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王君作文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君作文教学实录

【篇一:王君课堂实录】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王君

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

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

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

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

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

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

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

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

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

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

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

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

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

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

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

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

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

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

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在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有三种呈

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

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

“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

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

且顺势追问:“在周

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为下面的“变换

身份”这一“变形”方式作好了铺垫。)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

自己,请用第一人称。(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

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变换身份”,变得精妙。这里呈现了三种形式:其一,变换身份

夸自己读原文。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变换身份读,不仅读出了

是周敦颐的内心,而且读出了作为周敦颐的自豪感。其二,结合文

中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夸自己。这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

了学生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其三,变换身份

与陶渊明比一比。这里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变换身份”,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体验”人物,“变”得精彩,妙不可言!)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

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

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

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

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

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

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

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

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

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教师讲析精炼,语言精美。第一,教者结合学生的发言,适当穿

插引用资料,要言不烦,讲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不同,这是对学

生发言的提升;第二,教者语言精美,干净洗练。如:“面对淤泥,

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

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教师

精美雅致的语言,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刘禹锡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

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

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

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