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形成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水形成的机制为钠、水的过量潴留。肝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
床表现;失代偿期患者75%以上有腹水,形成原因有:
●(一):门静脉压力增高: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肝内
血管阻塞,导致门脉压力增高,再加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一因素,致使肝窦内压升高和小叶下静脉受压使门脉系统内的流体更易渗入腹腔内。即超过300mmH2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
●(二):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肝硬化时肝
细胞功能障碍,使白蛋白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在门脉高压因素的参与下,部分血浆从门脉血管内渗至腹腔内而形成腹水。一般认为血浆白蛋白<30g/L为一临界数值,白蛋白<30g/L时常发生腹水。另有人提出下列公式:胶体渗透压(Pa)=546.2×血浆白蛋(g/L)+114.正常值为3795.2Pa,如低于2356.6Pa,则常有腹水形成。
●(三):淋巴漏出增加:肝硬化时的再生结节可引起窦后性肝静脉
阻塞,导致肝淋巴排泄障碍而压力增高,致使淋巴漏出增加,某些淋巴液无疑会进入腹腔而引起腹水。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致胆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约7-11L,正常为1-3L),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
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于手术中可见淋巴液从肝门淋巴丛以及肝包膜下淋巴管漏出,并发现胸导管明显增粗,有时可相当于锁骨下静脉口径。另外,有人发现淋巴管的外引流可使肝脏缩小、腹水减少、脾内压力降低及曲张静脉出血停止。因此,有人指出腹水的形成与淋巴液产生过度与引流不足有关。
●(四):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醛固酮(可能还
有抗利尿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系在肝内灭活,肝功能不全可引起对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不足,造成继发性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这两种激素均能引起远端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从而引起水、钠进一步的潴留,形成腹水。
●(五):肾脏的作用:腹水一旦形成,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
使肾灌注量减少,从而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又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致水的重吸收增加。
●(六):第3因子活力降低:近年来发现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的另
一作用是引起第3因子的活力降低,第3因子是一种假设的排钠性体液因子,这一因子可根据血容量的改变,控制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在肝功能不全而有腹水形成以致有效血容量减少时,这一因子的活力即减低,从而使钠的重吸收增加,有效循环血容
量不足: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前列腺素、心房以及激肽释放酶-激肽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上述因素在腹水形成和持续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所侧重,前3种因素在腹水形成的早期起主导作用,故可称为腹水形成的促发因素;而后3种因素则在腹水形成后,对腹水的持续存在起重要作用,故可称为维持因素。维持因素的共同作用机制都是水钠的潴留,只是作用的部位有所不同。由于这两大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腹水形成并持续存在。其中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贯穿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