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CH50的测定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 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 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 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 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计量依赖呈一特 殊的S形曲线。
•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 感。S形曲线在30%-70%之间最陡,几乎呈直线,补 体量的少许变动,也会造成溶血程度较大的改变,即 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 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示,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 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 ⑤以白陶土处理; • ⑥通入CO2 • 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 • ⑧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 三、方法学评价
•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经典的免疫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 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等优点。该方法无须特殊设 备,结果容易观察,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医院均具 备开展的条件。
• 严重肝病或者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可不同 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 免疫疾病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可随病情发生变化,表现 为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 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检测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 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二、CH50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 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 该方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 映补体C1-C9九种成分综合水平。
• 如果CH50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应考虑补体 缺陷;可再通过C4、C2、C3、和C5等单个补体成 分的检测,区别是否因某一种成分缺乏所致,以便 做出确切的实验室诊断。
• 由于参与的成分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地因素就 多,各种制剂需要繁琐的稀释和滴定等,加之现代 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已不将 此法作为临床免疫诊断的首选。
• 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 路途径的活化而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过度降低;而心 肌梗死、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 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见升高。
补体结合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CFT)是将免疫溶血作为指示系统,用以 检测另一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
• 早在1906年Was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 名的华氏反应。这一经典方法经不断改进,除了应用于传 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 关抗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该方法并非用 于补体检测,而是利用补体的溶细胞作用进行各种物理状 态的抗原抗体测定。
补体的测定及应用
概述
•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 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 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
• 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 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 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
•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
• 体内合成补体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 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容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 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 -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 热56℃ 30分钟灭活,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 存应置于-20℃以下。
• 三、旁路途径
• 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 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 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 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 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经和MBL途径。而在特异性抗体 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 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 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 补体的含量及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 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 断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
补体大多数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 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 相差较大,其中C3含量最高。
• 首先是 反应系统与补体的作用; • 第二步是指示系统利用剩余补体的反应。 • 如反应系统中有抗体或抗原,则无溶血反应发生,反之
亦然。
• 因此,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而溶血为阴性。以 50%不溶血作为判断终点。
•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应充分考虑包括待测抗 原或抗体、反应容器在内的可能导致的补体现象。因此, 从试验前的制剂准备,到试验过程中的对照设计,均应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 字母表示,通常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C2a为大 片段,C2b为小片段。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 胞过程的裂解片段,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 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 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 缺的指标。
补体的活化途径
• 一、经典途径
• 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最早被 人们所认识,故又称第一途径或传统途径,是以抗体介 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 二、MBL途径
• 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 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 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 绕过C1的MBL途径。
• 一、试验原理
• 试验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3个系统 • 1、反应系统 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 2、补体系统 • 3、指示系统 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成为致敏 绵羊红细胞(SRBCs)。
• 因免疫复合物对补体的活化无特异性,既能被反应系统 激活,也能与指示系统结合。为避免两系统对一定量补 体的竞争利用,反应分两步进行。
试剂准备:
1、抗原或抗体 2、补体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采用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3、待测标本 采血并及时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或-20℃保存备用。试验 前应先将血清56℃加热30分钟(或60℃ 3分钟)灭活 补体。
• 血清标本遇有抗补体现象时,可作下列处理:
• ①加热灭活时提高12℃; • ②-20℃冻融后离心去沉淀; • ③以3mmol/L盐酸处理;
补体总活性测定
•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 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由于补体活化 途径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激活物可活化不同的补体途 径。
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 为CH50。
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方法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 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 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AP-CH50尚未列入检验常规,而MBL途径活性测定的可 靠方法暂时未建立。因此,通常述及的CH50是指CPCH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