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学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篇一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重塑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
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关键词: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古代文学
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
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
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
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
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
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
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
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
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
”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
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
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
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
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
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
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
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
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
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
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
众取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中国文化的重塑与古代文学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
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
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
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
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
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
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
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
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
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
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
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
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
”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
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3.立足传播基础:注重语言分析针对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阅读、传播困难的情况,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汉语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增加语言分析的力度。
一方面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文学风格、情感意蕴找到依托。
例如,骈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过句式和语音来表现;《左传》描写战争前的游说所体现的礼乐思想;用典对诗文典雅、简约之风的作用;诗歌意象间的意脉逻辑与哲理及诗风的关联,等等。
相对枯燥的语言与相对空泛的文学、文化互相补充,相长相生。
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
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万万不可废的,配合元典阅读,强化背诵名篇、名段,加强写作训练,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综合水平,促使当代中国文化重塑的良策。
4.重视服务实践:加速成果转化在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中,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首先,要坚持把影视、网络、多媒体作为传播的辅助设施的原则,切不可抛开主旨内容而片面强调形式,造成喧宾夺主。
其次,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要区别对待。
对社会大众,在娱乐过程中要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切不可一味“戏说”或讲“野史”。
在高校中,对理工学科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文学进行素质教育;对中文、新闻等人文学科来说,应强化分析、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必要时辅以多媒体;对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鼓励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时创作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适应社会需要,这也是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利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其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中国文化的命运[N].上海:文汇报,2010-08-28.
[2] 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 帅泽兵.论“80后”文学的当代资源与精神传统[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1).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9):3-4.省略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篇二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字,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这些文明中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流传千年的文学典集作品文学的传承源远流长到今时今日古代文学中的教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古代文学到底对当代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古代文学;当代社会;中华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底蕴应当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在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表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华而不实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到大家的摒弃现在我们就借本文来谈一谈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对建立当代国家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则不足以支撑其屹立于世界之巅峰位置因为国家文化价值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整体的文
学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如何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呢?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觉文学还是文学鼎盛的盛唐时期再逐渐从隋唐两宋到没落消沉的明清两朝这些在历史上数不清的传记、史书、唐诗、宋词是我们当代文学起步的厚重基础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会看得无限远”
1.2那同样的我们的当代文学就是站在古代文学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学就是我们的巨人所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具有非常之深远的当代价值的什么叫做国家价值观呢?所谓国家价值观是从个人价值观的概念中延伸而来的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意见国家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潮流中积累下来的能够得到集体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国家价值观是建立在国民心理、责任、道德、义务等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认知、实践准则与我们的理想共同存在着小时候家长们总会给孩子们讲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对待事情坚韧不拔的态度绝不放弃的刻苦精神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等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对英雄的歌颂并把其类似行为作为一个准则
1.3这便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多变的但是有一个主题亘古不变那就是忠君爱国这类国家价值观往往会形成一种定式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也极大丰富但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这种转变使我们将古代文学中的铁骨铮铮、正气浩然丢得荡然无
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还谈什么所谓的国家价值观若想建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必须吸取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对交友的影响
2.1当今社会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刷脸”所谓的刷脸就是指朋友多但选择朋友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系统地阐述了择友和交友之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进而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损矣”刘向在后汉书中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与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这个人也会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群体他们不能没有朋友交友交友这个“友”字是指两个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视感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
2.2刘备三顾茅庐为的不仅仅是孔明的盖世才能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说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李白在赠汪伦中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又应该如何去择友呢?交友的
前提是择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古代文学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如何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呢?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选择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与你交朋友的目的当然这些不能仅仅看表面关汉卿有言“画人画虎难画心”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很难看透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全靠看或者说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与人相交还是贵在知心庄子也曾在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坦坦荡荡的就好像清水一样清澈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的私心与利益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丧失友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尝到一点点酒的香醇就会想要继续交往下去但是一旦两个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国的古代文学无言之中就在教我们择友交友的道理无形之中对我们的择友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人文的影响
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而不是肤浅和表面化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原始社会神话传说和歌谣就在人们的讲述下一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沉淀便逐渐演变成古代文学尽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话传说我们只知道一些星星点点但却是最早为人所知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
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真、善、美
当你在讨论古代文学时它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与审美价值观也就像诗歌律诗那样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古代文学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扬当然也同样包括那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新刷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里强烈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对人的尊重孔子这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人
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还有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二)研究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科学发展观促使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的社会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论述广泛而全面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仅仅局限在个人方面但是国家正是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他所提出的是从个人的修养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三)深化古代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发展
与世界文明和谐共融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视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身为国家公民的使命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各民族团结一致友好发展当然古代文学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弘扬
四、结语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
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说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无非想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记在我们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早就埋藏在我们心中大到国家价值观小到人际交往还有对人文价值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学赋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民.展望、回顾与探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