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

下部:道经

作者朵朵莲花

第九章。大道失于可。

45。心是万物门。

〖经文——译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

。异名同胃。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笔记】

本章核心:万物本源,是自心。自心是永恒的。一,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通常回答是有。如水,火,乃至如今科学发现的分子原子等等,都曾被认成是本源。我们这颗心,力求观到生出这个世界最小的最初的东东,并执着去追寻。乃至今天人们把这个东东称作物质,还在继续细化,据说已经深入到夸克层

面。说穿了,这都是认定:有是本源。

当我们深入去观,又有新的答案,那就是我们观到了无,一切始于无。至此,我们这颗心又认定:无是本源。

这就大致形成对立的两种理论。一种欲恒有,一种欲恒无。所以,我们的世间便有人尚有,有人尚无。老子,则告诉我们:自心,恒道,是世界本源。

自心的弱点,总当真。一方面,逢物当真,另一方面,说话当真。总想把持住什么,总以为什么东东恒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即肯即认定即执着。实际而言,真正恒者不置可否,可,则非恒。我们平日里自以为能够把持住的,能可得的,都是非恒的,虚幻的,用老子话说,就是不可得。

万物非恒,有非恒,无非恒。恒者,只有一尘不染的心。因为不染之心无形无相,无形无相便不生不死,便长生,便久视,便恒。只不过,这永恒的心,我们虽然日用却不曾明白,不晓得自心永恒,便摆脱不了生死,因此便产生万千恐惧烦恼,活在人间地狱,不能自拔。明道者,活在人间,则没有恐惧,没有颠倒,没有烦恼。可见,可,欲可,欲执着,才是真正祸根。二,可,则动念,产生无和有。

道恒无名。独立而不改。开悟之人都清楚这是什么境界。实际就是浑心大我,无念孤明,长生久视。恒道无可无非,恒名自然无名。心本如如不动,何以生出这个世间?答曰:一个可字使然。道体本无。起心动念即是可,认自心知自心

当真其自心,即是可道。三,可道之辩。

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道不可说之含义,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和名并列而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名的含义的。此可推,老子不可能把此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已经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

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在这句话中,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道恒,无知无欲,心本清净,何以生出非恒的万物?何以生出变化的世间?佛祖告诉我们,是妄想使然;老子告诉我们是动念之知、之可使然。这一点上,圣人所言都是一样。

四,关于恒道与非恒道。

道恒,即老子所说的浑心大我,一尘不染,一念不生,虚无恬静,一灯孤明,只有醒悟者才能悟彻。道非恒者,即是世间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可因执着其有幻化而

成。悟道者懂得恒与非恒乃是意识心妄想分别。真正醒悟的圣人,没有分别执着,恒与非恒是一不是二。执着非恒,则失道;执着恒,则失物。恒与非恒完美统一,才构成了美妙人生,二者才是完璧。五,关于无和有。

道,无形无相无质量,所以,动念自知,最先可无。无,是万物之始,之父。无非真无,虚无之心又能变现形象质量,此即有,无所生之有。无既然能生一切,那么,此有即是万物母。注意,无和有,其体是心。因为,动念能可者,心而已。产生了无和有,便欲执着无和有是永恒的。众生要么执着有,要么执着无。如此便落入二边之见,产生了对立统一的世界,陷入红尘之窟,沦落生死海中而不得出。实际而言,有和无名虽有二,所指体同,其体是心。无是自心,有也是自心。换句话说,无是灵魂,有也是灵魂。有和无的本质是灵魂。所以,执着无不对,因为灵魂还能幻生出有;执着有也不对,因为灵魂还能幻生无。无何以能生有?因为动念

妄想而生有;有何以生无,因为动念妄想而生无。有和无同出于心,永恒的是心,而非有和无。心,才是有和无生出之门。

注意,本章所言的有和无,其体是心。心生有和无,即是太极生两仪。万物根源,皆在于此。但本章的有和无,还没有形象和质量。此即先天之有和无。

至于万物之母的有,生出万物,万物的有和无,则是有形象和质量的了,此即后天之有和无。

六,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一样。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

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46。万物居不得。

〖经文——译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隋。

。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笔记】

本章核心:转化是必然,无为可长久。

注意,本章承接上一章而来。上一章言道产生无和有;本章则告诫我们,有了分别,人们便有了选择。美和恶间有为其美,善和不善间有为其善。如此选择好,就是失道,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为什么这样选择美和善是错误的?

老子言明,一切都是相互转化的,最终必然走向反面。并且强调,这种转化是“恒也”。如此而言,为美者最终是恶;为善者最终是不善;为上者最终是下;为福者最终是祸。既然转化是恒而不变的,那么,追求美好之类便没有意义。所以,老子教导人们无为;教导人们不言。只有如此心不住相,才能达到永恒。

据此,圣人才处无为之事,才行不言之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