)
(2)小学及幼教教师资格证(选考)
英语翻译资格证及小学及幼教教师资格证两门职业技能证书二选一。
十三、有关说明
本方案由应用英语教学团队成员共同编制,于2016年6月修订完成,并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
执笔人:周红芬
审核人:王维平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