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全国高中新课改从2004年开始,由四省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率先进行,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全国最后一轮,2010年9月开始在全省实施,至今已有2年时间。

明年高2013届是第一年全部采用新课程高考年级。

现在全省教师和学生都很期待,同时有许多困惑:到底怎样高考,教材的度到底怎样把握,到底新课改会起到什么作用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与过去大纲版的教材相比较,从教材体系编排、内容难易程度、一些观点的提法,尤其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中学教学的一次大的革命。

所以从国家、各省市到学校都花大力气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

今天有这个机会和我们各位教师交流学习感到很荣幸。

一、准确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一)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背景: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重要经验: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第四,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第五,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我们应该从“五个坚持”高度,认识、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1、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2、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3、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4、把握课程性质必须准确课程的功能定位,既需要在学科体系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体系中把握。

防止思想政治课程“纯学科化”和德育教育“课程化”倾向。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知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本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政治课程是其它任何课程代替不了的,也是其它课程无法类比的。

这对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观点)是高中政治学科最重要的任务。

●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

●坚持“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2、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即要给学生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课程的出发点;
●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即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把握学生高中阶段成长的特点(矛盾统一体),这是课程的着眼点;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主要表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三贴近)的原则,这是课程的着力点。

3、在课程构建上,着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情景、基于问题”;
●教学过程中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

4、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生成性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改变过去“教师枯燥理论说教、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开放性——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开放的。

做到教学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方式方法开放等,这既体现教学的民主、平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5、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名次),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习评价,不能忽视其选拔功能,但选拔功能从根本上讲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
●不断探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包括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法;探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等。

二、解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我们以往的培训更多的是理论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务虚,这一次我们主要是务实。

●概述:《经济生活》一共四个单元、十一课内容,逻辑中心是生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从高中生最熟悉的经济生活——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领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按照“生产什么(即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关键词是货币、价格和消费)——怎样生产(即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关键词是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融资与投资)——为谁生产(即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关键词是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在什么背景下生产(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国内背景)、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背景))”的逻辑结构展开。

明确全书的逻辑体系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

既可以高屋建瓴,又可以深入浅出。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是教材的逻辑起点,从全书逻辑角度是讲
“生产什么”——消费品。

本单元侧重点是“消费主题”,其逻辑线索如下: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二是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主要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和消费行为。

●清晰教学目标——标杆作用: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商品、货币、价值、价格、价值量、价值规律等;
(2)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观点: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②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的发行规律;比较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③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化有哪些影响;与商品价值量相关的若干关系。

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作用。

⑤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能力目标:
(1)学生刚进高中,要改变学生过去对政治学科一味死记硬背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学生对政治学科喜欢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感染力;
(2)态度决定成败,通过教师的敬业精神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学;
(3)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会享受生活,正确对待金钱。

●把握本单元教学重点——灵魂(依据课标和考纲确定):
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的发行规律。

2、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与商品价值量的若干关系;价值规律。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用工具:
1、“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是课改中政治学科的一大亮点,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课程整合的追求,也明确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2、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要使学生有一种感觉——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体验。

3、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思维碰撞,采取师生对话,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学习效果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方式是否正确。

4、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景,采取生成式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主题上升为理论观点。

5、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各校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传统“粉笔—黑板”教学,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采取白板教学等;
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体系:单元——课题——框题——目——正文叙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一框题)
1、货币的本质(第一目)
建议从三个环节着手:
第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商品和货币,形成生活体验。

第二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从寻找答案过程中实现理论提升。

第三环节: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答疑解难:
(1)判断商品的标准?(怎样判断是否商品?或如何判断一件东西是否有价值?)
抓住两句话: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举例说明:如阳光空气不是商品;废品是否商品等)抓住三个环节:交换前、交换中、交换后。

(前两个环节是商品、交换结束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则不是商品)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重点解释清楚一般等价物概念。

比较一般等价物与等价物区别,比较商品与货币,根据情况比较货币与金银。

2、货币的基本职能(第二目)
(教学环节同第一个目)。

教师答疑解难:
(1)货币的基本职能与衍生职能不同。

(2)第一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的含义和表现(举例说明教材P5)。

(3)第二个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含义。

比较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略)。

(4)货币的流通规律——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重点)
(教学环节同第一个目。


教师答疑解难:
(1)纸币的含义(价值符号)及其理解(国家和市场对纸币的权力);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引导学生了解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见教材P8)。

两种现象均与物价有关系,但并非物价变动都属于通胀或通紧,要抓住“全面、持续”四个字。

(4)根据情况注意计算题:
在理解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发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计算简单的问题,但需要把握以下几组关系:
第一、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第二、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流通中多发行的纸币量
第三、通货膨胀率= ————————————×100%。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纸币量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纸币量
第四、纸币购买力= ————————————×100%。

流通中实际发行的纸币量
第五、纸币的贬值程度=1-纸币购买力。

第六、计算原物价商品在纸币贬值后的价格(现价格)公式:原物价÷购买力。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框题)
(教学环节同前。


教师答疑解难:
1、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是一个广义概念,广义的信用工具还包括股票、债券等;
(2)重点掌握信用卡的作用(教材P9)。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给消费者带来如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等诸多便利。

2、外汇:
(1)外汇和汇率的含义(P10):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判断一种汇率升降的标准;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一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是人民币币值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任何国家不能干涉;
三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P10)。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检测与练习(略)。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重点)
(这里根据考纲和知识点重组教材的目,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
1、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归纳):
(1)商品价值——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商品价格与自身价值成正比。

(2)货币价值——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3)供求关系——一般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形成买方市场)。

(4)国家政策——国家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干预价格。

(5)其它因素——如气候、灾害、地域、时间,甚至信仰、习俗等。

2、商品价值量:
(1)4个概念:
①价值量的含义——分类(单位价值量和价值总量);
②劳动时间含义——分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含义——分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使用价值量的含义。

(2)4组关系:
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生产同一产品,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价值总量始终不变;
④使用价值量(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见教材P14)。

(2)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3)等价交换含义及其表现:
①含义——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价值量相等。

②表现——在货币产生前,表现为一切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这里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特指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不是单一一次交换价格。


(4)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根据情况作一些说明)(5)基本作用(见教材P16)。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二框题):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重点):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态度)——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购买;反之则增加。

(2)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①需求有法则: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②需求有弹性:不同商品价格变化对人们需求量的影响不同——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奢侈品)的影响较大。

③需求相关论: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同一商品价格变化对其互补品、替代品的需求影响不同:
A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B 替代品——两种商品功能相同或相近,均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C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互补品需求减少,其替代品需求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品需求增加,其替代品需求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第二个目)
(本目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本课检测与练习(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消费及其类型(第一框题)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重点):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收未来预期收入影响——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调节收入分配,克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产品质量是影响消费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

2、消费类型(判断):
(1)按照交易(消费)方式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无形商品消费;
(3)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对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

(2)求异心理——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要辩证分析。

(3)攀比心理——要反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消费者进行消费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作出理智选择。

2、消费行为(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根据国情和家庭收入实际情况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限制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情绪化消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不能丢。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3、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作为人要有更高的追求。

本课检测与练习(略)。

单元复习同步检测(略)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