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肌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沦
1.肌的形态及构造肌附着于骨,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主要是横纹肌纤维,色红、柔软且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裹有肌外膜。肌腱主要是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无收缩能力,多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骨。扁肌的腱性部分称为腱膜。
依据肌的形态分为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和轮匝肌(位于孔、裂周围)。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附着于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牵拉骨产生运动。通常将接近躯体正中面或肢根的附着点称为起点,另一端作为止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为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为动点,肌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肌大多数配布于关节周围,每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布有一组作用相反的肌,每个动作都是由许多肌共同来完成。在运动中作为主要作用的肌为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同的肌为协同肌;在同一关节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是拮抗肌;对附近关节起固定作用,以防止原动肌产生不必要动作的是固定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
3.肌的命名
依据肌的形状、位置、起止点和作用等命名,如依据作用分为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后肌和旋前肌等。
4.肌的辅助结构在肌周围有许多辅助装置以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深面,包被整个躯体,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脂肪组织、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等。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肌、血管和神经等。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摩擦。有的滑膜囊位于关节附近并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
(3)腱鞘包裹于肌腱外面,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纤维层内面,由滑膜构成,为双层圆筒状结构。滑膜层的内层包裹于肌腱表面;外层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肌腱可在鞘内自由滑动。
二、躯干肌
躯干肌分为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会阴肌(包括盆膈)详见生殖系统。
1.背肌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肌的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层。浅层主要为扁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均起自脊柱,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层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主要是竖脊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及胸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菱形肌位于背上部的斜方肌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竖脊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侧和脊柱两侧的沟内,位于上述肌的深面。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向上分出三组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2.颈肌依据部位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三组。
(1)颈浅肌群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汇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一侧收缩使头部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部后仰。
(2)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颅底之间,每侧4块肌,即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作用:上提舌骨,并可使舌升高,因而能协助推进食团入咽。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可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侧,居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每侧4块肌,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并靠近舌骨。
(3)颈深肌群分为内、外侧群。外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l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l肋之间的裂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为椎前肌。
(1)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胸大肌的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分,呈扇形。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各部肌束汇聚向外侧,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向上止于肩胛骨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上内侧,经肩胛骨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肩胛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2)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如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等。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肌纤维自后上斜向前下方,在肋间隙前部呈膜状,收缩时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维斜向内上方,在肋角内侧呈膜性状,收缩时降肋助呼气。
4.膈呈穹隆状的阔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形成胸腔底和腹腔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分,即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膈脚与脊柱之间为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对第10胸椎为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对第8胸椎,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在膈肌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和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没有肌束,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域,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腹部脏器可经此处突入胸腔形成膈疝。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等活动。
5.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肌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自外上斜向内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侧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称为腔隙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近似垂直上行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斜向前上方延续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终止于白线。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形成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续为腱膜,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腹内斜肌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续为腱膜,腱膜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面至腹白线,下部则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经腹直肌前面至腹白线,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下部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