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记者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技巧初探
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原则
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原则:(1)坚持真实的原则.口语表达,首先应该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前提,辞藻越华丽,调唱得越高,越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2)坚持准确的原则.准确,就是要用最恰当的字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3)坚持密集的原则.住处的密集,就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坚持迅捷的原则.面对全球化住处传播的激烈竞争,我们不仅要”发言”,还要获得主动性,时机性,时效性,权威性.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牢牢抓信首发权,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还要在第一时间有理,有利,有节地”发出”信息.(5)坚持精美的原则.所谓精美,就是要善于揭示信息的内涵,用优美的声音和巧妙的表述,赋予信息以美感.话题的进入: (1)开门见山,直节主题,单刀直入,简洁明快(不要皮厚).(2)抓住重点,择要推荐(3)触景生情,借景抒情(4)以小见大,以事醒人.话题的衔接转换: (1)引用资料,逐渐推进.(2)设置冲突,引人入胜.(3)言简意赅,画龙点睛.(4)巧用”重复”,突出重点.(5)选择时机,巧妙”打断”.话题结束的方式大体有几种: (1)首尾呼应,评论点题.(2)以情感人,触动心灵.(3)梳理归纳,概述要点.(4)由此及彼,引发联想.(5)正确分析,合理建议.新闻类文稿播读的总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稿件的内容与精神实质.(2)体现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和时机性.(3)准确把握读分寸.(4)根据节目与稿件需要实现播读风格的多样化.新闻消息播读的具体要求是: (1)叙事清楚.(2)新鲜感强.(3)语言朴实.(4)节奏明快.新闻评论类话题主持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要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三要符合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规范.具体要做到: (1)掌握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基本特征:新闻性,政论性和群众性.(2)把握新闻评论类话题操作中关键性的两个问题:选题和立论.(3)掌握两种新闻评论类话题操作的基本形式:点评和”独立成篇”的言论.(4)注意话题的结构,安排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明晰,逻辑要顺畅.(5)把握新闻评论话题语言的基本特点:a.语言要平实.b.在叙事的基础上点评,形成夹叙夹议的特点.c.大量采用口语,减少书面化语言.服务类话题主持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服务”二字,如果节目做得服务性不强,就意味着节目的失败.要想使”服务”二字落到实处首先应从四个方面思考:服务要具体,服务要深入,服务要多样,服务要有特色.服务类话题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练,流畅,用词准确,朴实,重点要突出,信息量要大,具有吸引力.准确把握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语言,有感而发.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创作要点: (1)正确理解如乐性,不落入低级庸俗的窠臼.(2)熟悉节目内容,灵活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3)坚持语言规范,不盲目随波逐流.(4)夯实语言基本功,避免语言的呆板与单调.(5)与搭档默契配合,加强现场的快速应变能力.财经类节目的界定:把握经济脉搏,服务大众为已任.主持财经类话题的基本要求: (1)开放,前沿,创新.(2)要有帮助受众从繁杂的信息中抽取精要,并加以引导和帮助的能力.(3)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储备.在主持财经类话题时做到:提示重点,分析焦点,预测热点,纠偏补正,客观真实.职业形象: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包括声音形象,屏幕形象和社会公众形象.声音形象: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声音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声音形象要求:音色纯正,语音规范,语言自然大方,庄重,沉稳,大气,具有权威性,真实可信.屏幕形象: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屏幕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屏幕形象要求:庄重大方,文明得体,服饰,发型,化妆,举止等要符合栏目要求,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真实自然,亲切可感.社会公众形象: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形象代表,这一特殊的岗位使得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应具有公众人物的特点.作为公众人物,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确立正确的公众人物观念,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典范形象.播音员主持人形象的内涵: (1)作为媒体直接代言人,代表媒体的形象,负有重大社会责任.(2)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具有较大影响力,应成为”德艺双馨”的新闻工作者.塑造播音员主持人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塑造媒体形象.他们的形象是媒体对外的代表,是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他们的表现,直接反映了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和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2)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由于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播音员主持人在先进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示范和影响作用.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大众传播,塑造形象时,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关注社会效益,努力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职业形象和个人形象的关系:职业形象是播音主持工作所必需的,既不能把它与个人形象混为一谈,也不能以它来代替个人形象.如果混淆或分不清职业形象和个人形象,错把政府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媒体的形象和影响,集体的智慧与努力通通归功于个人,”神话”个人形象,滥用职业形象,就会造成恶劣影响,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内在素质: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学识修美,性格特征等内在素养.外在形象: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形象特征,包括声音,容貌,服饰,化妆,发型,体态等.内在外在形象的关系:内在素质是外在形象的主导和关键,外在形象就是内在素质的外化表现.规范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工作的意义: (1)有助于塑造媒体形象:广播电视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宣传舆论导向,也关系到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播音员主持人是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公众人物,应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要求,同时也必须有明确的岗位规范.2004年6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第27条中,要求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严守工作纪律,服从所在机构的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5年8月发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中也指出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有利于提高播出质量,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流程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所有前期工作的成果,都要通过播音员主持人创造性的工作来体现.同时,播音员主持人也是节目的把关人之一,一切影响传播效果的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自觉遵守岗位规范,严格自律,才能保证工作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节目的精神实质,不出政治问题,不出或最大限度减少语言差错.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规范,首先是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道德要成为高尚情操的实践者,以高洁的人格,高远的人生境界激励自己.这样,在语言传播的实践中,节目中所介导的那些精神,美德,境界才会不仅出于自己之口,而且发自于本心,才会有感染受众的魅力,使他们想念并努力实践.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规范,在业务作风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全心全意完成话筒前,镜头前的创作.在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过程中,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以”非说不可”的创作状态驾御节目的进程,从而完成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传播真情的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3)有助于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岗位规范,是根据这一专业的岗位特点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的工作要求和规定.它是在职上岗的标准,是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的尺度.<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7条要求: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谦虚谨慎,追求德艺双馨.播音员主持人岗位规范在”责任”中规定: (1)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2)热爱祖国和人民,珍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3)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4)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5)保守国家秘密.(6)真实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热情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岗位规范在”品格”中规定: (1)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谦虚谨慎,追求德艺双馨.(2)坚持播出内容与播出形式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低级趣味,拒绝有害于民族文化,社会公德的庸俗报道.(3)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动员未成年人参与可能损害他们性格和感情的节目;对有可能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播出内容和播出形式要加以防范.(4)采访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亲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5)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尊重个人隐私权,肖像权.不揭人隐私,避免损害他人名誉的报道.(6)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报道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时,录音,图像应经过特殊处理,使之不可辨认;不公布其真实姓名,不描述犯罪过程.(7)同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防止低俗之风: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坚持播出内容与播出形式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低级趣味,拒绝有害于民族文化,社会公德的庸俗报道,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应该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规范中的秣一条.2004年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防止低俗化的问题,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要坚决纠正节目主持人在着装,发型,语言以及整体风格方面低俗媚俗现象.广播影视节目主持人在着装,发型,语言以及整体风格上,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欣赏习惯,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不能因过分突出个人风格,个人品味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主持人不宜穿着过分暴露和样式怪异的服装;避免佩戴带有明显不良含义标识图案的服饰.主持人的发型不宜古怪夸张,不宜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不要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也不要一味追求不符合广大观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审美情趣的极端个性化的主持方式,更不要为迎合少数观众的猎奇心理,畸形心态而极尽夸张怪诞的言行与表情。
广播电视记者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技巧初探
⼴播电视记者现场(⼝头)报道语⾔表达技巧初探2019-08-11[摘要]⼴播电视记者的现场(⼝头)报道能⼒的⾼与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质量。
笔者语⾔表达⽅⾯提出了记者应该如何提⾼语⾔应⽤能⼒,以更好做好报道⼯作。
规范化[关键词]现场报道;流畅化;条理化当今,⼈们的⽣活节奏普遍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媒体竞争⽇趋激烈,所以,在快速传播新闻的同时,各家媒体也利⽤⾃⾝的独特优势去进⾏更为有效的传播。
就⼴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中越来越多地采⽤记者现场(⼝头)报道的形式。
以本台为例,20分钟的全省新闻联播中⼝头报道的⽐重达到了百分之三⼗。
⼝头报道由于记者置⾝现场,传播迅捷,使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0时性,因⽽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但在实际⼯作中,笔者发现,⽬前的现场报道可谓良莠不齐,特别是在语⾔表达上显得不尽如⼈意。
笔者认为,记者应从四个⽅⾯来提升⾃⼰的语⾔表达。
⼀、规范化的表达1.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欲使信息顺利地被受众接收,对于新闻语⾔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准确清晰。
只有先让受众听清了说什么之后,⽅存在是否理解和认同的问题。
尤其在新闻现场⼲扰较多的情况下,语⾔表达的清晰、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准确清晰的含义,⾸先是普通话发⾳的准确清晰。
普通话是记者现场语⾔表达的基础。
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员、主持⼈那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咬字准确,发⾳清晰,记者的播报必须让受众⼀听就懂。
如果记者满嘴⽅⾔,不仅影响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还容易造成语意歧义。
北⽅⼀些电台的记者普通话基础较好,但是在⼀些字⾳上往往出现问题⽐如发酵(fa jiao)念成fa xiao办公室亚洲质量等的.记者应该意识到字⾳标准不仅是保证新闻传播准确的前提,更是我们媒体应付有的责任,作为⼀个公众⼈物,我们有必要在这⽅⾯下下⼯夫.⽐如,针对容易读错的字⾳反复强化,熟记于⼼。
2.善⽤⼝语进⾏表达。
⼝语与书⾯语是相对⽽⾔的。
“⼝语是谈话时使⽤的语⾔”,“书⾯语是⽤⽂字写出来的语⾔”。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出镜记者是现代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角色。
他们作为整个新闻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现场报道,向公众传递最新、最真实的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传递消息,还可以传递情感和态度。
因此,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技巧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简洁明了,这是出镜记者最基本的语言技巧。
由于现场报道的特殊性,出镜记者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现场的最新情况,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瞬息万变的。
因此,出镜记者必须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消息的核心要点,让观众一听就能够明白。
例如,在一场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可以采用类似“目前火势已经得到控制,消防队员正在进行余火清理”这样的简短语言,让观众快速了解火势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同时也知道了消防队员正在进行余火清理。
由于语言简洁明了,观众可以迅速了解现场情况,节省时间和精力。
二、采用生动的描写语言出镜记者在报道中采用生动的描写语言,能够使现场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化。
生动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报道的内容。
例如,在一场重大事故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可以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现场,“现场一片狼藉,破碎的玻璃、车流翻滚的轮胎遍地都是,救援人员正在紧急抢救伤者”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现场的紧迫氛围。
因此,在现场报道中,采用生动的描写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报道的内容和真实情况。
三、强调重点,营造氛围现场报道往往需要强调报道的重点,营造适合现场环境的氛围,这是出镜记者需要掌握的另一项语言技巧。
在重要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营造出适宜的氛围,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报道的现场感受。
例如,在新冠病毒疫情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可以强调疫情的严重性,宣传防疫知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疫情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试探析广播电视口语表达
试探析广播电视口语表达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从“心”到“口”会有一个准备阶段,在这阶段里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个表达的效果,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文着重探析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准备过程心理活动:注意、联想、情感这三个层面。
标签:口语表达、心理活动、注意、联想、情感广播电视的口语表达有着它本身的属性和特征,无论是针对有稿件的新闻播音或节目主持,还是无稿件的谈话或现场报道,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活动都这一定的相近或相似性。
而且,播音主持作为一门特殊的有声语言艺术,它自身也归属为一门艺术,那么就必定被拓上了艺术的特征。
我们作为传播者,对于任何一篇稿件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新闻稿件本身是由记者或评论员写出,代表的是他们的客观态度和主观意见,那么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准备阶段,定会对稿件的理解和分析上有一定的心理特征。
在融入自我感受调动情绪时又有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在表达传播的过程中是否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心理情况。
广播电视口语表达可以说是一个由心到口其中穿插着丰富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每一个细小的心理活动都可能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效果。
如白岩松的表达直击新闻核心、董卿的表达亲切自如,但也有无对象感、注意力偏移、紧张等多种心理活动,这些往往是决定着我们的表达能否清晰准确、生动感人的关键所在。
然而准备阶段的心理活动是最能决定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条件。
它包括对稿件和信息点的“注意”,有你及我的“联想”,丰富的“情感”,这些心理活动部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排序按照一二三来进行的。
它们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和复杂的关系,为后面上口的表达做到了一个稳固的三角支架结构。
一.“注意”的心理活动。
1.对信息的指向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础。
注意的指向性其实就是一种选择性,在我们拿到一条新闻事件时,我们往往会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信息点从众多的文字中挑选出来。
这些指向即选择,就是我们对于一篇报道的关注,更是在我们下一阶段表达时的“重音”所在。
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
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摘要: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质量关系到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播出质量,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现场观察以及语言组织、记者的现场评述以及语言描述还原现场三个方面,对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0 引言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作为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在电视新闻行业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通过深入现场,利用其技巧进行采访、现场描述、即兴评论,以精准、有效的语言表达及时地给予报道,将现场展示在观众眼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
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现场观察与组织语言1.1 案头工作是现场出镜语言表述的保障所谓案头工作是采访前的准备,这里包括新闻背景的了解、材料的准备等等,但是,突发新闻没有更多准备的时间,需要记者通过现场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采访拿到第一手材料,所谓全面就是现场所有元素齐备的采访。
1.2 术语与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报道的真实性十分重要,新闻的真实性源于记者现场亲历、亲闻并跟随新闻的发生发展全过程,现场的还原,一段有紧张的救援镜头的出像就因为“术语”不明而被作为空镜使用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没有了记者亲临现场的画面,这条新闻就减色了不少。
2 出镜记者的评述现场评述:是指记者在采访现场面对镜头直接交代、播报、评论新闻事实报道方式。
现场评述的意义在于,结合现场进行事实的评述,可以使采访现场的各种信息通过记者的口语、动作、亲为的活动直接呈现给观众。
比事后加配解说和演播室播报更生动、直接、真实。
2.1 记者亲历、目击者使评述更直接以中央电视台2009年播出的《早稻为何不成熟引发的思考》为例,在记者出镜环节,把评述语言直接呈现给了观众:“观众朋友,我现在就站在绍兴县鉴湖镇和平村的稻田里。
大家看一下,在我的左边,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们已经在收割他的晚稻了。
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
炸 的 年 代 ,各 色 媒 体 、各 种 信 息 终端 数 不 胜 数 ,听 众 选 择 什 么 样 的 方 式 去 接 受 信 息 ,往 往 是 由媒 体 的 特 色 决 定
很 多节 目都 开 通 了 热 线 ,与 听 众 交流 时 ,你 的 态 度 、 情 绪 ,会 直 接影 响到 受 欢 迎 的 程 度 。
确清晰 。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 求像播音员 、主持人那样 字正腔圆 ,但必须咬字准 确 ,发音清晰 ,让受众一听就
懂 。 如 果 记 者 满 嘴 方 言 ,不 仅 影 响 受 众 对 报 道 内容 的 理 解 ,还 容 易 造成 语 意 歧 义 。
等 同于 大白话 ,在语言的修辞和词 汇选 择上还应兼顾它 的 美感 ,善 于结 合书面 语 ,这 就需 要记 者在平 时 多积
明这 体现水平 。其 实 ,主持人的观点~ 是代 表媒 体 ,
二 是 代 表 自 己 。如 果 是 发 表 自己 的 观 点 ,要 放 低 身 架 ,
用平和的态度 。主持 人可以把节 目看作是和听众共度 的
一
广播具 有伴 随性 特点,主持人因此要关注听众听节 目时的感受 ,他是否喜欢 你的音色 ,是否喜欢你 的主持
累 。台 湾华 视 新 闻 主 持 人 李 砚 秋 在 19 年 华 东 发 水 灾 时 91
到大陆采访 ,在一次新 闻报道结尾时 ,站在 齐腰 深的水 里说 : “ 自从 大禹治水以来 ,历经 几千年 中国人还在 同
洪 水 搏 斗 ,但 是 老 天 爷 在 发 怒 的 时 候 就 要 找 这 块 土地 泄
累 了 ,困 了 ,还 是 无 聊 了 ,才 能 为 节 目定 调 子 ,营 造 气 氛 ,用 音 乐 和语 言 加 以渲 染 ,吸 引 听众 的耳 朵 。 在 乎 听 众 的 感 受 ,要 让 节 目对 听 众 有 所 帮 助 。 生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现场报道中最有力的传播载体是有声语言,用清晰、准确、适度的有声语言进行现场报道可以提升出镜记者的专业形象,有时新闻事件现场环境不可控,对记者报道也有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出镜记者掌握基本的发音与发声技巧,使语音、语法更规范。
1.字音准确一部分出镜记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吐字发声学习,所以在现场报道中会出现语音错误,声母、韵母发音不准,多音字读音混淆等。
比如后鼻音发为前鼻音,“ing”读成“in”,“eng”读成“en”;“n”“l”不分;尽管(jǐn guǎn)读成(jìn guǎn)等。
要提升语言的规范性,平时要多注意练习基本功,生活中发声时稍加注意,多练习普通话发音,就能改正一些发音习惯。
2.声调标准一个方块汉字是一个音节,声、韵、调这三种因素构成这个音节。
声调高低是声带松紧造成的,声带颤动频率高音调就高,声带颤动频率低音调就低。
声调可以纯正字音,区别词义。
一个音节中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就表示不同的词义。
例如:通知(tōng zhī)——同志(tóng zhì)——统治(tǒng zhì)——痛指(tòng zh ǐ)。
如果音调说不准,就会引起受众对表达意思的误解。
例如:教师同志——教室通知,大家立志——打架离职,从山西运来一火车松树——从陕西运来一货车松鼠。
不同地区的方言声调也存在一定差异。
比如:平时生活中多说普通话,多练习绕口令,纠正不规范及不准确的声调,加强语音清晰度和准确度。
3.变调规范轻声: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在词中或者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念得较轻较短的调子,就叫作轻声。
在现场报道中应注意哪些字音要轻读,例如:语气词“吧、吗、啊、呢”等;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名词后缀“子、头”等;重叠式名字、动词的后一个音节等。
变调:音节在连读时,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上声变调:上声字单念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出镜记者是媒体报道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之一。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让报道更加生动鲜活,也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进行浅析。
一、用词精准在新闻报道中,用词精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对于那些了解行业、领域等方面的读者来说,具备十分重要的信息价值。
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过多的专业术语可能会让其产生阅读难度,导致理解文章的困难。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需要把握好用词的精准度,尽可能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另外,出镜记者也需要特别关注适宜性的问题,即使用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词汇,在话题的核心问题上,不能冷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受众理解到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二、语言生动在新闻报道中,语言的生动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记忆效果。
因此,出镜记者需要尽可能地使用具有生动性的语言来进行报道。
这包括诸如绘画般的描述、富有对比性的语言、鲜活的动作描写等。
同时,在语言的生动之中,出镜记者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新闻报道中,任何夸张和虚构的语言都是不可取的,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让报道失去信任度。
因此,出镜记者应该始终牢记准确的事实和数据,用确切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状。
三、语气得当在新闻报道中,语气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语气不仅涉及到声音的高低,还包括语速、抑扬顿挫等多个方面。
在新闻前置时,出镜记者需要注意语气得当,以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
语气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出镜记者更好地表达新闻信息,还可以提高报道的吸引力。
例如,新闻活动中存在严肃性和紧迫感时,出镜记者的语气可能更为严肃肃穆。
而在一些富有笑点的新闻事件中,出镜记者的语气可能会采用一些幽默、轻松或者调侃的方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记者的口语能力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0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记者的口语能力段雄(湖北省黄冈广播电视台,湖北,黄冈 438000)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广播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在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必须要加强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对现场的把控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效率。
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概述,提出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记者口语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便强化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水平。
关键词:概述;现场报道;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直播间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需要对现场的新闻有清晰的掌握和了解,尤其是对一些正在进行的时间要采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能够让观众听懂并了解。
同时在现场报道中还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都需要记者具备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让现场报道能够有序开展。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概述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其需要记者对现场的事件进行有效的报道,并对事件的发展以及动态等加以点评,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大多数情况下为即兴的口语表达,提起的准备工作并不充足,因此对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同时记者还应该准确的判断新闻现场的重点,不能将报道的内容偏离方向,而没有为观众报道出实质性的内容。
记者在面对镜头时,需要立即将新闻现场的实际状况以及新闻发展的动向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利用适合的语言将其报道出来。
在现场报道中不仅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需要记者对语言的应用更加准确,不能过于呆板或者随意,这样才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效果,让观众能够从精准的语言表述以及现场的实时动态中,全面的了解新闻事件,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报道效率,强化现场报道的水平[1]。
二、记者的口语能力现场报道中对记者的口语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记者掌握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并选择适合的词汇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现场的见证者,更是整个报道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在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使用的语言技巧将直接影响到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出镜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一、准确、简洁、生动的表达出镜记者在报道中需要准确地表达事件的相关信息,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地表达是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只有准确地传递信息,读者才能够真实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相关情况。
出镜记者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避免过多的修饰和赘言。
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还需要生动地表现事件的场景和现场的情况,这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描写来实现,从而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件。
二、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出镜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这对于语言的使用来说尤为重要。
客观的报道不意味着没有态度和观点,而是要尽量避免主观色彩,不带有个人情感和立场。
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还需要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推断和分析,而不是基于猜测和臆想。
这需要出镜记者在使用语言时,尽量采用客观、客观的措辞,避免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言辞,从而保持报道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叙述出镜记者在报道中需要用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需要出镜记者具备一定的虚心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生动的叙述可以通过具体的描写、生动的细节、形象的语言来实现,引人入胜的叙述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抒发情感、调动读者的情绪来实现。
在叙述过程中,出镜记者可以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报道更加生动。
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对于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出镜记者需要具备准确、简洁、生动的表达能力,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以及采用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
只有具备了这些语言技巧,出镜记者才能够更好地把事实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事件,从而实现新闻的宗旨和价值。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镜头语言运用
影视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159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镜头语言运用余洪梅(泸州市电视台,四川 泸州 646000)摘要:简单地来说,镜头语言是最能表达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各种特色的一种形式,只有把镜头语言充分表达出来,才能让观众更加有效地了解节目的最终目的,才能全面地了解现场发生的事情及相关信息。
本篇文章在对新闻现场进行实时报道的过程中,对镜头语言怎样运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分析可以给电视新闻报道带来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镜头语言;运用方法首先,我们要温习一下什么叫作“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现场录制的由广播电视记者所做的同期报道。
现场报道包括记者的口头播报,实况记录,当事人及目击者的口述等,是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特点的报道形式。
现场报道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现场的情景、气氛、记者的情绪和感受一起构成的强烈的现场感,使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使受众产生一种参与感。
一、在现场报道中应用镜头语言的基本要求和方式(一)主题要明确现场报道一般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重大活动,重要工程等。
拿突发事件来举例,当记者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时,要立刻组成报道组,在最快时间赶到现场。
而在赶到现场路途中,报道组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现场发生了什么情况,共同商议是否采取现场报道的方式及流程。
整个现场报道都是靠一个一个连续的镜头构成的,镜头所呈现的内容就是要告诉观众的东西。
记者想把什么告诉观众,取决于报道组明确的报道主题,也就是我们的意图。
在采访泸州市纳溪区发生的一次山体滑坡时,我们就采取了现场报道的方式。
把镜头当成观众的眼,从观众的了解需求出发去进行拍摄。
清楚地呈现现场发生的事情,了解与该事情相关的人和后续情况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现场报道能够对有效信息做出准确的传递,能够清楚表达整个事件的主题,让观众在观看报道时,可以迅速捕捉到发生什么事件,并对看到的情况进行分析,真正参与进来,而这些都与我们的镜头语言表达是否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关系密切。
试论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用声技巧
试论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用声技巧试论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用声技巧[摘要]随着电子传播技术的日益先进,对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的速度不断加快。
同时,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就成为了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真实展现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
[关键词]出镜记者用声强控制声音弹性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不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
由于新闻现场环境复杂,对记者的报道声音有不利影响,因此,出镜记者的用声需要技巧。
一、掌握正确的强控制用声方法当出镜记者情绪激动兴奋时,声音确实会比平时高一些,音量大一些,但绝不是越高越大就越好。
在如何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张颂教授提出了情声和谐律,即“感情要酝酿,聚集到十分,声音要节制,收束到八分”。
因此,一味拔高音高,扩大音量反而不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出镜记者应该以情带声,用充满真情实感的有声语言感染观众,而不是只依靠所谓的“高强音”这种外在的声音形式去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齐越先生曾经对缺少稿件内在依据的语言技巧提出的“播音三戒”,其中一戒就是“戒以声造情,虚情假意”。
这一点对于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同样有警示作用。
另外,如果这种高强音的运用超出了出镜记者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声音的僵滞,无法自如变化,也就无法很好地表达出镜记者的思想感情。
部分出镜记者认为在强控制用声时,只有喉部越紧张,越用力,发出的声音才越高越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强控制用声的关键在于气息的控制。
强控制用声时,吸气量较大,呼气压力大,小腹控制比较紧张。
此时,腹肌的支持力较强,通过与膈肌的强对抗使胸腔内形成较大的气息压力,发出的声音较高,较强。
因此,出镜记者在强控制用声时,应保持腹肌始终强有力地支持着气息运动,同时用控制膈肌回升的向下的力,“拉住”气息,使其不至于无控制地向上冲,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气息量,发出持久稳定的高音强音。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技巧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技巧摘要: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作为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在电视新闻行业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通过深入现场,利用其技巧进行采访、现场描述、即兴评论,以精准、有效的语言表达及时地给予报道,将现场展示在观众眼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
对此,笔者对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记者;现场报道;表达技巧一、现场报道中新闻记者的语音特点语音是记者语言表达的主要媒介,其中的节奏、重音、语速以及语调等方面都可以携带非常丰富的信息。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语音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保持紧凑的节奏和较快的语速因为现场报道中时间的限制,大家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记者说话的节奏显得非常紧张,这时语速也会比较快,但是这种“快"和“紧张”都是以清楚的传达信息作为基本前提的,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决不能因为过分追求速度而使信息本意受到影响。
2、使用冷静平缓的语调和条理分明的语句一个人的语气往往能够体现出说话者的感情和态度,说话者应利用自己的语气对听话者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
而语调则是表达语气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语调反映出一个人语句的发展以及自己的态度。
对于现场报道中的出镜记者来说,应通过谈话语气增加交流感,用轻松自如的日常会话对语调进行体现。
但是在具体的新闻事件现场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语调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一些气氛非常热烈的仪式现场中,出镜记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语调,在语气表现上显得更加热烈一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反的,如果是在一些需要安静的新闻现场,例如学校、病房等地方,出镜记者应将自己的语调调低,还要在语气上做出一些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和现场氛围相适应。
3、保持较短的停顿时间语音连接与停顿可以将一些篇章的语法意义充分反映出来,还能将说话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体现出来。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技巧
出镜记者是现代新闻传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所展现的口才和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报道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成败。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
出镜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应该简单明了、婉转优美,切忌过于庸俗或孜孜不倦。
简短的句子、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会让听众更好地听进去,增加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二、分类发言,简单易懂
出镜记者在报道中应该对事件进行分类,将复杂的事件进行简化,把通俗易解、朗朗上口的话,使听众得到通俗易懂的解释,使大众更容易明白,对新闻事件更容易接受和评价。
三、恰当运用成语、俗语、谚语
在掌握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之后,出镜记者还应该善于运用成语、俗语、谚语。
这些语言形态非常的生动,符合人们的口头表述特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在处理一些感性较强的新闻题材时,恰当的运用成语、俗语、谚语,能够加深听众的印象,提高口音表达的效果。
四、成熟又可爱的语言风格
出镜记者的语言风格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把握,还必须具备成熟又可爱。
成熟指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备稳重、严谨的特点,同时把握一定节奏感,增加语音的力度和变化,使新闻报道的语气更加鲜明、有力,可爱则要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尽量表达出较平易近人、充满爱心的语调。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必须具备诸多语言技巧,以让新闻内容更直接、更丰富、更易懂、更生动,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新闻体验。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23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技巧桑薇(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摘要:在出镜报道中,记者的语言传播尤为重要,语言与其他要素一起,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体现了报道者的参与感。
出镜记者所有的采访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有语言,完成新闻信息的传达。
出镜记者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特点,口语化,语音,语气现场报道是报道者置身于新闻现场,面对镜头,以目击者、参与者、体验者、采访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信息,采访新闻人物,点评新闻事件的一种方式。
在出镜报道中,记者的语言传播尤为重要,语言与其他要素一起,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体现了报道者的参与感。
现场报道是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场报道也体现了报道者的业务水平。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需要良好的口语表达艺术,本文就以上问题做如下探讨:一、出镜记者的语言特点(一)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样式是多样化的,如解说,叙述、评论、 描述、评论。
在新疆沙漠蜃景自然奇观直播报道中,记者就用了解说的方式,不仅自己观察沙漠中的蜃景奇观,并且通过解说让观众同步看到。
除了解说之外,现场报道要根据现场去叙述、描述,现场描述是现场报道的主体形式,在新闻现场,记者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描述。
除此之外,记者会通过采访丰富新闻的内容,以事实信息为基础,在了解现场信息和新闻背景后,通过短评表达新闻观点。
总之,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样式是多样的。
(二)语言表达的口语化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征格外明显,在口头报道中,需要报道具有对象感,使观众听清楚、听明白,要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口语,让观众产生“身边感”的体验。
如在天气报道时“天气的气温骤降”,我们可以说“这一下雪 ,温度一下子掉下来,把我冻坏了”,日常聊天式的语态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二、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征(一)准确、鲜明、贴近现场报道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贴近,是要把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新闻现场的情景等描述清楚是出镜记者的任务。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技巧
新闻广角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技巧文/张艳芬摘要:在进行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时,口语表达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保证新闻内容能够真实高效的传递给观众,才能使电视新闻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因此本文对电视新闻记者口语表达技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口语表达技巧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内容的传递者从直播间走到了事实直播现场,将新闻内容以形象立体的口语表达形式传递出来,这不仅能够使得新闻信息量得到延伸及拓展,更能够将新闻内容最真实的一面体现出来,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以下就对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技巧进行探讨。
一、保持语言畅通,语义明了语言表达顺畅是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只有记者的语速能够被新闻观看者所接受,人们才能够从中获取准确无误的新闻信息,但是如果在现场报道环节记者经常出现口头语及语言表达空档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身的专业报道水平,使观看者产生新闻记者能力有限以及厌倦观看的条件反射心理,新闻内容的传递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能够保持语言流畅,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记者需要在报道前对新闻内容进行综合考量及方向定位,将信息点进行系统捋顺后形成初步报道草稿。
同时,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不能将个人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及热情,这样在进行报道时才能流畅自然,提高新闻感染力及号召力。
从目前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现状来看,部分报道者为了使新闻内容更加具有全面性及报道特色,通常会出现在现场报道过程中看新闻稿的现象,这就使新闻信息缺乏灵动性。
新闻现场的报道记者虽然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报道过程中也需要新闻稿配合完成,但不能死记硬背,应根据新闻实际,将稿件作为参考基础,并在心中将新闻内容进行串联,形成具有自身独特表达形式的语言流程,将新闻内容清楚明了的传递给观看者,并将新闻现场气氛烘托出来,吸引更多观看者的注意力。
浅析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且需要内心“交流”,这就是对象感。 2.3 眼神 出镜记者除了看镜头需要眼神外, 与被采访者交流时,同样也要注意眼神 交流。在采访时,有时需要摄影记者把 镜头推上去,给被采访者一个特写镜头, 因为自己不需要镜头,往往记者会松懈 下来, 眼神转移, 会考虑提问下一个问题。 这样会由于缺乏眼神交流,影响被采访 者的心情,这样也不尊重被采访者。 2.4 动作的“三度” 记者在进行报道时,为了表达激动、 无奈、疑惑会做出手势,除此之外,会出 现身体前倾等示意性动作。比如说记者在 介绍一个物品时,需要注意体态语言,完 成信息传递。如一个简单的旋转、拿起物 品的姿势、打开柜台等,出镜记者的“动 作力度,动作速度、动作幅度”,一定要 考虑观众收看时对画面的接受习惯。 2.5 形象要求 出镜记者直接面对的是观众朋友, 因此,对于形象问题也应该多加注意。 对于形象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即服饰、妆容与发型。其中,服装最为 重要。出镜记者与播音员的服饰有很大 区别,一般播音员要求穿着大方端庄, 而出镜记者的穿着是要与现场的大环境 融入进去。 参考文献: [1] 宋晓阳 .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 [M]. 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 吴郁 . 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M].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张颂 . 中国播音学 [M]. 北京 : 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4.
电视新闻编辑也应当为受众开辟广泛的互动空间在积极借势新媒体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电视节目同步互动如新闻现场对受众的采访直接与受众连线再如突发事件背景下鼓励受众提供信息贡献力量受众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浅析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张毅文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摘 要:出镜记者是指在镜头前以记者身份进行新闻采访报道、事件评析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现场做报道,对出镜记者的 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语言流畅是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流畅离不开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其次,出镜记者 还需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包括身姿、镜头感、眼神、动作、形象等方面。对此,笔者就以上两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出镜记者;有声语言1 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中,声音的停 止和连接。我们给停连下的定义是:在 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 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中断、不 休止的地方就叫连接。 1.2 重音 各个句子组成了语言,词和短语构 成了句子,在稿件中词语所占的比重很 多,其中,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能 够表达思想感情的词或者词语就是重音。 所以,重音的定义是:在播音中,根据 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着重强调的 词或者短语就叫做重音。 1.3 语气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的表达通过语气 来展现话语的细腻,在一定的声音形式 下体现出来。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 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1]。语气的思 想感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它们的声音 形式也是变化多样的,否则声音形式是 无法包容变化多样的思想感情。 1.4 节奏 节奏是以思想感情为依据,通过声 音的形式传递出去。出镜记者报道的节 奏是:语流顿挫少, 语速较快, 语流顺畅, 语势稳。由于出镜记者基本上不需要稿 件,即使用稿件也会很短小,所以出镜 记者要注重说话的节奏,并且节奏变化 的幅度不能有大起大落。对于节奏的分 类,可以分为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 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这六种节奏 的分类,是从声音形式的速度、力度和 亮度方面来进行划分的 [2]。 2 体态语言
记者职业口语表达技巧
六、记者口语表达训练
(一)介绍描述类
训练目的:培养口语交流能力,拥有积极的 表达欲望。 1、请介绍你的家乡 2、请对一场车祸发生的现场进行介绍 3、介绍五一的所见所闻
六、记者口语表达训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采访谈话类 要求:采访对象准确,问话明确,沟通力强 1、某市举办反腐倡廉活动展览,请对此进行 报道与采访。 2、中科院博士放弃北京工作机会,到西南艰 苦的地方去。北京台曾以《今有孔雀西南飞》 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请你对此事进行采访 。
六、记者口语表达训练
城管工作人员说了,除了老人自家的屋顶 和院子,防碍大家的公共区域堆放的废品垃圾都 可以自行清理!那还等什么,赶紧先把马路过道 上的清理了,好方便大家的出行。左一包垃圾, 右一包垃圾,不一会公共区域就清理干净了,小 院子也变的豁亮了许多。 有句话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 上霜”,可如今是不管不成了,除了老街坊们, 居委会、街道办、城管科的相关领导也都纷纷出 面,没少做老人的工作,可老人就是固执的认为 ,我的生活我做主,别人管不着!
五、记者口语表达具体样式
就在这时,一位居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关键的 线索。我们和城管在附近搜索了半天,也没找到要钱 的男子,今天虽然没逮着他,但是这事可没算完。 名曰拜年,实为要钱,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这 哪是在给人家送祝福啊,明明就是给人家添堵去了! 要我说,咱得把这“破财讨吉利”的老观念扔一边去 了,遇到这种人,还真不能碍于面子就叫他们得逞了 ,要是哪天您也碰上了舞狮子扭秧歌或者吹着喇叭跟 您要钱的,您可得把钱包捂紧点,记住了,这事,有 人管!
六、记者口语表达训练
即兴口语表达技巧
即兴口语表达技巧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原则与分类(1)坚持真实的原则。
口语表达,首先应该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
离开了真实的前提,辞藻越华丽,调唱得越高,越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
(2)坚持准确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用最恰当的字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3)坚持密集的原则。
信息的密集,就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坚持迅捷的原则。
面对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激烈竞争,我们不仅要“发言”,还要获得主动性、时机性、时效性、权威性。
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牢牢抓住首发权,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还要在第一时间有理、有利、有节地“发出”信息。
(5)坚持精美的原则。
所谓精美,就是要善于揭示信息的内涵,用优美的声音和巧妙的表述,赋予信息以美感。
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分类(1)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这类节目主要发布新闻、现场报道或对事实进行评论,有很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对于节目主持人,受众要求他们及其所传播的事实具有真实性、权威性。
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功能以及受众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需求,统统落实到主持人的语言上,所以新闻类口语便呈现出用语简洁明快、准确严谨的特点,书面语色彩稍浓于其它类型的节目,表达时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
同时语气郑重大方、新鲜感突出、感情饱满而质朴。
(2)综艺娱乐类主持人节目综艺娱乐类的主持人语言要热情真诚、幽默风趣,同时语调要亲切自然,不能矫揉造作,避免庸俗化的倾向。
(3)社教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社教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深入浅出、耐心细致,富于生活气息,播讲自然亲切、平易近人、轻松平和、娓娓道来。
(4)交流谈话类主持人节目这类节目以围绕各种问题讨论的形式,表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人们对沟通、交流、理解的渴望和追求。
受众希望主持人能为参与者营造出一个开放、平等的交流空间,并善于在倾听中寻找谈话和询问的亮点。
具体操作上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要坦率真诚,以情感人,轻松幽默,自然平易,随意而不拖沓。
记者口头报道的“表达”
记者口头报道的“表达”
张华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口头报道是广播记者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向电台发回的报道。
这种报道样式具有便利快捷、富于现场感等诸多优势。
它既用不着录音,也无需制作合成,只要记者在新闻现场打一个电话,嘴一张新闻就“出去”了。
就快捷这点来说,在各大传媒尽显风流的今天。
【总页数】1页(P27)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辽宁人民广播电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广播电视记者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技巧初探 [J], 张伟
2.方言区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口头报道 [J], 周金继
3.提高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能力 [J], 周榕
4.论记者做好口头报道需掌握的要素 [J], 陈豫疆;阿丽娅·安尼瓦尔
5.记者口头现场报道的思考 [J], 周玉杰;张秋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记者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技巧初探
作者:张伟
来源:《活力》2012年第08期
[摘要]广播电视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质量。
笔者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了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更好做好报道工作。
规范化
[关键词]现场报道;流畅化;条理化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在快速传播新闻的同时,各家媒体也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去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
就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在新闻节目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
以本台为例,20分钟的全省新
闻联播中口头报道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口头报道由于记者置身现场,传播迅捷,使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0时性,因而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目前的现场报道可谓良莠不齐,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记者应从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
一、规范化的表达
1.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欲使信息顺利地被受众接收,对于新闻语言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准确清晰。
只有先让受众听清了说什么之后,方存在是否理解和认同的问题。
尤其在新闻现场干扰较多的情况下,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准确清晰的含义,首先是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清晰。
普通话是记者现场语言表达的基础。
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咬字准确,发音清晰,记者的播报必须让受众一听就懂。
如果记者满嘴方言,不仅影响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还容易造成语意歧义。
北方一些电台的记者普通话基础较好,但是在一些字音上往往出现问题比如发酵(fa jiao)念成fa xiao办公室亚洲质量等的.记者应该意识到字音标准不仅是保证新闻传播准确的前提,
更是我们媒体应付有的责任,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下下工夫.比如,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反复强化,熟记于心。
2.善用口语进行表达。
口语与书面语是相对而言的。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书面语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
也就是说,口语主要用在说话,用口表达,靠的是语音;而书面语主要用在书写,书面表达,靠的是文字。
在词语使用上,口语往往有惯用的一套语汇,比较少的使用文言词和书面词语(如:3日、此地是否、几时、美丽、极好等),多用口语词(如:3号、这个地方、是不是、什么时候、漂亮、太好了等)、惯用语、歇用语。
在语音上,往往有较多的轻声词和儿化词。
另外,再词语选择上,一般不使用生僻词,多选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
还有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双音节词富有韵律感,说出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记者报道中要多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如,“天气虽热,但建筑工仍在一线战斗”这句话单句多,听起来就没有亲切自然感。
将其改为“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建筑工人们仍然战斗在一线”,这就通俗容易懂了。
当然,口语化表达并不等同于大白话,在语言的修辞和词汇选择上还应兼顾它的美感,善于结合书面语。
这方面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
台湾华视新闻主持人李砚秋是在91年华东发水灾的时候到大陆来采访,她在一次新闻报道的结尾的时候,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说:“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几千年中国人还在同洪水搏斗,但是老天爷在发怒的时候就要找这块土地泄愤,土地无知,洪水无情,但苍生何辜,面对这片疮痍,真让中国人对中国人感到慨叹。
”她这段话很有古文的功底,又很有口语化特点,比如“老天爷”,这是把书面语和口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二、流畅化的表达
有声语言的流畅化,直接决定传播信息的准确度和受众的接受。
《新闻360度》某一现场报道记录如下:主持人水均益:“××,你好,把最新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现场报道者:“好的,嗯,这个,叶利钦的这个棺椁呢,已经由仪仗队护送呢,嗯,来到了,嗯,已经到了新处女公墓。
嗯,它是这样的,这个,整个,这个,今天呢,是俄罗斯的,这个,全国的哀悼日。
它的这个哀悼活动呢,是从昨天的莫斯科时间的下午,嗯,四点半开始的。
四,今,这个,四点半到今天上午的莫斯科时间,嗯,是中午十二点半的时间的时候呢,这段时间是莫斯科的市民呢,到这个,救世主大教堂……”这么不简洁流畅的表达,如何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接受有效信息?而在中央台的论坛上,一位观众就对这篇报道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这位记者先生前言不达后语不说,语言很不简练,更让人难受的是:废话连篇、口头禅不断、说话中夹杂着要么“啊”、“恩”,要么“这个”、“那个”,有时候一句话要夹杂三个“这个”。
耐着性子听完报道,实在觉得这位记者的口头表达很不尽如人意,我始终不相信口头表达这样差的人怎么进了中央电视台”。
由此可见,在报道中磕磕巴巴,不流畅不仅影响了记者自身的形象,也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影响记者语言表达流畅的因素,除了紧张外,还有多种因素,记者在现场写完文字稿之后,背诵下来,然后对这镜头复述,由于记忆不扎实,会出现语言上的混乱;在现场报道时,在表达一个意思时,往往出现几种不同的表述路径或突然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达,造成语言迟滞;由于字音不清晰或含混,只好再次重复,于是就出现语言重复现象严重要想实现报道的流畅度,笔者建议,记者在平时报道中,尽量采用提纲+腹稿的形式,主要抓要点,然后,口头复述几次,来加深记忆。
而不要采用依托文字稿背诵的方式,因为记者在写文字稿件时容易使
用复句进行表述,而口语表达大多用单句,单句不仅容易表达,也容易记忆。
对于语言迟滞问题,建议平时多做说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的迅捷性和丰富词汇的练习,如,成语接龙、同义词寻找、反义词寻找等等.
三、条理化的表达
何谓条理,就是讲究表达的逻辑性。
在很多口头(现场)报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记者表达不失流畅,但逻辑混乱,废话连篇,脱离主题,给受众接受信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比如,在央视的一个立交桥垮塌现场的连线报道中,当主持人问记者,死亡多少人时,记者却说桥下压了很多汽车,每辆车里至少有一个人。
这样的回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的记者在报道时,只管自说自话,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一股脑的全说出来,不管逻辑顺序,一会时间顺序,一会空间顺序,中间没有合理过度,弄的人们云里雾里。
一篇逻辑严密的现场报道,记者一定要在了解了事件大致的来龙去脉以后,迅速总结出主体,并开始构思整个报道的框架,结构。
包括报道的主题与基调,表现现场特点和气氛的场景,以及如何开头、结尾。
然后根据意思,迅速扩充。
而记者表达的逻辑混乱的关键是在报道前没有很好的谋篇布局,忽略了构思能力的训练。
加强构思和逻辑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掌握一些逻辑学的知识,在构思时才有逻辑性、条理性,比如说,总分与分总关系,递进与并列关系等等,最好养成说话前拟订提纲的习惯,这样讲话时思路能更清晰;
2.加强口头复述训练。
口头复述是指运用口头叙述的方式重复自己说过的话、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和将看过或听过的材料内容重复出来的一种练习活动。
复述要求忠实于原始材料,但又不同于机械背诵,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详略的处理,突出重点,对语言重新加以组织,基本上用自己的话转述材料内容的。
包括:口头详细复述、口头简要复述和口头创造性复述。
四、生动化的表达
表达清晰、严谨、流畅应该是现场报道记者的初级要求,作为现场报道记者在语言表达上还需要提高表达的生动性。
记者去现场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新闻现场,记者就是受众的眼睛、耳朵、鼻子,受众需要从记者的观感中获取信息,并且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而如何体现这种真实感受,就需要我们的记者在表达时掌握一些生动性的技巧。
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
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一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
(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
高。
……白岩松这种把自己的身体当尺子的出镜报道是一种体验式的出镜报道。
确实让新闻更真实可感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