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付出再大,也是无效或者是低效教学。
【关键词】:平衡,相融,互补
【 abstract 】 : effor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is we each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and also is an eternal topic. however teaching have benefits, and not to show the teacher have taught the content or teach earnestly not serious, but means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what or learn it well. if the students don’t want to learn or learned no harvest, even if teachers teach hard again, pay again big, also be invalid or teaching is inefficient.
【 keywords 】 : balance and harmony, complementary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付出再大,也是无效或者是低效教学。
那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自己上课、听课、调研等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情趣与有效平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微妙地还原知识的形成及知识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刻板的知识传承呈现出灵动而鲜活。
情境对学生而言应是富有现实意义,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对学生有回味、有启发、有感悟的,它并不一定要纷繁花哨,却要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生长土壤。
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境要为教学服务。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情境也不例外。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内容。
应该契合教材,不偏离教材所体现的意图,将情境创设与知识特点联系起来,从真正服务于教学的角度思考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架起直观与抽象的桥梁,使之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环节,这样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即教学情境的创设,
不仅考虑了场景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更为重要的是突显出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景,如以学生最初只是简单地喝一口品尝断定,再创计算两杯糖水的含糖率,紧接着,师生在寻找两杯糖水含糖率高低的方法比较中进行了有的放矢的互动探索,进而抽取数例有关谁占谁的百分之几的特征描述。
使其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二、逻辑与现实相融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说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的日益信息化,课外读物、电视、网络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数学现实远远高于按照教材学习进度获得的知识经验。
所以,教师就不能仅仅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中去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精确切入。
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学习者的生长点呢?我想这种了解可以是与家长的沟通或跟孩子们的聊天中获取,当然更多是在课堂的民主交流中产生。
1、课前调查,找准起点。
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解答,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起点。
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知和未知的内容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如一次笔者到一所中小上了一节研讨课,内容
是一年级第一册“9加几”,为了想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前,我印发了一些口算及几道“9加几”的题目。
反馈的结果让我不免对他们刮目相看,有好多孩子已经会算9加几的题目了。
于是我顺便请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听,当我听完他们的想法时,不禁为他们的独特想法叫好。
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还颇具代表性。
为此,在基本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我对本课时的目标稍作提升,把教学重点从原来的“会不会计算”调整定位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的方法跟别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现在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9加几?为什么?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时,重点围绕目标组织他们开展学习与交流的活动。
2、课中提问,确定起点
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教学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如3/5读作五分之三。
生2:我知道分数的写法,例如3/5应先写分数线,再写5,最后写3。
生3:我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
……
教学中,我用“关于分数你已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于是我没有让学生去重复认识1/2、1/4……等分数,而是把多个物体看着单位“1”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
为此,我从生活中精心挑选一些实物,作为“创造”分数的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根1米长的绳子、6个小圆片、12支铅笔),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展示时重点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
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并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教师没有从教材的逻辑起点出发,不囿于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换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正是由于教师找到了教学精确的切入点,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无奈地“跟着重复”,而是生动的、高效地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拓展一些经验中所空缺的内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探究与讲授互补
《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
知识,为此,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孤立、截然分开的。
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知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去讲授,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去做无谓的探究,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