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中医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

·综述及个案报道·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6月第19卷第12期185老子无为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作者简介:纪平湘(1968.10-),女,本科,中医执业医师纪平湘(岳阳楼区纪平湘中医诊所,湖南 岳阳 414001)【摘要】老子的精神主旨可概括为“自然无为”,其实质是叫人遵循自然天道,不要胡作非为。

无为思想对于养生学有重大贡献。

本文试图阐释“无为”内涵,并从“涵养道德是养生之本”“守中遵道是养生之基”“动静合一是养生之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无为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养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185-02Enlightenment of Laozi’s inaction thought on modern health pres-ervationJi PingxiangYueyang District Jiuping Xiang TCM Clinse, Yueyang 414001, China【ABSTRACT 】The spiritual purport of Laozi can be summarized as “natural inaction” , its essence is to call people to follow the natural way, do not act recklessly. The thought of doing nothing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cienc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inaction” , and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inaction thought to modern health preserva -tion from three aspects: “self-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s the basi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keeping in the middle way is the basi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activity and stillness is the method of health preservation” .老子文化一直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并延伸至世界各地。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道家秘传养生术

道家秘传养生术

道家秘传养生术中国道家研究养生长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道家秘传养生术有哪些呢? 带你去了解一下吧。

道家秘传的养生术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老子的精气之说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道家秘传养生术的作用一、性机能大大增强性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

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修” ,内养 为 主 ,外 养 为辅 。老 子 的 外养 ,指 的 是
里 ,老 子 提 出 了 自己 的养 生 目标 ,那 就 是 “ 生 长 久视 ” 。老子 认 为 :治 理 国 家 ,养 护 身 心 ,都 要 趁 早 从道 ,多 多积德 ;多多积 德 ,爱惜 精力 ,才 会 不 可战胜 ,长久 存在 。对 于 “ 生 久 视 ” 长 ,老 子 有 自

老子 的养 生 目标 和 原则
1 .老 子 的养 生 目标 。老 子 日 :“ 国之母 ,可 有 以长久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在 这 ”
指道 生 。 《 子 》 不 惜 笔 墨 ,对 “ ” 加 以赞 美 : 老 道 “ 绵绵 若存 ,用 之 不 勤 。 《 ” 老子 》 日 : “ 法 地 , 人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 老子 》 又 日 :“ 道 之 尊 ,德之 贵 ,夫莫 之命 而 常 自然 ” “ 德 之 容 , , 孔 惟 道是 从 ” 。可 见 ,老子 的 “ 法 自然 ” 道 ,是 指 天 、
形 ” 道 隐 ” 道 生 ” 几 个 方 面来 说 明 “ ” 的 、“ 、“ 道
内涵 。“ 之 又玄 ” 玄 ,指 道 体 ;“ 之不 见 其首 ,随 迎 之不 见其 后 ” ,指 道 形 ; “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大 , 指道 隐 ;“ 生 一 ,一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万 物 ” 道 ,

典籍 钩沉・
5 7
提倡 无 为 , “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圣 ;提 倡 无 私 ,圣 人 “ 以其无 私 ,故 能 成 其 私 ” ;提 倡 无 忧 , “ 私 寡 少 欲 ,绝学 无忧 ” ;提倡 “ 无难 ”,“ 人犹 难 之 ,故 圣 终 无难 矣 ” 可 见 ,无 论 是 “ 为 ”、 “ 私 ” 。 无 无 、 “ 忧” 无难” 无 、“ ,老子 都提倡 像 圣人 那 样去 养 心 。 贵 身爱 身是 一方 面 ,养 心修 身是 另一 方面 ,心身 二 者不 可偏 废 。世界 卫生 组织 曾经 提 出健 康 的 四大基 石 : “ 理 饮 食 ,戒 烟 限 酒 ,适 当 运 动 ,心 理 平 合 衡 。 今 人既 注重 身 体健 康 ,又 注重 心 理 平衡 ,恰 ”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中医养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医养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万经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却包括万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医为切入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仅是一种心态,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就是说为了保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样。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养生观点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这部分被继承下来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以“慈”养生三宝之首曰“慈”。

所谓慈,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你心灵充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么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处于关闭的状态,无法做到理解和宽容,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

这样,你可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斗气。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

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

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

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

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

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

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

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在道德经八十一章里有七章是关于养生的,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这七章是怎么样来描绘养生的。

既然是养生,老子就先让大家认识一下身体是怎么回事。

在中间有一章,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春天发芽了,那个草是很柔软的。

你看那个小孩子啊,刚生下来,(身体)软不软?但他看树叶到了秋天枯萎了,干的时候,它是软的还是硬的?那一个人离开了世界,他的身体是软的还是硬的?所以老子一开始就用这个自然现象告诉大家,一个东西非常柔软,看似很柔弱的时候,就是它生命力旺盛的时候。

当它变得很强硬、很坚硬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身体慢慢的变冷,就变得坚硬。

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的,这是他(老子)用看得见的世界来比喻看不见的世界,所以他说如果一个人要长生,要学会守弱、柔弱。

这个柔弱,就像养生馆这边是不是要按肚子(根部疗法),你们摸摸自己的肚子,如果硬梆梆地有硬块,那就说明也有亚健康状态。

你看看小孩子的肚子是非常柔软的,不光是肚子如此,经络的各个部分也是,特别是我们女士的乳房,如果里面有结块,我们叫(乳腺)增生,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身体的疾病。

我们看看老子是怎样谈论“柔”的,他举了3个例子:01曲则全很多人说什么叫“曲则全”,我这个人就是很直。

大家试着看一下哦,如果我一路走过去,走到底了。

我就只能照顾到这一排的人,只有10个,那么其他人照顾得到吗?照顾不到就“不全”了,但是你看我可以弯着过来(老师在几排中绕来绕去),旁边的人全都照顾到了。

所以你看如果不用“曲”的方法,就不能照顾全面。

这个时候大家发觉这个柔呢,是不是没有观点?不是没有观点,是我知道做什么,我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这个“曲”不是委屈,你们的“曲”变成心里委屈了,自己很难受。

这个“曲”是为了照顾到每一个人,这就是“曲则全”。

所以你看智慧的人啊,他不是没有个性,而是处理事情的时候他能考虑到方方面面。

02枉则直第二是是“枉则直”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今天走到这了,要走过去(老师走到桌子前),走到这拦住了。

老子的思想与中医养生

老子的思想与中医养生

精选ppt
21
养生观点
❖ 以养为主,治在病先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节欲健体,淡泊增寿 ❖ 服气养生,清心健体 ❖ 针灸汤液,祛病除邪
精选ppt
22
以养为主,治在病先
❖ 黄帝认为,高明的医师不治已生病的人,而 着重调教未生病的人,如果等疾病发生后才 去救治,那不就像是口渴了才开始挖井,仗 打起来了才想起铸造兵器。
❖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进步让 人类逐步迈向一个新的时代。然而随着物质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 的素质。这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渴求“尽终其 天年,度百岁乃去”。然而这一理想的实现, 需要认真实行养生之道。然则何谓养生?
精选ppt
2
何谓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卫生、道生,最早见于 《庄子》。即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顺应自 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达到保养生 命,健康精神,强壮体魄延年长寿 的目的。
精选ppt
3
养生观点的形成和发展
❖ 老庄学说对养生的总体阐述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
❖ 《黄帝内经》对养生作了具体的 讲述
❖ 历代道家、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对 养生学说做出的不同程度阐释。
❖ 老子把弱胜强,以柔克刚,上升为“道”, 即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提出“柔弱者刚 强”、“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
❖ 老子认为:只有退让,才能进取;只有顺应
自然,才能养生延寿。“我有三宝,持而宝
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精选ppt
15
致虚守静
❖ 主张“至虚极,守静笃”,维持清净不乱的

老子养生秘字诀

老子养生秘字诀

老子养生秘字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对于养生保健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养生秘字诀,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秘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人类需要摄取饮食。

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自然中 ,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所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就是告诫人们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 ,适应周围环境 ,使机体与大自然谐调 ,以健康长寿。

据统计 ,城市室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 ,有阴离子 40- 50个 ,森林中可多达 10万至 100多万个。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阴离子少于 25个时 ,人体就会感到疲倦 ,阴离子含量陡然下降时 ,人们会出现头昏头痛、胸闷、关节痛、疲倦等症状。

相反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变得非常活跃。

“中国长寿王后金手杖”荣誉称号的 124岁老人孔英 ,就是粤西北怀集县怀城镇的山区老妇。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 ,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故而顺应四时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 ,乃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防病复发寒冬已过 ,万物复苏 ,阳气升发 ,一派生机 ,人们养生也应适应春天的时光。

其做法是 :春捂秋凉、和日春游、春季调食、防病复发。

夏季不贪凉艳阳夏日 ,酷暑外蒸 ,人体阳气在外 ,阴气内伏 ,养生尤应注意 :夏不贪凉、夏当静心、夏季防暑、夏调饮食。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全文)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全文)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全文)《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最自由和繁荣的时期,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大事,修身养性同样是大事,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

实际上古代的先哲们所说的道本身常常是指修身养性之道,《素问》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一段话说的是黄帝等得道的人,他们懂得修身养性,所以能做到形神不离,能长寿到一百岁。

老子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与黄帝一样,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博大的真人。

其《道德经》中也充满了养生的观点,历史上有些关于《道德经》的注家就是从养生的角度来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的,例如汉朝的河上公、晋朝的葛洪等。

那么《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许多医家和杂家的养生观点不同的是,《道德经》中的一个主要养生观点就是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养生也应首先取法于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些论述也说明了自然无为是养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鼓励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就个人而言,如果欲望难平,人心不足,就会导致纷争不断,从而产生无限的烦恼和灾祸,“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无法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也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也相去甚远,所以保持自然无为的心态不仅是养生的根本,也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奖励 或惩 罚 。老 子所理 解 的 “ 道” 是 先 于 天地 万 物 的 ,
传》 ) , 智 慧 高深 莫 测 , 被 后 人 称 为 中 国第 一 养 生 大
家 。现 就老 子 之 “ 道” 进行浅析 , 探讨 老子养生智 慧,
希冀 不仅 能够 增 进个 人 身 心 健 康 , 还 能 有 助 于 人 们建
不为” 。 2 顺 应 自 然
但探 讨 的 问题 包 罗万 象 , 涉 及 人 类 知 识 文 化 的许 多 方 面, 其 中蕴含 的 养生 智 慧在 几 千 年 后 的今 天 依 然 受 人 追捧 , 对 后 世 影 响 深 远 。据 司马 迁 《 史记》 记载 , 老 子 是一 位 “ 修 道 而 养 寿 ”的 隐 君 子 ( 《老 庄 申 韩 列
是抽 象 的概 念 , 它无形 无声 无象 , 但 它却是 天地 万物 之
本, 是独 一无 二 , 超 越 时空 的永恒 。

切 皆 由道 始 , 一 切 都 是 建 立 在 道 的基 础 之 上 。
虚而 无形 的道 不仅 成 为 了 万物 赖 以生 存 的 根据 , 而 且
成 为 了派生万 物 的本原 , 宇 宙世界 首 先是有 了道 , 然 后 才有 天地 万 物 , 在这过程 中, 人 也 随 之 产 生 。这 样
老 子是 春 秋 时代 的伟 大 思 想 家 , 因著有《 老子》 ,
亦称 《 道 德经 》 一书 , 被后 人 尊称 为道 家 创 始 人 。该 书
虽然 只 有五 千 多 字 , 以论述“ 道” 及其应用为核心… ;
无 为之 道来 养生 , 才 能健 康 的生 活 , 正 所谓 “ 无 为而 无
也就 构成 了老 子思 想上 的一个 关 于宇 宙世 界 的基 础 。 现代 人 因为社 会 竞争 的激 烈 和 工 作 的 压力 , 经 常
现在 , 我们 按市 场 规律 办事 也 应该 说 是 “ 无 为而 治 ” 的 体 现 。我 国 的书法 与绘 画更 是在 这种 思想 影 响下 而独
光 明 中医 2 0 1 3年 1月 第 2 8卷 第 1期
C J G MC M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2 8 . 1
・1・
【 学术论著 】
《 老子 》 中的 中医养生之道
熊 常 初
摘要: 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 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大家。谈到老子的养生智慧, 自然先从老子作为最高范畴 的“ 道” 开始阐述 , 因为我们现在学习的各种中医养生原则和方法大都源于老子之道。本文拟从分析老子之道入手, 探讨老子养生
象, 难 怪越来 越 多 的慢性 疾病 年轻 化 , 究 其原 因就 是 不
良的生活 方式 造成 的 , 是 违 背 了 自然 养 生之 道 。从 老
无 为 。一句 话 , 天 道 和人 道 都 是 强 调 遵 循 规 律 。按 照
子“ 道” 的提 出 , 我 们 应 该 顺 应 自然 , 如“ 春捂秋 冻” 、
《 老子》 第二十五章指出: “ 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寂 兮寥 兮 , 独 力而不改 , 周行而不殆 , 可 以 为 天下 母 。 吾 不知 其名 , 字之日‘ 道’ , 强为 之名 日 ‘ 大’ 。 ” 道 先天地 而 生 。在 老 子所 处 时 期 , “ 道” 的提 出确 实是 一 个 了不 起 的进 步 。老 子认 为 , “ 道” 为原 始 、 混 沌 的一 种东 西 , 先于 宇宙 万物 而存在 , 是一 切 物质 的最 初本 原 。它 没有 意志 , 没有人格 , 自然 地 运 转 , 不 会 刻 意主 观 的去安 排一 切 , 也 不 会 因人们 表现 的好 坏 而
要过 一种 “ 猫头鹰” 式的生活 , 整 日疲 于 应 付 , 年 纪 轻
轻身 体就严 重 透支 了 , 这 是 现代 人 生 活 的一 种 普遍 现
行 于世 界 , 如王 羲 之《 兰 亭序 》, 书 法 造诣 流 传 千 古 , 备
受 世人 推崇 。 老 子 的天 道观 和人 道观 可概 括 为 : 天 道 自然 , 人 道
立正 确 的人 与人 、 人 与社会 、 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关 系 。
1 清 静 无 为
《 老 子》 第 二 十 五章 谓 “ 人法地 , 地 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指 出“ 道 ”的 本 质 就 是 “ 道 法 自然 ” , 即 “ 道” 效 法 “自然 而 然 ” 。也 就 是 说 , “ 道” 绝 不 是 人 为 造 出来 的 , 它 是客 观存 在 的 , 是 客观 规律 。根 据这 一客 观规 律 , 老子 提 出 了 “ 无为而治” 著名论 断 , 对 后 世 影 响很 大 。我 国封建 社会 两个 盛世 —— 汉 初 的文景 之治 及 唐朝 贞 观 、 开 元 盛世都 是 在这种 思 想影 响下 实现 的 。
道 的这 种 自然规 律 , 对待 事物 就应 该顺 其 自然 , 让事 物
按 照 自身 的必然 性 自由发 展 , 方能 使其 正常 成 长 。 在 老子 看来 , 无为 , 事 物则 能按 照 自பைடு நூலகம் 规律 顺利 发 展 。养 生更 是 如此 , 如“ 春 夏养 阳 , 秋冬养 阴” , “ 春 捂 秋冻” 等无 一 不 是 顺 应 自然 , 所 以 明智 的人 应 该 采 取
智慧, 希冀不仅能够增进个人身心健康, 还能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人- 9 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中医养生; 老子; 学术探讨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1 . 0 0 1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1 - 00 - 0 1 -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