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有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既有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进行了说明,然后分析了既有建筑改造研究的策略,最后详细阐述了既有建筑的再利用。

关键词: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用分析,对确保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既有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日新月异的新型建筑随之出现,同样,相对应的一系列问题也会出现,比如城市旧建筑的存在。

例如,开发商对于旧建筑的处理办法则是拆除,其后再建筑新的楼房。

因为旧建筑都是保温隔热性能差,技术设备落后,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降温季节能源浪费严重,浪费空间的高耗能建筑。

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物建筑采取在遗址上重建,努力恢复其原貌。

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旧建筑,由于年代的久远,旧建筑本身已经无法承受风雨的洗礼,而旧建筑重建则会破坏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原貌,所以在旧建筑原址对旧建筑进行改造翻新,既保留了旧建筑,也坚固了旧建筑本身,延长了旧建筑的寿命。

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

三、既有建筑改造研究的策略
1、着眼全局,统筹安排
城市老建筑改造工作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市政、道路、交通、环保、文化等诸多部门以及周边居民,相邻建筑物乃至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相关单位,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

首先是要把握信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老建筑的相关信息资料无疑是城市的重要信息。

但是在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既有建筑及其相关信息不够畅通,而信息的闭塞肯定会对老建筑改造工作决策的制定形成不利影响。

因此,做好现代城市的老建筑改造工作,首要就要建立起当地既有建筑的全部资料信息网络,这样才能把握住城市老建筑改造工作运行的脉搏。

城市既有建筑的资料信息是制定老建筑改造决策的依据,没有信息就没有决策。

目前许多城市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信息闭塞,信息的拥有者缺乏沟通,更为严重的是信息不全,资料残缺,以至于有的地方在维修老建筑时,用铲车一铲下去,不是挖断自来水管就是挖断地下电缆,甚至有时国家的光缆也难逃厄运。

其次,在把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布
局,统筹安排。

目前在我国,尤其是中东部城市都面临情况不一的既有建筑改造任务,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者,需要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制定长、中、短期既有建筑包括老建筑的改造计划。

这种计划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老建筑的使用功能、行业特点。

比如要把老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就要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作为商业空间,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律,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使用规律。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是商业空间的灵活性。

要满足未来商业调整的需要。

二是商业空间的连接性。

保持改造后空间内的各部分空间区域要保持联系,方便到达。

三是人行流线的明确性。

旨在顾客的购买路径和员工通道要清晰。

四是商业空间的愉悦性。

营造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

五是商业空间的可更新性。

倡导在改造中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使用功能,还要顾及未来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规范,科学施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老建筑改造工作的规范,就是保障其成方圆的规矩。

老建筑的改造,涉及到结构的调整、功能的提升、建材的使用、历史文化的渗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等。

内容繁多,技术复杂,这就使我们规范的制定者必须认识到肩负责任之重大。

显然,一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规范,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地区的既有建筑改造内容,这也就要求各地在制定本地区既有建筑改造计划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情况,细化规范内容,方案切合实际,便于执行。

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一套从立项,招投标,确定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审定施工用料供货商资格以及技术监督,工程验收,效果评估的操作规范。

总的说来,就是要让老建筑改造工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改变长期以来的无序状态。

进入施工程序后,更要严格对于施工队伍的管理,坚持科学施工,合理改造。

施工者要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把每一项既有建筑改造工程都打造成精品工程,使改造后的老建筑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3、加强监督,严格标准
相对于新建筑物的修建来说,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有其自身的特点。

比如我国江南地区的民居,屋顶的防漏性能差,墙体多数没有勾缝。

在改造中就要先对屋顶做防漏处理,但这种处置只是在局部进行,施工者若不严格的按要求操作,降低标准,验收时也不一定能被完全发现,至于墙体注浆的砂浆强度和灰沙比例的检测更不易全部得到准确的检测。

这种改造工程中的隐性缺陷在各种不同规范的施工中多有发生。

因此,加强对老建筑改造工程的技术监管,严格质量标准,是保障改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要求自检、互检、专检三检结合,尤其是对于专业检查人员必须实行问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现实把好工程质量关。

其次,就是改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引进先进的建筑工程检测仪器,改变传统的只靠眼看手摸的落后检测方法。

再次,为严把工程验收和质量评估关,决不能让不合格的改造工程交付使用。

改造后的建筑质量是改造工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把好工程质量关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环节。

对老建筑改造工程的监督管理,当然不仅仅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应当是全程、全方位的监管。

项目确定后,监督人员应当从设计图
纸、施工队伍资质、建筑材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预期改造目标等多方面着手,保障改造项目达到最佳效果。

4、全面协调,通力合作
老建筑改造工程其实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不能也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完成,无论在改造前期、改造中期还是改造后期,都会对当地周边建筑、四邻居民乃至功能释放区域内的社会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反过来又会成为建筑改造工作中的阻力,而有效协调阻力亦可变成动力。

因此,要做好城市老建筑的改造工作,便需要全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来协作完成。

四、既有建筑的再利用
1、再利用建筑类型的多样化
(一)、公共类建筑的再利用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因为其不能满足当代的功能要求而被荒废,实现功能转换是延续其生命的有效方法。

在实现功能置换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往往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来决定,因此改造的前提是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有效保障是,在根据功能要求布置灯光、通风等设备。

(二)、产业类遗产的再利用
在我国对于产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践要早很多,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大
批的工业建筑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原有工业厂房面临着拆除和再利用的境地,而实现工业建筑的功能置换成为节约投资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早期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人们多关注的是既有建筑的物质基础,空旷的厂房空间、安全系数很高的结构体系,工业建筑自身的历史价值往往被忽视,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根据新的功能需求对原有的体系进行分割、重组,在改造结束后,建筑已是面貌全非,建筑的历史信息荡然无存,保留部分也只是为了服务于新的功能。

而在当代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强调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在功能转换过程中避免历史信息的丧失,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态度由原来的“改造性再利用”转变为“保护性再利用”。

2、当代国际保护思想的引入
在1999年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上颁布的《北京宪章》中指出人类在20世纪经历的大发展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在广义建筑学得概念基础上提出建筑学的循环体系,即“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单体及环境经历一个规划、设计、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

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
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在时空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在《北京宪章》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关注对于普通建筑的再利用,大批建筑师介入到既有建筑再利用的实践中,进入21世纪之后一系列国际会议被召开,并颁布了相关的建筑遗产保护文
献,这些文献不仅包括保护思想,同时还涉及到具体的技术策略和技术措施,这
对我国既有建筑再利用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政策法规的丰富
我国的传统古建筑是世界建筑中的奇葩,作为中国特有历史文化的独特载体,对其的保护修缮一直受到建筑界的关注,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老一辈的建筑师就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积极的保护,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对传统古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行为,首先是1980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4条规定“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

”而在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建筑的划分、保护原则、文物管理做了详细的规定,作
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它的颁布对我国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保护
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

在1986年颁布了《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
缮工程管理办法》,其中对建筑保护工程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提
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并且对参与文物保护单位的设计和施工资质以及方案的评
审、工程验收做了规定,作为行业性法规,其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实践起
到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4、参与人员与技术策略的多样化
(一)、保护技术的复合化发展
虽然保护技术强调传统技术的运用,在我国的保护领域内并不排斥新技术的
运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针对中国古建筑修缮提出了“整旧如旧”的思想,他认为“古建筑修复不是返老还童,而是延年益寿,即修复之后仍是一幢老建筑,而不是新建筑;修复过程中必须尊重古建筑原貌,不可轻易改动,尽量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

”尽管强调在外观和形制上古建筑修缮应尽量恢复历面貌,但是在技术应用上,梁先生并不反对当代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修缮方法上“在露明的部分,改用极不同的材料,(例如用小方块水泥砖以代大方砖铺地),以致使参诣孔庙的人,得着与原用材料所给予极不同的印象者,也是我所需极力避免的。

但在不露明的地方,凡有需要之处,必尽量的用新方法新材料,如钢梁,螺丝销子,防腐剂,隔潮油毡,水泥钢筋等等;以补救旧材料古方法之不足;但是我们非万万不得已,绝不让这些东西改换了各殿宇原来的外形。

(二)、对技术逻辑和技术表现的重视
技术逻辑是指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地遵循力学原理和建造次序,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是实现建筑耐久性和经济性的保障,同时当代技术构件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也成为建筑表现的重要元素,如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外露的结构构件编织而成建筑的形态。

在既有建筑再利用中技术的运用受到既有结构体系的限制,在改扩建中技术的合理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构件来表达建筑的延续性和历时性也成为建筑师常用的手法。

(三)、综合技术的应用
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材料、设备和手段,以实现在不影响文物建筑的前提下加设恒温、恒湿展厅的目的。

展厅结构采用子封闭钢框架结构,荷载直接传到原午门台面上,未对午门原有结构作任何扰动,结构外采用玻璃围护,以实现新建部分对原有部分的最小遮挡。

玻璃结构不仅实现了恒湿恒温的目的,而且保证了展品的安全,同时玻璃与原有木结构之间的过渡空间能够有效的减少能耗浪费。

在午门展厅的加建过程中,综合技术的运用在实现当代展示空间的功能转换同时,达到了对原有建筑“最小干预”的保护目的。

五、结束语
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重视,严格施工体系,促进改造与再利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宇.《建筑归来》[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建国.城市规划与设计新思维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栗德祥.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