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行踪,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全诗的精华,作者由露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园内的满园春色,这种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诗篇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行写春景,后两行写儿童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想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4感悟古诗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想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2感悟古诗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月24日总第1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的内容,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一)激发兴趣,感悟背景: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写了诗人独自在江边散步,看到百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鸣叫,心情非常愉快。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游园不值》,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春景。

(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游园赏花,不料天不作美,友人不在,园门紧锁,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头掠过一丝失望,正当诗人准备离开,不经意间抬头四望,忽然眼前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全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二)读古诗,品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

2.学生试读,

3.理解前两句大意,

提示以下词语的意思:怜是爱惜的意思,屐是指过去的木底鞋,屐齿是木底鞋下的横梁,小扣是轻轻的敲,扉指门。

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和总结。

4.理解后两句大意,

学生试讲,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在这个阶段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争取使每一名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给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不要急于总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都要鼓励。)

5.体验作者的创作:

诗的前后两句连起来讲了诗人经历怎样的遭遇后,才创作出这首诗呢?

先鼓励学生自己说,再按照“诗人想要做什么事,先干什么,结果如何,心情怎样?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的模式说一说。

(先自己想,再同桌互相说,然后找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回答这个问题是教给学生如何条理清晰的将一件事叙述清楚,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

6.诗人此次游园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由上面的练习自然能回答出是由扫兴转为欣慰的心情)

7.怎样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读的速度要由慢转快,声调要由低转高。)

8.学生练习读,再指名朗读,并互相评价。

(三)精讲引思

1.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流传至今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在这两句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物,(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在敲门不开的情况下,意外的收获到了这一枝红杏,由这一枝红杏想到园内的景色,那么你认为园内是什么样的情景才会出现伸出墙外的杏花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尽量形象具体的进行描述,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让我们试着用笔记录下这美丽的满园春色,可以画春色,也可以写春景,一会儿到前面展示。

3.听了你们的描述,看了你们的绘画,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全诗。

(四)思维拓展

1.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老师这里也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投影出示,学生有感情朗诵)

2.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带着感情来细细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春色吧!(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游园不值》)

3.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吧!

4.作业:将自己课上的绘画或小文章再做加工、修改,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第二课时 (2月27日总第1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理解难度。)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读后交流,把生字“篱、疏、未”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交流。(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儿童”“蝴蝶”;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的树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

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悟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过程中,摒弃教师的独白,让学生联系前几学期所学的诗句,并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古诗理解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说诗句的大意,不求统一: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抒诗情环环相扣的步骤。)

五、图文对照编故事

1.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2.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掌握一首诗,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同时,课内的指导使得课外作业难度降低,利于学生真正落实。)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篱、蝶”。

2.摘写“诗画卡”(诗一首,画一幅,制作成随身可携带的“诗画卡”)。

(设计意图:制作“诗画卡”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喜悦

(看到)一枝红杏(想到)满园春色

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宋体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这首古诗配有一幅“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彩色插图。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看到的“满园春色”,并用幻灯打出来,再根据自己画的“满园春色”,向全班同学解说图上画的内容。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作者、写诗的时代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5 古诗两首(教案)

5古诗两首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将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欣赏、积累古诗名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2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会把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在古代,印刷条件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

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资料简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3.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认知贯通,理解诗意 1.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远看、近看、俯看、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2)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景象? 明确: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所见庐山的景象不同。 教师总结: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

课文5古诗两首

课文5古诗两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wuhm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二首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二首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课前练习 (共4题;共18分) 1. (3分)照样子写词语。 蒸蒸日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8分)组词语。 宛________怦________ 婉________砰________ 堵________虚________ 赌________虑________ 3. (2分)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知作者周晔,是________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________的几件事。 4. (5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lǒng zhào sì hūyóu l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óng mào biàn huàn wú cháng 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精练 (共4题;共21分) 5.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鞠躬哲理陶醉 6. (4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拥:A.抱B.围着C.挤着走D.拥护 ①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________ ②木桥前站着的是全村人拥戴的老汉。________ ③那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________ ④一群青年拥着一位老师傅走出来。________ 7. (10分)才艺展示 (1)请把你对“众星拱月”的理解简单地写出来。 (2)请把你搜集到的爱国小诗写出来或自编一首爱国小诗。 8. (4分)读课文《九色鹿》,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________的波涛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9《古诗两首》一

9古诗三首(一)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搜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了解边塞诗,给学生一些诗词的背景铺垫。 二.1.了解作者,扫清生字词,明确学习古诗的三部曲: A:知诗人,解题意。B:品诗句,明诗意c:多诵读,悟诗情。 2.走进《从军行》圈画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借助PPT的辅助理解。思考“第一二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理解诗意交流。 (2)对前两句话读法的指点,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思念亲人的悲壮感觉。(3)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助PPT理解,一二句写景而三四句“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理解诗意交流。 (4)交流从整首诗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对后两句诗的读法。(读出铿锵有力,读出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 (5)主题概括《从军行》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进行课堂演练习题 三.学习第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上一篇《从军行》的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与思考带入课堂, 1.借助课前搜集资料对陆游的了解,借助小资料的补充,加深对诗的理解。 2.从整首诗中,明白陆游“遗民泪尽”时的“怜”,“王师遗忘”时的“恨”。 3.对《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进行“主题概括”写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结合课本55页的课后习题,通过交流获得。

部编版2021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二首同步练习C卷

部编版2021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二首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课前练习 (共4题;共21分) 1. (8分)按要求写词语 ①仿写:爱憎(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写:打算盘(动词+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看拼音,写词语。 huǎng rán yǒu yǎméng lóng dān bówǔmèi bèn zhu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3分)读下面的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指花圈________,人们________;说明了人们对叶欣的离去感到________。 4. (4分)猜猜看,划线的字读什么? ①要开学了,商店里的书包销售一空。________ ②战场上硝烟滚滚。________ ③鲍鱼是一种海洋生物。________ ④海浪咆哮着冲向岸边。________ 二、课后精练 (共4题;共41分) 5. (8分)看拼音,写词语

zhōng xún suàn bàn zhēn zi fěi c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ié rán biān pào bàn zuǐcǎi h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分)查字典填空。 “光”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光”字第一笔的笔画名称是________。“光”在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光线②只、仅③露出④明亮⑤净、尽、一点不剩 给下列句子中的“光”选择合适的义项,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Ⅰ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________ Ⅱ弟弟把零花钱都花光了。________ Ⅲ明亮的月光,照在静静的原野上。________ Ⅳ我的眼前一片光明。________ Ⅴ小男孩光着脚,一双脚冻得通红。________ 7. (20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换一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2)这是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改成感叹句) (3)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用现代汉语把它的意思写出来) (4)比较“足智多谋”和“诡计多端”,选择其中一个词写一句话。 8. (5分)选一选。 ①手②足③口④耳⑤目 Ⅰ我们用________吃饭。 Ⅱ我们用________听声音。 Ⅲ我们用________写字。

5古诗两首2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游山西村》。 目标:学习生字、新词,体会农村丰年的欢悦及农村淳朴、好客的品性。 过程: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3、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游记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五、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六、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七、巩固练习。 我能填。 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八、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练习题

5 古诗两首
一、语境识字,我能根据拼音写词语。
寒冬 là yuè(
)天,他居然 hún shēn(
)湿漉漉地从河边回来,妈妈顿时起了 yí
xīn(
),难道这孩子去摸鱼了?真是胆大包天啊!
二、辨别同音字填空。
lǐng ____导 云____ 山____ ____袖 ____取
fēng 山____ 蜜____ 刮____ ____峦 险____
cè ____身 检____ ____所 ____面 ____验
三、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四、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的两首古诗都是宋代的苏轼写的。(
)
2.“题西林壁”中的“西林”指西林寺。(
)
3.本文的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于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五、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学过的诗句。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这重峦叠嶂的深山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忽然看见柳阴深深,鲜花明艳,又一个 村庄出现在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题西林壁》,并理解填空。 跟我学: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 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这个道理。 2.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 看______的感觉。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绝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品味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两首”,生读) 师: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们会背吗?(两名学生背诵古诗) 师:背得真好!我们也一起来背一背吧!(全班齐背) 师:大家真棒!昨天我们还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把它说出来? A生:知诗人。 B生:解诗题。 C生:明诗意。 D生:悟诗情。(师相应板书,生齐读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言激励,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顿时被激活了。学法迁移,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师: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 生:绝句。(师板书,生书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生:杜甫。 师:哪为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呢?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生:杜甫是李白的好朋友,湖北人。 生:......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杜甫吧!(师课件出示有关杜甫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吗?(师简介杜甫写此诗的背景)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接下来我们应该是...... 生:解诗题。 师: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生一片茫然)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师相应板书“绝句”“律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师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为下面的“明诗意、悟诗情”做了有力的铺垫,收一举多得之效。〗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师:(师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古诗内容)这首诗里面藏着许多生字,哪位小朋友能够请出她们的拼音朋友?(一生带读,师出示拼音) 师:读得真好!谁能来给这些生字宝宝交交朋友? A生:鹭,白鹭。 B生:岭,山岭。 C生:含,包含。 D生:泊,停泊。 E生:泊,湖泊(bó) 师:你的词汇积累得真多,但应是湖泊(pō) ...... 师:大家很会给生字宝宝交朋友。接着,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古诗,并给古诗画一画节奏。(生自读古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花2_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 花人教版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公分,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 2.5-20厘米,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於茎枝顶端;因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花色则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状花;花期9-11月。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亚灌木。繁殖苗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高0.2-2米,多分枝。幼茎色嫩绿或带褐色,被灰色柔毛或绒毛。花后茎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茎发生孽芽。菊花叶系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柄下两侧有托叶或退化,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叶的形态因品种而异,可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深刻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和船叶等8类。菊花的花(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径约2-30厘米,花序外由绿色范片构成花苞。花序上着两种形式的花:一为简状花,俗称"花心",花冠连成简状,为两性花,中心生一雌蕊,柱头2裂,子房下位1室,围绕花住主5孜聚药雄蕊;另一为舌状花,生于花序边缘,俗称"花瓣",花内雄蕊退化,雌蕊1枚。舌状花多形大色艳,形状分平、匙、管、桂、畸等5类。瘦果(一般称为"种子")长1-3毫米,宽0.9-1.2毫米,上端稍尖,呈扁平楔形,表面有纵棱纹,褐色,果内结一粒无胚乳的种子,果实翌年1-2月成熟,千粒重约1克。 菊花品种具有极大多样性,分类工作者们探讨菊花的原祖。或认为野菊是菊花的原始祖先,或认为甘菊是原祖,或认为它的原祖是小红菊,或者开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原祖名单。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还进行过属间杂交实验,在探讨菊花真源方面做了一些推测性和实验性工作。无论推测和实验,都是试图把菊花的来源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 学设计(1)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一、语言导入,引入主题 1.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 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 古诗两首 (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第七册第二组“观察与发现”这个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力拥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官回家。心中十分沮丧和郁闷。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前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亲们的盛情,后两句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积累,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二、总教学目标 1.能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第1课时题西林壁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整首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图片、《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4.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第15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第15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知识积累 (共7题;共51分) 1. (5分)听读词语,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射________下(sè shè)熔________化(róng yóng) 弓箭________(qián jiàn)稼________穑(jiā jià) 滋________润(zīzhī)奔腾________(tēng téng) 2. (8分)我会组词。 值________ 怜________ 抬________ 扣________ 植________ 铃________ 苔________ 口________ 3. (10分) (2019三下·惠阳期中) 照样子,写一写。 念念不忘(AABC)________ ________ 无边无际(ABAC)________ ________ 4. (12分)多音字组词。 恶è________wù ________ 5. (3分)多音字组词。 挨āi________ái________笼lóng ________lǒng ________ 蔓wàn ________màn ________待dāi________dài________ 6. (8分)按原文《少年闰土》内容填空 ________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___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的________的西瓜。其间有

一个十一二岁的________,项________银圈,手________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________去。那猹却将身一 _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________了。 7. (5分)填一填,写一写。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著名诗人________。你还知道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吗?请找一找,读一读,再写下来。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14分) 8. (14分)补充诗句,并按要求答题。 “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走”的意思是()。 A . 移动、挪动 B . 呈现某种趋势 C . 奔跑 D . 通过 (3)“急”“追”这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4)对“儿童急走追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儿童/急走追/黄 B . 儿童急/走/追黄蝶 C . 儿童/急走追黄 D . 儿童急走/追黄蝶 (5)整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1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认识苏轼,引出庐山 1.有一位诗人要和大家交朋友,他就是——苏轼,认识苏轼吗?出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的诗、文章、书法、绘画都非常出名。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2.苏轼给我们带来了庐山的风景,想不想看啊!(出示图片) 3.这样的庐山你用哪些词语形容他? 4.这么美的庐山吸引了许多的诗人。 李白喜欢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也喜欢山峰《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白居易喜欢庐山上大林寺的桃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更多的游人喜欢庐山云雾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 同样的庐山,不同的景点就有不同的美,不同的游人就有不同的感受。 二、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苏轼游了庐山,写下5首诗,今天他带来了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题西林壁》。(1)题的意思:写。 (2)西林:就是西林寺。 (3)壁:墙壁 2.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古时候,没有发达的印刷术,诗人就把诗写在墙壁上,南来北往的人就能读到诗了) 3.知道了题目的意思,那题目怎么读?(评:题后面停顿一下,非常好) 三、读好古诗,读出韵味 1.苏轼在诗中写了什么,自己去读读吧!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都读对了,读得很努力,读得字正腔圆很好听,) (师生合作) 2.我们读得越来越好了,如果能读出停顿和平仄就会读出诗的韵味来,再来练一练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由读——(指名读,诗的韵味,诗的美被你读出来了——男女生比赛读) 四、体会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一)读懂怎么看 读着读着,你知道这首诗写了苏轼在干什么?(看庐山) 他是怎么看庐山的,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学生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在山的什么位置看? 还有这些不同的看,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向远处看,(极目远眺)在近处看(凝神注视)

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一)1 古诗两首教案(5)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示范必写新字“诗”的写法:左边言字旁窄窄,右上“土”字扁扁下横长,“寸”字竖钩靠右站)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作者:清朝高鼎,对作者进行介绍) 3.板书课题,(出示生字“村”,注意平舌音,给村组词,相机设

问: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观察“村”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发现:“木”字窄窄捺变点,“寸”字起笔横略低,竖钩站稳莫要歪。)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补充讲解:“杨柳”名字的来历;“鸢”原指老鹰,纸鸢指风筝。)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准确默写《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正确处理问题的 方法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并正确默写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掌握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庐山的图片及陆游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 件。 五、教法及学法: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庐山图片,依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在小组内说一说 你所看到的庐山有什么特点。 二、预习检测:小组内听写文中生字,相互纠正错误。 三、1、自读《题西林壁》2-3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互相指正。 3、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例如: “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读诗时,“远”稍强,“近、高”强,“低” 稍强等 4、学生掌握读诗的有关“抑扬顿挫”后,再读古诗,并自己结合文中 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在小组内交流对古诗意思的理解,相互质疑、评价、补充。教师巡

视,适时参与小组讨论,注意点拨引导。 6、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师:你们认为诗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别找一找读诗时需要突出读的字,教师加以提示指导,如“横、侧、远、近、高、低”等几个 字。 师:从这几个字中你体会到什么?突出了庐山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在小组内再读课文,分别说一说,议一议,体会诗人因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故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师:你认为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学生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分析原因并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教师巡视, 适时参与小组讨论,注意点拨引导学生认识诗中哲理。 师:谁能说一说“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吗? 学生查词典,相互交流,体会意思,结合课文,大体理解文中道理。 师:齐读古诗,说一说你明白的道理? 四、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展示, 课堂小结: 文中所含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

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

古诗两首 (2)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5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西师大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5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西师大 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激趣 1、同学们,钓鱼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2、指导“垂、钓”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5、配乐范读: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自读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每人读上两遍,在不理解的词儿旁边打上问号。 7、指导朗读,强调字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稚”是翘舌音,“禾”字旁,“稚子”就是小孩的意思,跟这个字相似的还有:困难的“难”,

唯一的“唯”,推动的“推”,一堆土的“堆”字。“侧”字读平舌音。 8、交流疑问 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再看看图,然后同座间讨论讨论。 9、师点拨: “垂纶”的“纶”是绞丝旁,这里是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我们读读就知道了,自己读读看。 如果是“学垂钓”,诗歌就变为: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诗讲究押韵,说垂钓就别扭、不顺耳了。 “莓苔”就是青苔的意思。 二、细读品趣 自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发现呢?如果你再去轻轻地读读,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把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交流 大家都圈画了哪些词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与同座交流交流。 (1)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儿可能早早地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的什么心情?“蓬头”中透着野性和本真,真是野趣十足呀! (2)侧坐:就是侧身而坐。(教师做动作)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这样随意地坐。好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 (3)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或许小孩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 (4)“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或许是刚刚学会钓鱼,所以这般的专注认真。 3、议一议; “遥招手”,(教师动作)为什么不是“摆手”呢?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怕”什么呢?他担心鱼儿不上钩呀! 4、现在请同学们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自己试着说说,待会儿全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