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科学发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理论成果,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而且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本文简要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浅谈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科学发展观是所处时代的反映,是深刻变化的当今世界的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绊脚石。为此我们党和国家急需一种指导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领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前进和发展。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胡主席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他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这标志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和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确立,体现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自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合理成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对“以人为本”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很早便得以形成。西周“民”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天民关系。《尚书·泰誓》中讲:“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意思是上天佑助下民,为立君以政之,为立师以教之。这种天佑民立天民关系,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最初表现。【4】春秋时,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由“天佑下民变为“民为神主”。《左传·桓公六年》中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于民.而后致力于神。”明确提出“民”是“主”,而“神”则是“民”的从属关系。“民不和,神不享。”就是说,如果

人民生活不好,神也不会享受统治者给自己的祭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为统治者降福了。

儒家学说形成后,民本思想得到发扬和广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并将其推广到政治上,认为要治国首先要重视人民主张实行仁德政治。孟子则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确立了儒学对君民关系的定位,成为民本思想的至理名言。苟子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论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最形象的注释,在历朝历代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体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利民、惠民的继承,是对传统民本思想中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关怀的肯定。

2.对“中庸”、“和谐”思想的继承

中国古代很早便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是共生、中和的意思。《礼记》的《中庸》篇中,就阐明了中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中和”是天地万物之根本,通行天下之达道,在这里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发展。【5】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说形成,进一步发展了“中庸”、“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明确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和谐”思想的内涵得到深化,作用范围得到扩大。老子明确表达了以“天人相协”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合一”思想。他在《道德经》中写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6】他指出了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即在道、天、地、人四大之中,人只是其中之一。但同时,这四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就应该是顺应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对老子“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不是上天为供人类享用而产生的。而是与人类一样,都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是平等的,不能用人的是非来代替万物的是非。因此,人类不应该以强者自居,而应该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善待万物,与万物友好相处,和谐共存。

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天、地、人是一个整体,需要和谐发展,共存共荣,人们从大自然索取时要要适度、适中,不能无节制浪费、不要竭泽而渔。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精神而形成的,是古代思想在现代的良性演化。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尊重人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民本思想产生、发展在封建阶级社会,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封建价值观,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来说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中“驭民”、“治民”之术的糟粕更是集中体现了其维护君主统治的根本目的。同时,民本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性,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