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以太平洋海区或大西洋海区为例,对比 总结南北半球高低纬度间的环流形势。先提示学 生思考大洋环流有哪几个环流圈,其中心和流向 是什么,再推测这些洋流在运动过程中分别受到 哪些因素的影响。可结合教材提供的全球风带和 洋流模式,分析行星风系、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 状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的洋流可 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在一幅示意图中综合表现水循环 的过程和各主要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 及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重点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读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我国当前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 城市和工业飞速发展但供水能力不足、城乡争夺 可用水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流域上下游省份间 的用水矛盾、用水去创造就业还是维持粮食自给 等方面。
解决的对策首先是提高水资源供给量, 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和跨地区调水、可持续地 开发利用地下水、控制水污染等;
其次是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 用水效率,如提高水价、推广节水技术和回水利 用;
也有不和谐的工程如明、清时期为了遏制黄河夺 淮入海后对运河通航的不利影响,在淮河中游末 端建造“蓄清刷黄”的洪泽湖平原水库,抬高了 淮河中游河段的水位,形成现代治淮的难点。
第三,从现实因素来看,水资源的质量问题 日益突出,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 了矿泉水、蒸馏水等新产品。
这是因为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给水增加了新 的物质,造成水污染,加上深井的大量开凿,连 深层地下水也难逃其害,严重侵蚀了水资源的服 务和供应能力,危及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甚至 影响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
掌握有关水文过程的知识使我们能够评 估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管 理使用,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二、新课标与旧大纲的对比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 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 要环节,说明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 为例,说明在不同生 产力条件下,自然资 源的数量、质量对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分布规律的教学——洋流分布规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对地理分布规律 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规律的总结过程和对规律形成 原因的探究。
按照新Fra Baidu bibliotek标的理念,首先应该让学生观察世界洋 流分布图,找出三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洋流分布的共性,并提示学生能不能用示意图 的方式表示出来,经过全班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世界 洋流模式图。这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三个大洋的洋流分布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呢?经过 讨论得出定向风的吹拂、大陆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是 影响世界洋流分布的三个主要原因。
(二)讲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应注意渗透人类活动 对地表物质流的改变和如何因势利导、和自然和谐 共存。
人类对水循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 大灌溉面积和修建水库,增加地表蒸发和区域降水;二是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分布,稳定径流,改变 河流输沙过程;三是跨流域调水,改变水的空间分布。
第三是寻找替代水源,包括以虚拟水形式 进口水量(粮食贸易)、减小个人的水足迹等。
例如约旦和以色列等干旱国家为缓解自身 水资源压力,主要出口消耗单位水量小而产 生高收益的农作物(如椰枣和葡萄),进口 高水分农作物(虚拟水)。
消费模式特别是日常饮食对水足迹也有 较大的影响,例如小麦耗水量远小于水稻, 生产同等重量的禽产品所需粮食仅是畜产品 的一半,因此多吃面食、少吃畜类就相当于 在节水。
在径流环节,可适当扩展引导学生从自然过程的角度认 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洪水现象。形象地说,河流相当于地 球表层的脉络,它是陆地和海洋间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洪水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 地的水源、塑造河床、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流生态 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
例如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就得益于黄河从 上游向下游输送泥沙,下游河道也因每年有 洪水冲刷泥沙,才能保持一定的河槽。内陆 河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两岸的地下水和河道终 端的湖泊、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如胡杨 林绿色走廊、台特玛湖等,都要依靠上中游 宣泄的季节性洪水来补给,才能起着分隔和 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改变下垫 面例如清除地表植被、围湖造田、城市化等 可能加剧洪水现象,也能通过工程措施控制 一定标准的洪水。
那有没有特例呢?
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来分析北 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世界洋 流的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 如何去总结一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如何分析这种地理事物分布的成因。
(三)关于全球水资源危机问题,其根本原因 在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例如利 用水资源的方式、生产力布局不均、浪费和污 染等则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
从总量上看,虽然人类可利用的水只相当于地球“大 水缸”里的“一汤匙”,但这“一汤匙”若按全球人口计 可达每年人均7342立方米,远高于每年人均300立方米的 缺水上限。在我国,人均河流径流量每年达到2474立方米, 而实际用水量仅为500立方米。因此总体而言世界上是不 缺水的。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 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教学难点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首先在于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从空间上看,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10个国 家集中了全球约65%的水资源,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 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湿润的南方有7亿人口,占全 国1/3的耕地和4/5的水资源;北方有5.5亿人口,占全国 2/3的耕地和1/5的水资源。北方耕地每公顷的水资源只是 南方的1/8,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70%。从时间上看也是极 不均匀,以我国为例,河流径流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匀、年 际变化大、连丰连枯等特点。
一、把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水既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物质之一, 又是支撑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 然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自然营力,水是自然 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 桥梁,其存在方式、运动和变化,直接影响 着地表形态的塑造乃至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目前全球有20亿人面临缺水,到2020年 预计全球缺水人口可能超过50%。
三、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的三个原则
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 适度扩展。
二是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水要素对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是精选案例,突出水要素的运动过程。
“地球上的水”知识结构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重点
(1)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画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与1996年《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相比,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知识点有所减少,内容简化
例如海洋水只讲它的一种运动 形式(洋流),不讲温度和盐度。
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
例如画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 环节,在地图上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三是突出水要素及其过程对自 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
首先表现在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例如人类既可以直接利用它提供的交通、饮水、 灌溉等服务,也可以通过劳动增加其价值,如海 水淡化、生产饮料等。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 人类无力改造自然,只能适应自然。 为了用水,只能“逐水草而居”。为了躲避水 害,往往“择丘陵而处之”。到了农业社会,人 们发展了筑堤防洪、挖沟排水、引水灌溉、围湖 垦荒等技术,其中既有成功典型如在川西平原修 建的都江堰灌溉工程、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
从全球用水结构来看,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占70 %、22%和8%。农业是用水大户,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 化进程加快,其份额将降低。从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国家 以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用水为主。由 于城市和工业用水经济效益高,而且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 会,因此农业用水势必让位于工业用水,从而严重影响农 民收入乃至国家粮食安全,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意学科之间、自然地理模块前后知识 之间的联系。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放热过 程与物理学科的联系;水的下渗、溶解物质和径 流输送和化学学科的联系;水的运动和大气环流、 地表形态塑造间的联系等等。
可以以水循环在全球规模上的三种基本方式为例,一是 通过相变,与大气混合,随着大气环流或地区性环流,做 远距离的传播,主要是实现全球水热再分配和水量平衡; 二是在盛行风作用下,以洋流形式在海洋中作大规模的运 动,主要是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和气候;三是在重力作用下, 以径流形式由陆地汇入海洋,主要是输送元素和地表物质。
教学难点
如何在一幅示意图中综合表现水循环 的过程和各主要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 及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重点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读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我国当前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 城市和工业飞速发展但供水能力不足、城乡争夺 可用水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流域上下游省份间 的用水矛盾、用水去创造就业还是维持粮食自给 等方面。
解决的对策首先是提高水资源供给量, 包括修建水库、跨流域和跨地区调水、可持续地 开发利用地下水、控制水污染等;
其次是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 用水效率,如提高水价、推广节水技术和回水利 用;
也有不和谐的工程如明、清时期为了遏制黄河夺 淮入海后对运河通航的不利影响,在淮河中游末 端建造“蓄清刷黄”的洪泽湖平原水库,抬高了 淮河中游河段的水位,形成现代治淮的难点。
第三,从现实因素来看,水资源的质量问题 日益突出,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 了矿泉水、蒸馏水等新产品。
这是因为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给水增加了新 的物质,造成水污染,加上深井的大量开凿,连 深层地下水也难逃其害,严重侵蚀了水资源的服 务和供应能力,危及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甚至 影响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
掌握有关水文过程的知识使我们能够评 估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管 理使用,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二、新课标与旧大纲的对比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 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 要环节,说明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 为例,说明在不同生 产力条件下,自然资 源的数量、质量对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分布规律的教学——洋流分布规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对地理分布规律 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规律的总结过程和对规律形成 原因的探究。
按照新Fra Baidu bibliotek标的理念,首先应该让学生观察世界洋 流分布图,找出三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洋流分布的共性,并提示学生能不能用示意图 的方式表示出来,经过全班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世界 洋流模式图。这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三个大洋的洋流分布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呢?经过 讨论得出定向风的吹拂、大陆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是 影响世界洋流分布的三个主要原因。
(二)讲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应注意渗透人类活动 对地表物质流的改变和如何因势利导、和自然和谐 共存。
人类对水循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 大灌溉面积和修建水库,增加地表蒸发和区域降水;二是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分布,稳定径流,改变 河流输沙过程;三是跨流域调水,改变水的空间分布。
第三是寻找替代水源,包括以虚拟水形式 进口水量(粮食贸易)、减小个人的水足迹等。
例如约旦和以色列等干旱国家为缓解自身 水资源压力,主要出口消耗单位水量小而产 生高收益的农作物(如椰枣和葡萄),进口 高水分农作物(虚拟水)。
消费模式特别是日常饮食对水足迹也有 较大的影响,例如小麦耗水量远小于水稻, 生产同等重量的禽产品所需粮食仅是畜产品 的一半,因此多吃面食、少吃畜类就相当于 在节水。
在径流环节,可适当扩展引导学生从自然过程的角度认 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洪水现象。形象地说,河流相当于地 球表层的脉络,它是陆地和海洋间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洪水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 地的水源、塑造河床、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流生态 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
例如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就得益于黄河从 上游向下游输送泥沙,下游河道也因每年有 洪水冲刷泥沙,才能保持一定的河槽。内陆 河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两岸的地下水和河道终 端的湖泊、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如胡杨 林绿色走廊、台特玛湖等,都要依靠上中游 宣泄的季节性洪水来补给,才能起着分隔和 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改变下垫 面例如清除地表植被、围湖造田、城市化等 可能加剧洪水现象,也能通过工程措施控制 一定标准的洪水。
那有没有特例呢?
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来分析北 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世界洋 流的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 如何去总结一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如何分析这种地理事物分布的成因。
(三)关于全球水资源危机问题,其根本原因 在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例如利 用水资源的方式、生产力布局不均、浪费和污 染等则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
从总量上看,虽然人类可利用的水只相当于地球“大 水缸”里的“一汤匙”,但这“一汤匙”若按全球人口计 可达每年人均7342立方米,远高于每年人均300立方米的 缺水上限。在我国,人均河流径流量每年达到2474立方米, 而实际用水量仅为500立方米。因此总体而言世界上是不 缺水的。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 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教学难点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首先在于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从空间上看,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10个国 家集中了全球约65%的水资源,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 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湿润的南方有7亿人口,占全 国1/3的耕地和4/5的水资源;北方有5.5亿人口,占全国 2/3的耕地和1/5的水资源。北方耕地每公顷的水资源只是 南方的1/8,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70%。从时间上看也是极 不均匀,以我国为例,河流径流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匀、年 际变化大、连丰连枯等特点。
一、把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水既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物质之一, 又是支撑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 然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自然营力,水是自然 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 桥梁,其存在方式、运动和变化,直接影响 着地表形态的塑造乃至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目前全球有20亿人面临缺水,到2020年 预计全球缺水人口可能超过50%。
三、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的三个原则
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 适度扩展。
二是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水要素对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是精选案例,突出水要素的运动过程。
“地球上的水”知识结构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重点
(1)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画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与1996年《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相比,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知识点有所减少,内容简化
例如海洋水只讲它的一种运动 形式(洋流),不讲温度和盐度。
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
例如画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 环节,在地图上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三是突出水要素及其过程对自 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
首先表现在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例如人类既可以直接利用它提供的交通、饮水、 灌溉等服务,也可以通过劳动增加其价值,如海 水淡化、生产饮料等。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 人类无力改造自然,只能适应自然。 为了用水,只能“逐水草而居”。为了躲避水 害,往往“择丘陵而处之”。到了农业社会,人 们发展了筑堤防洪、挖沟排水、引水灌溉、围湖 垦荒等技术,其中既有成功典型如在川西平原修 建的都江堰灌溉工程、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
从全球用水结构来看,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占70 %、22%和8%。农业是用水大户,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 化进程加快,其份额将降低。从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国家 以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用水为主。由 于城市和工业用水经济效益高,而且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 会,因此农业用水势必让位于工业用水,从而严重影响农 民收入乃至国家粮食安全,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意学科之间、自然地理模块前后知识 之间的联系。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放热过 程与物理学科的联系;水的下渗、溶解物质和径 流输送和化学学科的联系;水的运动和大气环流、 地表形态塑造间的联系等等。
可以以水循环在全球规模上的三种基本方式为例,一是 通过相变,与大气混合,随着大气环流或地区性环流,做 远距离的传播,主要是实现全球水热再分配和水量平衡; 二是在盛行风作用下,以洋流形式在海洋中作大规模的运 动,主要是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和气候;三是在重力作用下, 以径流形式由陆地汇入海洋,主要是输送元素和地表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