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经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分析: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甲烷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是由于压强的增大引起,属于物理性爆炸,正确,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是由于火药的燃烧引起,发生了化学变化,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C、近些年的乱砍滥伐使土地沙漠化严重,也是沙尘暴日益频繁,要减少土壤沙漠化,减少沙尘暴;就要植树造林,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污水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根据现代使用的主要燃料是化石燃料,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就可减少酸雨;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就是因为土壤沙化严重;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来分析判断做法是否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故选:D。
5.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
B.煤炭脱硫,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沙漠化
D.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现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煤炭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9.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故选C。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8.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6.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A.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利用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4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正确;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故选:C。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4.“无焰食品加热器”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加热器内的物质有镁粉、氯化钠、铁粉,需要加热的时候加入少量的水,加热器就开启工作模式。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答案】B
【解析】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镁、钠、氯、铁、氢、氧等元素,错误。
故选C。
1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B.CH2O2C.C2H6OD.C2H4O2
B.C2O3是氧化物
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2.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C、近些年的乱砍滥伐使土地沙漠化严重,也是沙尘暴日益频繁,要减少土壤沙漠化,减少沙尘暴;就要植树造林,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污水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根据现代使用的主要燃料是化石燃料,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就可减少酸雨;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就是因为土壤沙化严重;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来分析判断做法是否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故选:D。
5.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
B.煤炭脱硫,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沙漠化
D.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现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煤炭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9.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故选C。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8.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6.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A.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利用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4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正确;
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故选:C。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4.“无焰食品加热器”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加热器内的物质有镁粉、氯化钠、铁粉,需要加热的时候加入少量的水,加热器就开启工作模式。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答案】B
【解析】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镁、钠、氯、铁、氢、氧等元素,错误。
故选C。
1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B.CH2O2C.C2H6OD.C2H4O2
B.C2O3是氧化物
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2.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