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论语》七则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论语》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艺术。

3.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儒家“仁”的基本意义,感受孔子的快乐观、富贵观和价值观。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阅读指津】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幼时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官职“委吏”(管仓库)、“司职吏”

(管牲畜)和“大司寇”(管刑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因与鲁君政见不合,愤然离开鲁国,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但其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各国诸侯赞同,年近70岁,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百姓,相传弟子三千,有成就者72人。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被尊为“圣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传播文明,不屈不扰之人,因而被称为圣人)。

曾整理过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

(《乐》丢失)

(四)课文解读

解题:

《〈论语〉七则》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前三则语录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问题。

第一则是总纲,中心是强调修养仁道,以仁道的方式获得富贵,摆脱贫贱。

第二则列举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三则谈安贫乐道的事,孔子认为人可以在清贫中保持自己的生活情趣。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四则语录,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一种自强不息、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五则体现了一种毕生实行仁道的社会责任感。

第六则体现了孔子在困境中追求“仁”的高风节操。

第七则肯定了志士仁人勇于为仁献身的精神。

中心主旨:

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修身养性;“安人”就是爱人,就是爱他人。《〈论语〉七则》重在“修己”,在“修己”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七则”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修己”的基本意义: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修身养性,提升人格;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艺术手法: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富有哲理。常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练达,说理气势充沛。

【基础练习】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语》一部记录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学派的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②女奚.不曰()

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造次

..必于是()⑥君子亦有穷.乎()

3.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女.奚不曰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①饭疏食,饮水()

②曲肱而枕之()

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造次必于.是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③仁以.为己任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选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妙哉斯文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贤哉,回也

7.直接出自本选文的成语有、、等。

8.翻译下列句子,指出文言特殊句式类型。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9.《论语》七则虽各有侧重,但其中心就是一个字,为此,君子应该做到

(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10.《论语》七则里,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基本一致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这是因为“不义而富且贵”是和背道而驰的,因此

孔子才极力称赞颜回的(只填四个字)。

11.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迁移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②焉。

长沮曰:“夫执舆③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⑥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⑦哉?耰⑧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⑨曰:“鸟兽不可与同群⑩,吾非斯人⑪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⑫。”(节选自《论语·微子》)

【注释】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都是虚拟的人名,是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以称“沮”,称“溺”。耦(ǒu)而耕:是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②津:渡口。③执舆:即执辔。“辔”是马缰绳。子路前去问津,孔子代为执辔。

④是知津矣:讥讽孔子周游列国,他自己早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⑤滔滔:形容水势浩大,四处流衍的样子,比喻天下纷乱。

⑥而:同“尔”,你,你们。以:与。谁与:“与谁”的倒装。易:改变。这句说,你跟谁去改革这种局面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