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豆瓣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被称为“虚拟社区之父”,在其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认为虚拟社区就是一种“社会性群集”,它形成于网络虚拟空间中,成员在社区中以充分的情感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分享各自见解。
顾名思义,这一概念是相对现实社区而提出的概念,与现实社区一样,在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参与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的是虚拟社区以高科技通信技术作为支撑用户提供了一种超时空性的聚会场所。
一、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生成语境
学者Armstrong和Hagel曾对对虚拟社区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交易社区、关系社区、兴趣社区和幻想社区四种类型,其中,兴趣社区显然是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趣缘群体形成的主要场域。
豆瓣网就是兴趣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上线于2005年3月,最初创始人杨勃只是希望创建一个文化交流网站,通过豆瓣网可以聚集一些热爱读书的网友们,在网站分享自己读过的书,彼此获益。
2015年4月,豆瓣网推出“藏书功能”,将书籍的评论与讨论分离。
2015年5月,将“爱看电影”独立,形成豆瓣电影分栏。
2015年7月,开通豆瓣音乐,并推出“同城”功能,截至2018年,豆瓣网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超过1.6亿注册用户的大型虚拟社区。
豆瓣网围绕图书、电影和音乐评论而形成兴趣型社会化虚拟社区,以兴趣为中心是其根本特征。
小众文化的孕育地、核心的趣缘关系,这些鲜明的社区特色使得豆瓣这一兴趣社区不断聚焦兴趣群体,并最终形成众多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一种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形成的“圈子”文化,趣缘作为“圈子”的黏合剂,使得这种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网络圈子以其独有的感召力不断扩大交往规模与空间。
在社会心理学层面,认同表现为个体认识到他所属于的特定社会群体,并作为群体成员从群体互动中获得某种价值和情感意义,比如人们从血缘关系中感受到亲情和相应的责任,从业缘群体中明确职业精神及社会角色。
而在众多的社群关系中,趣缘关系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人们基于自我个性和兴趣偏好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而通过交流互动集结成各种趣缘社群。
二、豆瓣网中的身份认同建构纽曼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提出,“认同组织起来的是意义”,意义是“社会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由此可见,意义的产生是认同得以实现的基础,趣缘群体在豆瓣这一场域共享知识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意义,使得群体中成员身份认同建构成为可能。
(一)用户的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反思,豆瓣用户通过打造专属页面实现自我认同。
豆瓣网用户个人主页中,其广播、相册、日记、豆列等内容都是由用户个人生产决定的,用户通过选择呈现主页的内容建构自我。
“我的豆瓣”主页上,汇集了用户个人生产信息,通过页面下读书、影视、音乐、同城、关注列表、常去小组等功能展现了用户兴趣偏好。
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增减各大模块,调整页面布局构建属于自己的专属页面。
个人主页的展示体现了用户兴趣、性格、文化等信息,用户也借此实现了自我展示,关注志同道合的豆友,从而一步步建构自我身份认同。
(二)用户的“圈子”认同
群体认同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
换句话说,群体中成员对于群体有着共同的情感需求与信仰追求,对于某一事物该群体成员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与认知,豆瓣用户的群体认同主要表现如下。
1.基于用户兴趣积淀认同基础
豆瓣网是基于兴趣产生发展的社区,社区成员间依托趣缘关系展开交往。
豆瓣网上网友基于兴趣自发形成固定的圈子,如豆瓣同城、豆瓣小组、豆瓣友邻等。
以豆瓣小组为例,豆瓣小组是志趣相投的豆瓣用户聚集交往的地方,任何成员都可以自由创建命名小组,小组的话题种类涉及文化、购物、兴趣、社会、学术、情感、闲聊等多方面内容。
创建豆瓣小组后,豆瓣用户可以基于兴趣决定是否加入小组并进行交往互动。
豆瓣小组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引发其他成员互动盖楼聊天,在互动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豆邮、留言板建立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互相关注。
小组是基于豆瓣网友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是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趣缘群体的聚集地,他们以豆瓣为媒介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沟通。
小组成员建立小组、参与小组到退出小组都是具有完全自由,参与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
2.线上线下互动中加强认同黏性个体加强群体认同黏性,不仅要对群体有明确的认知,更需要在群体互动中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通过与他人互动加强群体身份认同。
在豆瓣中,线上线下互动加深了豆瓣网友对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线上,豆瓣兴趣小组中,不同的小组聚集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共同创作并讨论本小组的兴趣点。
小组管理员通过制定一系列组规要求组员,组员同意并遵守组规,大家维护共同的行为规(下转第160页)
摘 要:趣缘群体在虚拟社区的语境下生成,而作为黏合剂的身份认同与趣缘群体的发展休戚相关,以豆瓣虚拟社区中自发形成的趣缘群体为例,探析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从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两方面进行了身份认同建构,同时强化与他群群体边界,最终于群体狂欢中实现身份认同。
关键词:虚拟社区;趣缘群体;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4-0158-02
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豆瓣网为例
高佳雨 王聪艳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作者简介:高佳雨,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上接第158页)范与社区秩序,自发形成共同体,传播群体文化。
小组成员还通过开展组内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凝聚力与自豪感,强化群体认同。
线下则通过豆瓣同城强化群体认同,豆瓣同城是为豆瓣用户提供线下交流活动咨询信息的功能,通常包括戏剧、聚会、音乐观赏等信息。
豆瓣同城还会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推送活动信息,助推用户结交共同兴趣的豆友。
豆瓣同城让线上交流互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多种形式让拥有共同兴趣的趣缘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互动,进而增强他们的群体认同感,为趣缘群体们提供了一种参与现实公共生活的新方式。
(三)“我们与他们”的边界划分与群际区分
自我认同就是区分我是谁与他是谁的问题,同样的,群体认同便是区分我们是谁与他们是谁的问题。
“只有通过界定这种差异,相似性才能被识别。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定义的同时也就是对一系列‘他们’的定义。
‘我们’的相似性正是‘他们’与‘我们’的差异性,反之亦然。
”群体之间的区分标志着群体关系的形成,群体边界的划分又推动了迷群成员对于群体的价值文化追求与群体凝聚力,促进群体身份认同感的形成。
迷群通过建立统一的标识与口号,形成独特的迷群文化氛围,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实现差异化,强化群体边界,强化对本群体的认同。
比如豆瓣用户通常以豆友作为昵称,作为与包括天涯、微博、晋江论坛等用户之间的区别。
而在不同的豆瓣小组中,不同的小组也有着不同的群际划分。
如豆瓣鹅组以“组鹅”作为昵称,聚集了一批热爱娱乐八卦的网友;豆瓣韩娱则以“组鱼”作为昵称,是中国kpop粉丝的聚集地,豆瓣爱猫俱乐部则以猫草作为昵称,聚集了一批爱猫之人。
在豆瓣小组豆瓣韩娱中,该组禁止讨论无关内容,不欢迎鄙视韩圈、鄙视韩粉的人进组。
该组通过制定系列规则形成独特的韩娱文化氛围,与其他群体形成差异,进行群际划分,从而强化群体认同感。
三、结语
虚拟社区的技术背景为以豆瓣为主的兴趣社区的发展带来契机,豆瓣作为许多拥有小众兴趣爱好者的栖息地,聚焦了一群拥有独特个性和兴趣偏好的人群,这些人群在豆瓣寻找许多志同道合者,并建构出各种趣缘关系,进而形成多种趣缘群体。
对于豆瓣中自发形成的趣缘群体而言,豆瓣用户的持续互动则有利于话题内容和共同兴趣的集中强化,这对豆瓣的持续社交互动有着积极意义。
而用户持续的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与有效的身份认同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豆瓣用户在豆瓣社区的表意实践过程中,分别从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两方面进行身份认同实践,进而强化群体边界,产生明显的群际区分,最终于群体狂欢中实现了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J].湖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8(58).
[4]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79).
[5]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8.
[6]李广林.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社区化生产与身份认同[J].视听界,
2018.
[7]罗静.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6.
[8]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其他作者简介:
王聪艳,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来展现如何表现佘太君的显赫气度。
佘太君出场时,身穿老旦披,手持象征高贵身份的龙头拐杖,步伐稳健,满面春风,神采奕奕。
脚步既不同于老旦常用的压步、跟步,也不同于老生的抬步、阔步,是介于老旦和老生之间,在保持老旦脚步的平稳之中融进老生脚步的开阔和从容的一种步法。
这种脚步恰到好处地显现出了佘太君的辈分、威望及百岁老人历经沧桑,豪迈凝重、地位显赫的气度。
我虽然没有饰演过《杨门女将》,但是我饰演过《四郎探母》的佘太君,我觉得这两个人物的神态,步伐、气场都是一样的,首先演员要对自己有自信,这样佘太君这个人物才能演得丰富饱满,就会给人一种既有威严又很慈爱的感觉。
(二)老旦行当拐杖的使用
在老旦行当的表演中,拐杖对塑造人物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用法上也非常讲究。
不同类型的人物需要使用不同的拐杖,贫穷的人物通常使用藤棍,如《清风亭》中卖豆腐、打草鞋的穷老太太贺氏。
身份略高的人物通常使用鹿头拐杖,如《罢宴》中的相爷奶妈刘妈妈。
身份地位高并且富贵的人物通常使用龙头拐杖,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
拐杖不仅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还与人物的穿戴和脚步结合在一起形成老旦独特的身段。
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到开封府找包拯报“铡子”之仇,见到包拯后,怒火满腔,举起鹿头拐杖向他打去,在“凤点头”锣鼓中完成进门、举杖、下砸、收杖,再举杖亮相的身段动作,充分体现了她的欲解心头之恨。
可见,老旦使用拐杖,既可以体现人物贫富贵贱的身份,使造型协调统一,也可以表情达意,体现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
四、结语
当然,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老旦演员,不仅要掌握细致的表演技巧,更要注重唱念的方法,一般观众在听到老旦这个行当时,首先想到的还是以唱为主,所以老旦要求嗓音要醇厚甜润、饱满明净、悦耳动听,高、亮、宽、刚、柔、润兼全。
如今我们的表演是为了升华唱腔,为了让唱腔更富有感染力,更能让观众深入剧情带入感情,所以唱腔和表演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起到互帮互助的效果。
在新的时期以来,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所以老旦演员的艺术实践能力更要提高,全方面地发展,让新老观众都认可我们的崭新形象,让京剧永远是我国的瑰宝艺术。
参考文献:
[1]周扬.京剧老旦行当表演艺术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9(04):158.
[2]马同驹.论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戏曲艺术,1995.
[3]马同驹.论京剧老旦表演的误区[J].上海艺术家,1996
[4]李君.浅谈对京剧老旦的认识[J].文化时空,2002.
[5]李鸣岩,海霜.京剧老旦知识与学习(一)[J].中国京剧,2005.
[6]李鸣岩.娄悦.康静.京剧老旦知识与学习(二)[J].中国京剧,2005.
[7]李鸣岩,娄悦,康静.京剧老旦知识与学习(三)[J].中国京剧,2005.
[8]慧君.心中有戏 有感而发——谈谈京剧老旦的表演艺术[J].中
国京剧,2005.
[9]张卉荃.京剧老旦演唱艺术探析[J].戏曲艺术,2009.
[10]周霞.京剧老旦形象的塑造[J].大舞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