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程培训-领导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 领导力
一、课程领导力的构成
• 认知层面:课程的引领能力 • 实践层面:课程的执行能力
(一)课程的引领能力
•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 1)摒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即教材”(教
学科目教学内容 )
• 弊端是:知识传授贯穿教学全程, 教育、课程远 离学生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 授无直接关系的综合实践综合素养,被看做是额 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学生只会读书。
探究性课程建设
• 围绕学校特色展开,小切入,扎实推进
• 与地域特色 • 与历史特色 • 与科技特色 • 与艺术特色 • 与信息特色
选修性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享
• 校本课程建设原则 • 可选(有广泛的选择性,满足不同需求) • 可修(有丰富内容,有收获与提高) • 课程化(有内在的科学性循环性保障性机制)
不是什么,是什么?
•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
– 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 –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
– 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逆向设计) – 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 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宏观备课
• 学什么——课程内容 • 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 • 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怎样的空间——课程学习的
备课组坚持五个统一:
• 统一内容 • 统一进度 • 统一材料 • 统一考试 • 统一讲评
教研组坚守五个凝聚:
• 课程为凝聚 • 课堂为凝聚 • 课题为凝聚 • 课例为凝聚 • 课件为凝聚
以“学”看“教”促“教”
• 每学期期中举行一次全校性作业大检查 • 各学科作业全部受检 • 学校各级领导与年级组学科组负责老师 • 全员参与“四查”、“两看”、“一评”
推进有“五环”(五个一)
• 课堂的开启,要尽可能选择巧妙的切入点。 如抓住要害,或单刀直入,或中心开花, 或草尾探身,或旁敲侧击;或以讲述方式, 或以媒体演示方式;总之,尽可能以有趣 的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奠定良好 的开端。
• (有一个较好的开头)
• 课堂的承接,要有师生互动。当讲要讲, 讲则讲深讲透,但教师的讲要与学生的活 动交互。一般来说,非毕业班的日常教学, 一堂课至少要有一个化解重难点的中心活 动,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活动
四查:
• 查作业的数量是否合理 • 查作业的难易是否适当 • 查作业的卷面是否工整 • 查老师的批改是否到位
两看
• 看“师能”——对教材或考点的把握 • 看“师德”——责任心爱心
一评
• 评价学的状态和教师的状态 • 表扬奖励优学与优教者 • 批评促进学与教的不规范者
三步战略
• 一、建设规范课堂 • (一)“教”的规范 • 课前有教案 • 毕业班教师和青年教师须有详案 • 中年教师须有简案 • 老年教师须有要点
“四变”
• 根据现有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实际接收能力, 对国家教材进行适当的变换处理。
• 一是单元知识点(课文篇目)重组 • 二是难度量度的删(去烦难)减(求适量) • 三是呈现方式的通俗变换 • 四是根据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度拓展(增加
自己的迁移训练项目)。
“五分”
• 为克服短板效应,解决学生差异大、需求各异的 矛盾,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重在分层到位。层层 落实,层层收效,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自 信,进而得到发展。“五分”即:
• 交错在每周三、五(少数在周四)的下午进行, 全校一切可学习的空间全部开放,重新组合。
• 如一门选修30人为容限,就是一千多个可选的份 额与机会。
• 有充分的可选空间,才能真正给学生拥有发展自 己特长的自主权,课程与学习方式上的选择权, 才能将“可选”落在实处,实现人人都得到发展 的目标。
课堂建设有效度
案中抓“三点”
• 教材三个点:特点、重点、难点 • 学情三个点:兴奋点、弱点、盲点 • 设计三个点:重点、难点、点子
课堂有“三兼”
• 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维目标兼顾
• 面上(认知的面和学生的面)把握与点上 (认知的点和学生的点)突破兼顾
• 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兼顾
到底教什么?
• 教教材: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里怎么 说的就怎么教
• 用教材教: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 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 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 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到底教什么
• 教学内容处理: • 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 • 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练 • 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
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 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提高课程的敏感度
课程要素
• 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适切性) • 内容: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针对性、丰
富性) • 实施:我怎样带他们去?(可行性、操作性) • 评价: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科学性有
• 弊端:应考扭曲了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协调 性,升学的GDP增长,导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下 降,涨了分数,降了素质,背离了课程的本来目 的。
• 教得越好,对课程越陌生,对课程的热情越低, 对课程的执行力越弱。
• 看课程执行力标志之二:
• 升学能力之外,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形;离校若干 年后,学生发展的情形。
关注老师
• 老师在打什么球
• 打高尔夫球——只要自己打得好即可 • 打网球——还要留意对方,有来有往 • 打篮球——还要兼顾团队成员的合作
关注学生
• 学生学习之前、之中、之后—— • 有错误 • 有不解 • 有不会 • 有问题
关注声音
• 掌声:深刻与精辟——有感悟 • 笑声:生动与精彩——有兴趣 • 辩声:启发与探究——有参与
• (有一个整合的小结)
• 课堂的迁移,使学用循环。如学的是某一 部分,此与彼要迁移,以此学代彼学;如 学的是此课或是此类,此与彼要迁移,即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不是做秀,而是 完成认知的一个循环,一个策略的跟进。 迁移不在多,而在精,往往一个小小的思 考即可。(有一个迁移的拓展)
合作共享机制的建设契机
• 营造开门上课、随时欢迎的听课氛围 • 每人每学年一个(研究)目标 • 每两周(听别人)一课 • 教研组每月一研(开一节研究课) • 每学科建立自己的课例(设计与课间参与) • 及时上传校园网
个人把好五个环节:
• 备课 • 上课 • 作业设计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考试研究
• (有一个中心的活动)
• 课堂的转递,要有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推进。 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点到面, 或由知到行,顺着课堂的自然推进,相机 点拨,步步深入,有个提升的台阶或小高 潮;力避平铺直叙,讲到哪里是哪里。
• (有一个提升的层递)
• 课堂的关合,要适时到位。一般来说,一 节课须有总结,学了什么?如何运用?要 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总结,借助板书或多 媒体,帮助学生记录下去,巩固下来,以 便今后新旧迁移。
• 因地制宜,可建大型“超市”,可设特色“小店”

大文化模块

系列模块 STS模块

社团活动模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选
荣誉课程模块
•修
课程目标
•课
课程内容
• 程 课型模块 课程安排
•模
课程方法
•式
课程评价

目标与计划评价

评价模块 准备与投入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效果评价
• 建构起125门选修“课程超市”
• 五大板块的建构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了无的、无 序、无量、无度、无措的非课程性干扰。
•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教材不等于教课程
差异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课程是教学 现在:新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课程是育人
看课程执行力标志之一:教科书之外,还有哪些 教学的内容与实践,也就是国家课程之外,学校 建设了哪些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课程。
• 2)摒弃考试本位的课程观:考纲替代课程大纲, 考什么教什么,考得好就是教得好
新的课程观
• 学生和社会发展 为本位 •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
程的总和 • “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
称学程
初中语文为例
• 新课标: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素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
的——讨论与交流 • 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 • 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
设计与示范
优质课程的常见模式
(1)引导争辩的课堂 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思想驰聘四海,
翱翔蓝天,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 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2)充满疑问的课堂 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 学生社团选修按社团性质分为学科类,科技类, 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综合类,其26个子块 中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思、做(调、访、 研、设、演、持)相关的有11个。如:方舟文学 社,业余电台社,艺术创意社,话剧社,影视研 究社,辩论社,记者团,广播电视社团,日本文 学研究社,德国文化研究社,等等。
效性)
课程理念
•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 全员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目标指向
• 指向习得结果:三类目标 • 指向意义形成:三阶目标 • 指向教学实践:三维目标
指向意义形成:三阶目标(阶梯划分)
深层教学
三阶:意义与价值 (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

二阶:过程与方法 (学生如何习得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执行力
• 课程建设有力度 • 课堂建设有效度 • 教师发展有梯度
• 身体力行有信度
课程建设有力度
• 基础性课程建设 • 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
程领导不力
•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为契机,着力于 • “三研” • “四变” • “五分” • 逐步推进
“三研”
• 研究文本(教材) • 研究学生(校情) • 研究教案(课情) • 分学科分年级梳理 • 建构适合本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 备课设计分层 • 教学目标分层 • 课堂提问分层 • 作业布置分层 • 作业讲评分层
拓展性课程建设
• 由内(课内校内)而外(课外校外)建设 • 学科类拓展课程 (人文类、自然类) • 文化类拓展课程 (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 德育类拓展课程 (文明习尚、修身养性) • 实践类拓展课程 (言语类、创作类、表演类)
条件 • 用什么方式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 • 学生如何组合——组织教学的策略 • 如何评教、如何评学——课程评价
微观备课
• 教学目标——老师要干什么 • 为什么有如此目标取向?——目标确立的依据 • 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 • 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 • 是否符合课标(三维目标)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只要过程)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 等
反应(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 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 等
创造性目标(还要“留白”)

复制——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
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 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 造性思维的能力。
(3)走向生活的课堂 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
应用之中。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 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课堂需要 向生活世界回归。
(4)唤醒智慧的课堂 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 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用一个智慧 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 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

一阶:知识与技能 (关于是什么、怎么做?)
浅层教学
指向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立体划分)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指向习得结果:三类目标(平面划分)
成果性目标(需要成果)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