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色谱是用于样品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一相为
固定相,另一相为流动相。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涂于固体上的液体,而流动
相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就是以超临界流体做流动相依靠流动相的溶剂化能力来进
行分离、分析的色谱过程。它是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势而在20
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色谱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不仅能够分析
气相色谱不宜分析的高沸点、低挥发性的试样组分,而且具有比高效液相色
谱法更快的分析速率和更高的柱效,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1.1概述
1.1.1超临界流体及其特性
自从1869年Andrews首先发现临界现象以来,各种研究工作陆续展开,
其包括1879年Hannay和Hogarth测量了固体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1937年Michels等人准确测量了二氧化碳临界点的状态等等。对于某些纯
净物质而言,根据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呈现出液体、气体、固体等状态变化,即具有三相点和临界点,纯物质的相图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在温度高
于某一数值时,任何大的压力均不能使该纯物质由气相转化为液相,此时的
;而在临界温度下,气体能被液化的最低压力称
温度即被称之为临界温度T
c
为临界压力P
。在临界点附近,会出现流体的密度、粘度、溶解度、热容量、
c
介电常数等所有流体的物性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当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临
界温度,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该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温度及压力均处于
临界点以上的液体叫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
图 1-1 纯物质的相图
超临界流体由于液体与气体分界消失,它的流体性质兼具液体性质与气体性质,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的数据可知,超临界流体的扩散性能和粘度接近于气体,因此溶质的传质阻力较小,能更迅速地达到分配平衡,获得更快速、高效的分离。另一方面,密度与液体相似,这样可以保证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比拟的溶解度,因此在较低的温度下,仍然可以分析热不稳定性和分子量大的物质,同时还能增加柱子的选择性。此外,超临界流体的扩散系数、粘度等都是密度的函数。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就可以改变流体的性质,达到控制流体性能的目的。
表 1-1 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名称密度
ρ/g·ml-1
粘度
?/g(cm·s)-1
扩散系数
D/cm2·s-1
气体常压(15-
60℃)
×10-3(1-3)×10-4超临界流体
T c,P c-
T c,4P c
液体(有机溶
剂,水,15-
60℃)
1.1.2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及其特点
超临界流体具有液体相似的溶解能力,溶解能力比气体大,能溶解固体物质,这种溶解性质被用于分离过程,最先用于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后来,将超临界流体用作色
谱的流动相,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因其超临界流体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得SFC的某些应用方法具有超过
液相(LC)、气相(GC)两者的有点,有其独到之处,但它并不能取代这两
类色谱,而是它们的有力补充。
1.SFC与GC的比较
a)SFC可以用比GC更低的温度,从而实现对热不稳定化合物进
行有效的分离。由于柱温降低,分离选择性改进,可以分离
手性化合物。
b)由于超临界流体的扩散系数比气体小,因此SFC的谱带展宽
比GC的要窄。
c)SFC溶剂能力强,许多非挥发性组分在SFC中溶解度较大,可
分析非挥发性的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等样品。
d)选择性较强,SFC可选用压力程序、温度程序,并可选用不同
的流动相或者改性剂,因此操作条件的选择范围较GC更广。
2.SFC与LC的比较
a)分析时间短,由于超临界流体粘度低,可使其流动速率比高
效液相色谱(HPLC)快得多,在最小理论塔板高度下,SFC的
流动相速率是HPLC的3-5倍左右,因此分离时间缩短。
b)总柱效比LC高,毛细管SFC总柱效可高达百万,可分析极其
复杂的混合物,而LC的柱效要低得多。当平均线速率为
cm/s时,SFC法的柱效可为HPLC法的4倍左右。
c)SFC的检测器应用广。SFC可连结各种类型的GC、LC检测器,
如氢离子火焰(FID)、氮磷检测器(NPD)、质谱(MS)、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紫外(UV)、荧光(FLD)
等检测器。
d)流动相消耗量比LC更低,操作更安全。
通常,在SFC中由于极性和溶解度的局限,使用单一的超临界流体并不能
满足分离要求,需要在超临界流体中加入改性剂。在SFC中,选择性是流动
相和固定相两者的函数,在GC中溶质的保留受流动相压力及其性质的影响
较小,故选择性基本上是固定相的函数,在LC中可用梯度洗脱,改变流动
相的性质,从而影响溶质的保留。在SFC中流动相的极性也可采用梯度技术
(加入改性剂)加以调整,达到与LC同样的梯度效果。同时,SFC中的压
力程序(通过程序升压实现流体的密度改变达到改善分离的目的)相当GC
中程序升温技术。
1.1.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分类
超临界流体色谱根据所用的色谱柱不同可分为两种,用填充柱的称为填充
柱超临界流体色谱(packed column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pcSFC),用毛细管柱的称为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capillary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两者各有所长并已建立了相应的
方法和理论,相比较而言,毛细管SFC具有更多优点,但目前填充柱SFC应
用更广泛些。超临界流体色谱中的填充柱可使用普通HPLC中的色谱柱,目
前已有部分商品化专用于SFC的填充色谱柱。
根据色谱过程的用途,也可分为两种,分析型SFC和制备型SFC。分析型SFC主要用于常规的分析。制备型SFC常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流动相,由
于二氧化碳便宜、环保、安全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二氧化碳在常
温下易除去,样品的后处理过程较制备型HPLC简单,因此制备型SFC应用
广泛,特别是在手性制备的领域。
1.1.4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发展
用超临界流体作色谱流动相是由Klesper等人于1962年首先提出的,他
们首先报道了用二氯二氟甲烷和一氯二氟甲烷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成功地
分离卟啉衍生物,之后发展了填充柱SFC的技术,用以分离聚苯乙烯的齐聚物。随后Sie和Rijnderder等人又进一步研究了SFC的方法,研究了二氧
化碳、异丙醇、正戊烷等作流动相的问题,并以此技术分析了多环芳烃、抗
氧化剂、燃料和环氧树脂等样品。60年代末,由于Sie和Giddings等人的
卓越工作,解释了SFC在各方面的应用潜力,并于是了SFC的前途极其光明。在这个时间,也是HPLC高速发展的时期,而SFC的发展却不如HPLC那么迅速,这主要是在使用超临界流体时遇到了一些实验方面的问题,所以发展较慢。直到80年代初,SFC才开始焕发出新的光辉,得到了日趋完善的发展。
1981-1982年惠普公司在皮茨堡会议上发布了SFC色谱仪,在此期间
Berger和Gere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此后这一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研究论文数急剧增加,其他科学公司也相继推出了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商品仪器。SFC在发展之初,着重于毛细管柱的使用,当时的主要研究者来自于GC
领域而非HPLC领域。但是,随后SFC的发展遇到瓶颈,毛细管SFC很难满
足药物中极性化合物的分析,而且该技术的一些固有的缺点,仪器条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