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各地区、各单位按照市委提出的"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整体经济在绿灯区运行。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5976元增加到17940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完成增加值7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
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其中工业增加值738.91亿元,增长12.2%。
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完成增加值7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0%。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截止2000年底,全市企业集团达360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40家。
全市完成改制企业累计达297户,占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80.7%,已有267户进入实际运作。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提前完成。
一季度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8月末亏损面降到19.8%,提前4个月全面实现了脱困目标,年末亏损面进一步降为18.0%。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年末全市共有201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7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93.8%,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94.1%,医疗保险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企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有27.2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16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01.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22.7万人,比上年减少12.4万人;集体单位27.1万人,比上年减少3.4万人;其他所有制单位51.8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
全市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72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06.1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2.28万人达成初步意向。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全年有8.01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当年再就业率为55%。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截止2000年底,全市私营企业3.4万户,个体经济14.33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37.96
万人和21.09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1%提高到15.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快,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还比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克服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
全年农业总产值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种植业产值87.15亿元,下降4.8%;畜牧业产值48.38亿元,增长24.2%;渔业产值18.7亿元,增长0.8%。
粮食生产由于播种面积调减和干旱影响,产量出现下降。
全年粮食总产量124.1万吨,比上年下降29.1%。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全年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8万亩,增加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7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优质饲草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奶牛和特种养殖快速增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0%。
蔬菜工厂化生产迅速扩大,花卉、瓜果和养殖业设施化生产水平提高。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特优新品200多种,良种覆盖率达9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万吨124.10 -29.1
油料万吨 3.3141.5
棉花万吨 1.75 2.1倍
蔬菜万吨530.60 9.2
水果万吨28.38 11.2
肉类总产量万吨29.20 24.1
其中:猪肉万吨17.96 23.1
牛肉万吨 2.78 9.9
羊肉万吨 1.99 17.1
禽肉万吨 6.37 46.4
禽蛋万吨25.60 8.7
牛奶万吨16.51 27.7
水产品万吨24.22 5.2
年末生猪存栏万头154.12 21.4
当年出栏肉猪万头252.48 27.3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9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2%;农用拖拉机4.73万台。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7千公顷,增长16.2%;化肥施用量(折纯)16.64万吨,增长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工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行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工业增加值(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完成60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1.44亿元,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250.48亿元,增长22.1%;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53.71亿元,增长3.9%。
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265.27亿元,增长7.0%。
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582.10亿元,增长17.7%。
大中型重点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4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1.3%,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36亿元,增长11.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3%。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完成572.10亿元,增长34.4%。
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
全年新产品产值为530.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5%。
完成出口交货值550.39亿元,增长16.9%,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21.7%。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
天然气亿立方米9.10 6.7
天然原油万吨763.9911.3
原盐万吨241.50 3.1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211.49 13.1
食用植物油万吨13.69 28.4
方便主食品万吨10.47 12.5
生铁万吨227.99 6.6
钢万吨356.76 12.3
成品钢材万吨315.88 52.1
无缝钢管万吨55.42 24.9
水泥万吨267.81 25.8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417.05 11.2
乙烯万吨17.10 1.7
油漆万吨7.17 49.2
单色印刷品万令520.06 40.4
啤酒万吨8.27 12.1
卷烟万箱17.00 -2.3
人造板万立方米 4.41 -55.7
纯碱万吨69.85 4.9
烧碱万吨49.28 13.7
农用化肥万吨12.09 2.7
塑料制品万吨15.40 18.3
化学纤维万吨11.19 6.1
程控交换机万线206.03 48.3
移动电话机万部1316.37 81.7
BP机万部110.02 -70.7
吸尘器万台103.44 74.9
微型电子计算机部10010 79.9
汽车万辆10.18 -21.0
摩托车万辆38.43 15.8
内燃机万千瓦490.61 -9.2
纱万吨8.80 16.1
绒线(毛线)吨4080 19.2
布亿米 2.92 20.6
服装亿件 1.76 18.9
照相机万台186.89 2.6
家用洗衣机万台37.18 -17.5
家用电冰箱万台8.42 -22.3
彩电万部72.28 45.0
自行车万辆311.99 54.6
录相机万部201.45 28.5
表万只117.12 35.7
工业企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档次稳步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32%,其中,重工业98.66%,轻工业97.67%;国有经济产销率99.11%,集体经济96.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98.64%,股份制经济99.8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
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03.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实现利税总额282.78亿元,增长58.5%,其中实现利润171.94亿元,增长1.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4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33%。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53,比上年同期提高34.4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2.58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2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12597个施工项目,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有4178个,招投标面为33.2%,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加强,按竣工面积计算,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3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国家扩大内需措施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的下降局面。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26.6亿元,增长6.2%,城乡集体投资61.6亿元,增长13.7%,城乡私营、个体投资20.0亿元,增长16.3%。
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中央单位投资完成147.1亿元,下降9.3%,地方单位投资379.5亿元,增长13.7%;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0.8亿元,增长2.5%,更新改造投资111.9亿元,增长6.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21.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6.2%,其中有20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交通邮电、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
改造项目完成投资情况良好。
天津港焦炭泊位改造竣工,天津港煤下海铁路全线贯通,津滨高速公路具备通车条件,津围公路改造全线完工;力神电池有限公司方型锂离子电池项目、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丹参滴丸项目基本建成,蓟县电厂项目完成关键设备安装,20万吨聚脂工程实现全流程贯通;全市人民关注的和平路和墙子河改造工程胜利完成。
房地产业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增加值60.87亿元,增长27.8%。
房地产开发投资133.9亿元,增长14.4%。
全市房屋施工面积2412.5万平方米,增长2.8%。
房屋竣工面积915.5万平方米,增长8.1%。
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391.8万平方米,销售收入9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7%和55.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
2000年全市交通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7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交通运输业深化改革,各种运输形式竞相发展,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交通工具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货运量万吨26708-1.3
铁路万吨3049 28.1
公路万吨18700-6.7
水运万吨4125 6.2
民航万吨4持平
管道万吨83012.9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4533.96-4.7
铁路亿吨公里213.5 6.7
公路亿吨公里62.0 3.8
水运亿吨公里4255.5-5.4
民航亿吨公里0.62-21.5
管道亿吨公里 2.3413.0
旅客发送量万人次3387 3.9
铁路万人次1590 2.8
公路万人次1748 4.6
水运万人次433.3
民航万人次4515.4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90.559.4
铁路亿人公里61.0 5.5
公路亿人公里22.023.5
水运亿人公里0.3540.0
民航亿人公里7.2 4.2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9566.331.1
其中:进口万吨2645.631.1
出口万吨6920.731.1
集装箱吞吐量万国际标准箱17030.6
民航旅客吞吐量万人次88.513.3
民航货物吞吐量万吨 5.2-8.8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全年发送信函7200万件,比上年下降11%,其中国际特快专递17.5万件,增长9.7%。
全市市话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继续增加。
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0.2万户,比上年增长5.4倍。
信息港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综合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全市通讯光缆干线已达700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基础通讯网络。
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重点建设的十一个应用系统全部实施。
作为全国首批CAD应用工程示范试点城市,在全市机械、汽车、电子等系统收效明显。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购物环境明显改善。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428.43亿元,增长35.4%。
当年重点建设了大胡同商业中心、塘沽新洋市场等一批大市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24个,其中生活资料市场604个,生产资料市场120个。
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56个,全年成交额204.2亿元。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
各种所有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国有企业零售额完成1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零售额完成30.51亿元,增长36.4%。
商业业态不断得到调整,连锁店、超市、专卖店等新兴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
吃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01.01亿元,增长10.1%;穿着类商品完成零售额122.27亿元,增长8.8%;用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06.53亿元,增长15.8%。
假日消费活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商业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全市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企业集团达到28家。
全市加大商业街建设改造力度,和平路商业街、服装街、小白楼商业街、中山食街、大港区胜利街等建设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各区商业街建设为商业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年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低位运行,工业生产价格止降回升。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1.4%。
2000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6
其中:食品98.0
衣着100.1
家庭设备及用品95.3
医疗保健用品99.7
交通和通讯工具95.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84.6
居住商品104.3
服务项目111.6
2.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6
3.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
4.5
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2.8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99.9
七、对外开放与滨海新区
全市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全年天津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7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
其中进口85.28亿美元,增长36.0%;出口86.29亿美元,增长36.3%。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2.27亿美元,增长65.0%,加工贸易出口52.4亿美元,增长21.8%。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继续保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全年出口额42.1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4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亿美元。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仍占首位,全年出口6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0%,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3.9%;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完成出口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
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43.6亿美元,增长38.8%;对美国出口19.84亿美元,增长24.9%;对欧洲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50.4%。
口岸功能进一步完善,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29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
其中进口132.74亿美元,增长21.7%;出口165.29亿美元,增长18.8%。
利用外资形势出现转机,合同外资金额增长较快。
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626个,比上年增长9.0%;合同外资金额46亿美元,增长27.1%;外商实际投资25.6亿美元,增长1.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对外承包和劳务合同574项,合同金额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完成营业额2.28亿美元,增长15.0%;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1.2万人。
成交技术引进合同224项,成交金额7.31亿美元。
新批境外机构30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18家,总投资2899万美元,增长1.2倍,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1965万美元。
当年新批外商驻津办事机构45家。
多形式、多领域的地区间合作继续扩大。
全年共吸引中央和外省市来津开办企业58家,至2000年底,各地在津企业达到1096家,注册资金超过51亿元。
全年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78.5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吸引内资到位额46.56亿元,增长8.3%。
天津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地区、重庆万州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际和国内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外国人32.04万人次,增长11.9%,港澳台同胞3.56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2亿美元,增长11.2%。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872.61万人次,增长10.2%;国内旅游收入297.33亿元,增长10.5%。
全市共有5.1万人次出国旅
游,旅游支出4.78亿元。
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年滨海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到34.3%。
开发区、保税区发展继续加快。
全年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总产值完成731.82亿元,增长20%;外贸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1.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61亿元,增长19.9%,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增长25.4%,营业税增长12.6%,企业所得税增长21.8%,个人所得税增长27.9%。
全市财政支出20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分别增长30.0%和7.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6.2%。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09.4亿元,比上年增长0.5%,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
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2851家,银行类机构1838家,其中外资银行14家,非银行类机构1013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达4.39万人。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81.55亿元,比年初增加221.55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72.40亿元,比年初增加42.2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11.47亿元,比年初增加36.41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0.93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
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存款余额871.31亿元,比年初增加135.29亿元,比上年多增加56.20亿元。
金融部门逐步扩大贷款规模,年末贷款余额1863.60亿元,比年初增加222.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58.60亿元和27.75亿元。
年末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417.95亿元,比上年扩大183.19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277.52亿元,现金支出4268.38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9.15亿元。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
截止2000年底,共有上市股票18只,我市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共实现证券交易额(含A股、基金、国债现货、B股)25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A 股及基金交易额实现2508.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9%,占沪深两所全部A股及基金交易额的4.0%,国债现货及B股成交3.56亿元。
全年调剂外汇总额6.83亿美元。
保险业业务规模扩大。
全市保险公司7家,全年保险业承保总额3650.04亿元。
保费收入31.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91亿元,增长3.0%;人身险保费收入19.18亿元,增长9.1%。
支付各类赔款7.19亿元,其中支付财产险6.42亿元,支付人身险0.77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全年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共1263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39项,国际先进水平187项,属于国内领先425项,国内先进水平612项。
全年获国家科
技进步奖13项。
全市申请专利2735项,授权1800项。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78.1%。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市场成交活跃。
全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6415项,合同成交额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年内建立了20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立了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54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4.9万人,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53.5万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5.8万人。
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全年新建企业1000余家,年末累计已达4080家,从业人员9.4万人。
全年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技工贸总收入292.56亿元,增长28.3%;技工贸总产值251.67亿元,增长30.4%;利润总额10.16亿元,增长31.3%;上缴税金14.13亿元,增长30.4%;出口销售收入7.76亿美元,增长34.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4.55万人,比上年扩招1.38万人。
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专科学生共有11.77万人,毕业生1.9万人,在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别为2168人和10392人,毕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别为444人和2059人;普通中专80所,在校学生8.95万人,毕业生2.33万人。
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
成人高等院校当年招生1.34万人,在校学生3.24万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
全市普通中学690所,当年招生19.44万人。
在校初中学生44.64万人,毕业生12.39万人;在校高中学生12.41万人,毕业生3.36万人;职业高中在校人数7.46万人。
小学2323所,当年招生10.05万人,在校学生71.71万人,毕业生15.53万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生升学率96.13%。
教育系统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全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继续得到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截止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3个,公共图书馆31个,电影放映单位232个。
节庆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第11届"津门曲荟"、第五届"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首届农民艺术节和老年音乐周等专题文艺展演;以"海河情"为主题开展多种方式的文化下乡。
年内创作了一批新剧本,改编加工了一批重点剧目,全年共演出各类剧(节)目1560场,接待观众144万人次。
全年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和宣传教育活动70余次,接待观众达122万人次。
完成中国大戏院维修改造工程。
全年共出版各类杂志4875万册,出版各类报纸56270万份,出版各类图书7501万册。
全市现有广播节目6套,电视节目5套。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83个,其中医院48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个,妇幼卫生机构18个。
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3.9万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万人,其中医生3万人。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天津市选手在全国比赛中共获金牌11.5枚,银牌0.5枚,铜牌10.5枚;在洲际比赛中获得7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在世界大赛上获得4枚金牌,2枚铜牌。
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新建社区全民健身场所158个,活动面积27万平
方米。
截止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全民健身场所228个,活动面积37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畅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3607公里,面积4161万平方米。
新建公路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
运营出租车31940辆,公共电汽车营运线路338条,比上年增加14条,营运长度7714公里,增长6.2%;公共交通客运量52945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145万人次。
家庭燃气用户57.11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95.7%。
全年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57.7%。
城市绿化面积继续扩大,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分别比上年提高0.5平方米和1.5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
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0个,自然保护区8个,生态示范区2个,烟尘控制区55个,烟尘控制面积458.28平方公里,新建噪音控制覆盖面积351.46平方公里。
建成了3个市级和122个区县级生态示范村。
"一控双达标"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进一步加大了对点源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了对重点河流水质的监督、监测和保护。
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市环境监测中心实现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日报,新建成两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新的进展。
城区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年均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和2.3%,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有所缓解。
新建了4片噪声达标区,区域噪声较上年下降了1.5分贝。
治理"白色污染"取得明显成效。
创建"无燃煤区"59平方公里。
加强了对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工作。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8%。
人均消费性支出61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0%,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2%下降为40.1%。
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2.0台,电冰箱99.8台,洗衣机97.6台,照相机64.6部,影碟机31.2部,空调器65.6台,微波炉30.8台,电脑16.4台。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70元,增长7.8%。
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98.3台,洗衣机85.3台,电冰箱64.8台,摩托车31部,电风扇163台。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年末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6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5平方米。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工作圆满完成。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全市有2.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5万人接受城镇社会救助。
各种福利院床位3039张,收养2554人;全市社区服务设施2097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29%。
注:1.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