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1、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2、相关分析: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拟合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发展趋势。

方差分析:研究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时间序列分析:用于地理过程时间序列的预测与控制研究。

主成分分析:用于地理数据的降维处理及地理要素的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用于各种地理要素分类、各种地理区域划分

趋势面分析:用于拟合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3、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

评价一:

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地理学”担负着方法论的任务,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地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地理学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定位的分析。地理系通过“计量地理学”的教学,让本科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理解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是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资料,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把数学方法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也为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了条件,可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评价二:

计量地理学让本科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掌握计量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模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地理数据资料,利用定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简答)

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二、不确定性

三、多种时空尺度

四、多维性

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定量化的地理数据是建立地理数学模型的基础,其作用为:确定模型的参数、给定模型运行的初值条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形式化、逻辑化与数量化,是所有地理数据的共同特征。

二、不确定性。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1)地理系统的复杂性。

(2)数据误差。

三、多种时空尺度。从空间尺度上来看,描述地理区域的各种地理数据,具有多种空间尺度——既有全球尺度的、洲际尺度的、国家尺度的,也有流域尺度的、地区尺度的、城市尺度的、社区尺度的。从时间尺度上来看,描述地理过程的各种地理数据具有多种时间尺度,如历史年代、天、月、季度、年等。

四、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的具体意义要从空间、属性、时间三个方面综合描述

5、地理数据的来源渠道

(一)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二)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三)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四)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

(五)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六)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七)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等。

(八)来自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各种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

(九)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

6、数据的时间特征要求

(一)数据的即时程度。

(二)数据的时段长度。

(三)数据的时间完整性。

(四)数据的时间同步性。

(五)数据的时间代表性

(六)数据的时序间隔

(一)数据的即时程度。是指论文中获取的最新数据时间。

(二)数据的时段长度。论文需要分析有关资料数据在一定时间尺度的变化过程,各学科所需要数据分析的时间尺度不尽相同。

(三)数据的时间完整性。日变化数据的完整性,年内变化数据的完整性,年际变化数据的完整性

(四)数据的时间同步性。数据的时间序列要同步。

(五)数据的时间代表性

1.遥感数据,利用卫星影像估算森林覆盖率要说明是用何月的或者还是多年的平均值。1月份和7月份卫星影像估算的森林覆盖率、水域面积等的结果会存在很大的差距。

2.水文数据,在对比不同河段水体中泥沙或元素含量时,洪水期、枯水期的含量也大不一样。因此,取样时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文中说明。

3.气象数据,对气象数据不能用秋末冬初之类的表述,要用具体月份的说明。

(六)数据的时序间隔

数据的时间密度选取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要素变化特征来考虑。

1.气象、水文等观测数据变化数据要逐月的变化数据。

2.古气候研究的实验数据需要有年度数据,如冰芯、纹泥、树木年轮、珊瑚影像密度、碳酸钙沉积层理等研究需要有年度变化数据。

7、地理计算(Geocomputation)的实质是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通过对“整体”和“大容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揭示复杂地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寻求新的地理系统理论。

8、描述地理数据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指标中最重要的一种指标,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一般地,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种类型,能反映出同质总体和样本数值的平均水平和一个数列的数值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也称中央值,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众数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它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9、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1.)极差

2.) 离差

3.)离差平方和

4.) 方差与标准差

5). 变异系数

极差是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最大值减最小值

离差是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

离差平方和是它从总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方差是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为方差的平方根

变异系数表示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其计算公式

10、罗伦次曲线(了解)P35

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罗伦次(M. Lorenz ),首先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后来,这种曲线就被称之为罗伦次曲线。

221()n i i d x x ==-∑∑=-=n i x i x n 12

)(12σ2

1()1100%100%1n i i v x x S C n x x =-=?=?-

罗伦次曲线绘制过程:

(1)列出每一个区域(部门)的人口与收入占全区(各部门总计)的比重p 与w ;

(2)计算每一区域(部门)的比率w/p ;

(3)根据w/p 值,由小到大将每一地区(部门)排序;

(4)按照上述顺序分别计算p 和w 的累计值X 和Y ;

(5)以X 为横坐标,以Y 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依次连接各点,得到一条下凸的罗伦次曲线。

11、基尼系数(P39)

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假若罗伦次曲线的解析式为: Y

显然,该曲线下方区域的面积为:A

对应于绝对均衡分布,其罗伦次曲线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其下方区域的面积为R=1/2。

X X f X f G d )(212/1)(2/11010?

?-=-=X X f A d )(10?=]1,0[)(∈=X X f Y (2.5.6) ,

12、锡尔系数又称锡尔熵,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描述。 有两个锡尔系数指标,即锡尔系数T 和锡尔系数L

如果以人口比重加权,锡尔系数 L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 为区域(部门)个数; 为i 地区(部门)收入占全区(各部门总计)的份额; 为i 地区(部门)的人口占全区(各部门总计)的份额

如果以收入比重加权,则锡尔系数 T 的计算公式为

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

13、相关系数

- 1 <= r <= 1, 大于0时正相关,小于0时负相关。 r 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要素的关系越密切;越接近于0,两要素的关系越不密切。

14、秩相关系数(P52)

又称等级相关系数,或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1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参照后面的20、)

相关分析揭示了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然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具体化,譬如某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若能用一定的函数形式予以近似地表达,那么其意义更大。

回归分析方法就是研究要素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建立反映地理要素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回归模型。

16、普通最小二乘法

不同的估计方法可得到不同的样本回归参数 β1 和 β2 ,所估计的 (У平均 )也不同。

●理想的估计方法应使 У 与 ( У平均 ) 的差即剩余 e 越小越好

●因 e 可正可负,所以可以取 ( e 的和 ) 最小

17、拟合优度

概念:

样本回归线是对样本数据的一种拟合,不同估计方法可拟合出不同的回归线,拟合的回归线)log(1i i n i i y p p L ∑==∑==n i i

i i

p y y T 1log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2121

)()())((2212??min()min()i i i e Y X ββ=--∑

与样本观测值总有偏离。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数据拟合的优劣程度——拟合优度 拟合优度的度量建立在对总变差分解的基础上

18、确定直线参数的方法与步骤

① 第一步,根据观测值和设定的回归方程,列式如下

②第二步,根据取极值的必要条件(极值原理),有:

③第三步, 解上述正规方程组(3.2.4)式,得到参数a 与b 的拟合值,(x 平均 ) 和 (y 平均) 分别是观测值 x 和y 的平均值。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

记 和 分别为参数a 与b 的拟合值,则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此式代表x 与y 之间相关关系的拟合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是y 的估计值,亦称回归值。 的意义是:以 为基数,x 每增加1个单位,y 相应地平均增加 个单位。

19、可决系数越大,说明在总变差中由模型作出了解释的部分占的比重越大,模型拟合优度越好。反之可决系数小,说明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20、 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接15、)

相关关系的描述

相关关系最直观的描述方式——坐标图(散布图) ∑∑==→--=-n i i i n i i i bx a y y y 1212min )()'(???????=--=--∑∑==n i i i i n

i i i x bx a y bx a y 1

10)(0)(x b y a ??-=∑∑==---==n i i n i i i xx xy x x y y x x L L b 121)())((?21121

11)(1))((1∑∑∑∑∑=====--=n i i n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x n x y x n y x a ?b ?x b a y

???+=y ?∧∧b a ,∧a ∧b

相关关系的类型

●从涉及的变量数量看

简单相关

多重相关(复相关)

●从变量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看

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

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曲线

●从变量相关关系变化的方向看

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

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

不相关

使用相关系数时应注意

x和y 都是相互对称的随机变量

●线性相关系数只反映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不

能说明非线性相关关系

●样本相关系数是总体相关系数的样本估计值,由

于抽样波动,样本相关系数是个随机变量,其统

计显著性有待检验

●相关系数只能反映线性相关程度,不能确定因果

关系,不能说明相关关系具体接近哪条直线

计量学关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隐藏在随机性后面的统计规律性,这有赖于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的现代意义:

一个应变量对若干解释变量

依存关系的研究

回归的目的(实质):

由固定的解释变量去

估计应变量的平均值

21、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

趋势面分析,是利用数学曲面模拟地理系统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的一种数学方法。

它实质上是通过回归分析原理,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个二维非线性函数,模拟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展示地理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趋势。

趋势面分析方法常常被用来模拟资源、环境、人口及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它在空间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趋势面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曲面,它抽象并过滤掉了一些局域随机因素的影响,使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明显化。

通常把实际的地理曲面分解为趋势面和剩余面两部分,前者反映地理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属于确定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则对应于微观局域,是随机因素影响的结果。

趋势面分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所选择的趋势面模型应该是剩余值最小,而趋势值最大,这样拟合度精度才能达到足够的准确性。空间趋势面分析,正是从地理要素分布的实际数据中分解出趋势值和剩余值,从而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趋势与规律。

22、聚类分析是根据变量(或样品或指标) 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用数学方法把他们逐步地分型划类, 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样品之间或指标之间亲疏关系的客观的分类系统,样品或指标逐步归并最后可形成分类系统图, 即系统聚类图。 在地理学研究方面,聚类分析是定量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23、标准化的原因 在地理分类和分区研究中,聚类对象常常是多个要素构成的。不同要素的数据往往具有不同的单位和量纲,其数值的变异可能是很大的,这就会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聚类要素进行数据处理。 在聚类分析中,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总和标准化。 ② 标准差标准化。 ③ 极大值标准化。 ④ 极差标准化。 24、极差标准化,即 经过这种标准化所得的新数据,各要素的极大值为1,极小值为0,其余的数值均在0与1之间。

24、距离的计算

距离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测度,差异性越大,则相似性越小,所以距离是系统聚类分析的依据和基础。

常见的距离

① 绝对值距离

② 欧氏距离

③ 明科夫斯基距离

④ 切比雪夫距离

{}{}{})

,,2,1;,,2,1(min max min n j m i x x x x x ij i ij i ij i

ij ij

==--

=

欧氏距离

绝对值距离 (如下)

25、直接聚类法

原理:

先把各个分类对象(如每个地区)单独视为一类,然后根据距离最小的原则,依次选出一对分类对象,并成新类。如果其中一个分类对象已归于一类,则把另一个也归入该类;如果一对分类对象正好属于已归的两类,则把这两类并为一类。每一次归并,都划去该对象所在的列与列序相同的行。经过m-1次就可以把全部分类对象归为一类,这样就可以根据归并的先后顺序作出聚类谱系图

分类举例:

第一步: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极差标准化)

第二步 计算区际绝对值距离

第三步 利用直接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

(1)在距离矩阵D 中,除去对角线元素以外,d49=d94=0.51为最小者,故将第4区与第9区并为一类,划去第9行和第9列;

)

,,2,1,()(12m j i x x d n k jk

ik ij =-=∑

=????????????????????????????==?040.132.306.384.451.020.166.162.2003.596.314.529.124.288.032.1007.183.006.493.253.579.5078.199.286.146.472.4077.464.302.686.5023.147.119.2070.210.3052.10)(99ij d

D

(2)在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75= d57=0.83为最小者,故将第5区与第7区并为一类,划掉第7行和第7列;

(3)在第2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之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82= d28=0.88为最小者,故将第2区与第8区并为一类,划去第8行和第8列;

(4)在第3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43= d34=1.23为最小者,故将第3区与第4区并为一类,划去第4行和第4列

此时,第3、4、9区已归并为一类(因为第一步中4区已和9区归为一类,而3区和4区也归为一类,所以3、4、9区为一类)。

(5)在第4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21= d12=1.52为最小者,故将第1区与第2区并为一类,划去第2行和第2列,此时,第1、2、8区已归并为一类;

(6)在第5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65= d56=1.78为最小者,故将第5区与第6区并为一类,划去第6行和第6列,此时,第5、6、7区已归并为一类;

(7)在第6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对角线元素以外,d31= d13=3.10为最小者,故将第1区与第3区并为一类,划去第3行和第3列,此时,第1、2、3、4、8、9区已归并为一类;(8)在第7步之后余下的元素中,除去对角线元素以外,只有d51= d15=5.86,故将第1区与第5区并为一类,划去第5行和第5列,此时,第1、2、3、4、5、6、7、8、9区均归并为一类。

根据上述步骤,可以作出聚类过程的谱系图。

还有最短距离聚类法,最远距离聚类法……

26、马尔可夫(Markov)预测方法

对事件的全面预测,不仅要能够指出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而且还必须给出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马尔可夫(Markov)预测方法,就是一种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它是基于马尔可夫链,根据事件的目前状况预测其将来各个时刻(或时期)的变动状况的一种预测方法。

马尔可夫预测法是对地理事件进行预测的基本方法,它是地理预测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基本概念

1)状态:指某一事件在某个时刻(或时期)出现的某种结果。

2)状态转移过程:事件的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状态转移。

3)马尔可夫过程: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若每次状态的转移都仅与前一时刻的状态有关,

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或者说状态转移过程是无后效性的,则这样的状态转移过程就称为马尔可夫过程。

4)状态转移概率:在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从某一种状态出发,下一时刻转移到其他状态的可能性,称为状态转移概率。

5)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假定某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有n 个可能的状态,即E1,E2,…,En 。记为从状态 Ei 转变为状态Ej 的状态转移概率是 ,则矩阵称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6)概率矩阵

一般地,将满足上述条件的任何矩阵都称为随机矩阵,或概率矩阵。

归纳: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的应用思路

第一步 求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第二步 预测未来某时刻的状态概率。

第三步 预测终极状态概率。

马尔可夫预测方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地理事件的预测中,被预测对象所经历的过程中各个阶段(或时点)的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最为关键。

2)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具有足够的统计数据,才能保证预测的精度与准确性。换句话说,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

3)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也是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方法预测地理事件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现实中考虑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在中长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利用该方法预测时以中短期为宜。

27、AHP 决策分析法

决策是指在面临多种方案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某一种方案。

AHP 决策分析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问题。

AHP 决策分析法,是解决复杂的非结构化的地理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是计量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j i E E P →????????????=nn n n n n P P P P P P P P P P 21222

2111211?????===≤≤∑

=),,2,1(1),,2,1,(101n i P n j i P n j ij ij

分析过程

第一步明确问题

第二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对象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第三步构造判断矩阵

从第二层开始用成对比较矩阵和1~9尺度

第四步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对每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第五步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计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AHP决策分析方法中,最根本的计算任务是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的计算,并不需要追求太高的精度。这是因为判断矩阵本身就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结果,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精确计算不必要。

【和积法】

首先,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其次,对按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再按行求和

AHP方法评价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系统性——将对象视作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实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这种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它,这就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

简洁性——计算简便,结果明确,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即可以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该法的基本步骤,容易被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便于决策者直接了解和掌握。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囿旧——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一个出来,没有办法得出更好的新方案;

粗略——该法中的比较、判断以及结果的计算过程都是粗糙的,不适用于精度较高的问题;主观——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譬如,对于同样一个决策问题,如果在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的条件下,让不同的人同样都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则他们所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所构造的判断矩阵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各有差异。当然采取专家群体判断的办法是克服这个缺点的一种途径。

为了克服这种缺点,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战略决策问题的研究中,对于问题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其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专家共同会商、集体决定;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对于各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判断,也应该综合各个专家的不同意见。

(1)合理选择咨询对象(专长及熟悉的领域)。

(2)创造适合于咨询工作的良好环境(介绍AHP 方法,提供信息,独立思考)。

(3)正确的咨询方法(通过咨询确定递阶层次结构,设计好表格)。

(4)及时分析专家咨询信息,必要时要进行反馈及多轮次咨询。 可取各个专家的判断值的平均数、众数或中位数。

应用:基于AHP 决策分析方法的兰州市主导产业选择

28、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假定有n 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 个变量,构成一个n ×p 阶的地理数据矩阵

当p 较大时,在p 维空间中考察问题比较麻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变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

定义:记x1,x2,…,xP 为原变量指标,z1,z2,…,zm (m ≤p )为新变量指标

系数lij 的确定原则:

① zi 与zj (i≠j ;i ,j=1,2,…,m )相互无关;

② z1是x1,x2,…,x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zm 是与z1,z2,……,zm -1都不相关的x1,x2,…xP ,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则新变量指标z1,z2,…,zm 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1,x2,…,xP 的第1,第2,…,第m 主成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j (j=1,2 ,…, p )在诸主成分zi (i=1,2,…,m )上的荷载 lij ( i=1,2,…,m ; j=1,2 ,…,p )。 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它们分别是相关矩阵m 个较大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212222111211???????+++=+++=+++=p

mp m m m p p p p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22112222121212121111............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计量地理学考试重点

计量地理学考试重点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考试题型:1.选择题(4道*3‘=12‘)2.填空题(20*1’=20‘,5道)3.判断题(5道*2’=10‘)4.固定搭配(3道,34’,只填序号) 5.简答计算(2简答,2计算,24‘,简答题进行综合分析) 一.1.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在中国战国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体;②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③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2. 近代地理学有三种主要学派:①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是赫特纳、哈特向。②人地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等。③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等。 3.计量运动的萌芽 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该是罗列现象。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地理学的目的应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则的。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4.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计量运动主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 ①衣阿华的经济派。代表人物是舍弗尔、麦卡尔蒂。受杜能、廖什、克里斯泰勒等区位论学者影响很深,极力倡导建立地理学法则,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②威斯康星的统计派。代表人物是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以经典着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司徒瓦特。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5.计量运动中涌现的着名学派、组织和学术刊物 ①英国以乔莱、哈格特和哈威(等为代表的剑桥学派;②1964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设立的地理计量学方法委员会;③1967年英国地理学会设立的地理教学采用模型和计量技术委员会;④1968年日本成立的计量地理学研究委员会,1973年又改称理论、计量地理学委员会;⑤1963年英国出版的《地理学计量资料杂志》和1969年美国出版的《地理分析—国际理论地理学》杂志。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

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 )不确定性 3 )多种时空尺度 4 ) 多维性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5)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6)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 7)来自遥感数据。 8)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如室内实验分析数据。 9)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空间数据和海量数据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GIS相关软件如ARCGIS等将空间数据域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处理起来更方便。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

计量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计量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三节计量地理学评价及其应用 ?第二章地理数据的来源及其预处理?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来源说明 ?第三章地理数据处理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分布测量 ?第四章相关分析方法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计算问题 第二节相关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与回归函数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拟合优度的度量 ●方程显著性的假设检验 ●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回归模型预测 ●实际应用 ?第六章趋势面分析方法 ?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 ?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 ?趋势面分析应用实例第七章系统聚类分析模型 ?第一节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距离的计算 ?第三节直接聚类法 ?第四节最短距离聚类法 ?第五节最远距离聚类法 ?第八章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三节应用案例 ?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节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三节趋势拟合方法 ?第四节季节变动预测 第十章 AHP决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本原理 ?第二节分析过程 ?第三节计算方法 ?第四节方法评价 ?第五节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主成分分析的软件实现 ?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 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是指通过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包括台站观测数据、定点观测数据、遥感观测数据等。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是指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分析样品或模拟环境动力得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样品分析数据和模拟实验数据。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是指通过全面统计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数据、抽样调查数据、测量统计数据等。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包括数量标志数据与品质标志数据两种。 地理计算 地理计算(Geocomputation )的实质是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通过对“整体”和“大容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揭示复杂地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寻求新的地理系统理论。 平均数 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指标中最重要的一种指标,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一般地,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种类型,能反映出同质总体和样本数值的平均水平和一个数列的数值的“集中趋势”。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的求解公式: X0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 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或人口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平均递增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的求解公式: 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 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中位数 中位数也称中央值,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众数 众数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它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极 差 极差是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n n g x x x 0 =1r x =-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 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 第一章 1、计量地理学P1:就是将数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随着生产发展得需要与科学技术得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得,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得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得三大学派:P3 (1)艾奥瓦得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得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 (3)普林斯顿得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得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得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第二章 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得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得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得基本特征:P19 (1)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就是数学得基本特征;地理数据得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就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与定量化研究得前提,就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得先决条件; (2)不确定性:①地理系统得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得不确定性;②各种原因所导致得数据误差;

(3)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得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得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得性质; (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得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目得,按照一定得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 ①求极差R(全距):R=X max -X min (一组数据得最大值与最小值) ②确定组数n:组数得多少就是根据样本容量得多少确定得,一般说,样本容量大,组数可多一些,反之就少。可用Sturges 公式计算:n=1+3、32lgN ③计算组距h:即一组两头分界点距离h=R/N ④计算组限Yi:即各组分界点得数值。第一组下限y=X min -?h;第一组上限= 下限+组距 ⑤计算组中值:m=(上限+下限)/2 集中化指数就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得集中化程度得指数。 R M R A I --= A ——实际数据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R ——均匀分布时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M ——集中分布时得累计百分比总与。 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 4、简述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得指标P25 ①平均值:指所有数据得与与样本总量得商,并分为分组得平均数与未分组得平均数。

计量地理总结

计量地理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是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统计学的引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3、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A.空间与过程的研究b.生态研究c.区域研究 4、计量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A.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性b.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c. 地理事物的空间过程d.地理系统的预测与规划 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地理系统分析,b.随机数学方法的应用c.地理系统模拟d.电 子计算机的运用 6、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a.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b.建立新的地理学理论 c.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d.计量方法的发展 7、计量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得揭示了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与系统的内 在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运动规律,从而为人地关系的优化调控提供依据。 第二章: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2、地理数据的变换包括哪几种常用的变换方式?一是:定性→定量变换①有序数据转换 ②二元数据→定量数据二是:数据本身的转换数据标准化方法 3、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一、野外调查二、室内化验分析三、定位或半 定位观测四、从地形图、航片、卫片上提取地理信息五、从有关部门收集或统计资料 4、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中心趋势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平均 数、算术平均数①简单平均数X=(x1+x2+x3+~~~+xn)/n=1/n(∑xi)②加权算术平均 数X=(f1x1+f2x2+~~~~+fnxn)/∑fi=1/n(fixi)几何平均数X=n┍(x1`x2`x3``````xn) 二、中位数Me=Lme+(N/2 -Fm-1)h/Fm 三、众数 Mo=Lmo+(Fm+1)H/(Fm-1)(Fm+1) 5、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的什么?绝对离散 度①离差di=xi-x` ②离差平方和∑di2=∑(xi-x~)2 ③方差S2=∑(xi-x~)2/n-1 ④标准差б=根号(∑(xi-u)2/n)相对离散度Cx=S/x`=1/x`根号((xi-x~)2/n-1) 6、什么叫统计分组?简要说明统计分组的具体步骤:统计分组就是根据地理事物内部的特 点和研究任务,按某种标制把自然和社会现象区分出不同类型或性质不同的组,使资料系统 化,进而研究它们的规律性和依存关系。一、求变数的全距R 二、确定组数n 三、计 算组距h 四、确定组限五、计算组中值m 7、已知如下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地理数据分组每组数据的个数 90以上10 90---100 15 100---110 45 110---120 25 120以上 5 合计100 8、已知两组数据 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 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

计量地理学论文.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和 发展的定量分析 目录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 2.1研究思路 (1) 2.2技术路线 (1) 3 武陵区旅游评价和发展分析 (2) 3.1武陵区旅游概况 (2) 3.2武陵源旅游评价的数据理 (3) 3.2.1数据来源 (3) 3.2.2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 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4) 3.2.4结果分析 (7) 3.3武陵源旅游发展的分析 (8) 3.3.1收集旅游的人数 (8) 3.3.2算术级数的计算步骤 (8) 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9) 3.2.4发展分析 (11) 4 综合探讨和分析 (11)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代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来发展。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研究目的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合理的开发和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为对象,采取定量的方法对该景区进行了评价,以及对其发展所应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为该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 为了对探究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中楚义芳等专家对观赏性旅游地评价因子权重值和武陵源地区的得分,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AHP 决策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同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所存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2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 收集旅游人数 算数级数分级 收集整理数据 用层次分析法对处理数据 结果进行分析 对结果进行归类 归类运算 发展分析 结 束

计量地理学题库

计量地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地理问题研究的核心环节是() A 地理数据采集 B 地理数据教学方法 C 地理数据描述 D 地理数据的处理 答案:D 参考课本P26页 2.在单峰负偏态的分布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 算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D 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答案:B 参考课本P33页 3.下列哪个数据不是属性数据() A 人口数量 B 村庄河流的分布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土地面积

答案:B 参考课本P20页 4.偏相关系数的性质有①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到1之间;②__________;③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 A.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B.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 C.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 D.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小 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5. 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包括长期趋势(T )、__________循环变动(C )和不规则变动(I )。 A季节变动 B.灰色模型C马尔科夫 D.乘法模型答案:A 参考课本P72-P73页 6. 主成分分析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 A.回归分析 B.时间序列分析 C.相关分析 D.系统聚类分析 答案:C 参考课本P95页 7.在地理学中,主要对于“状态”的预测方法是()

A.主成分分析法 B.马尔可夫预测法 C.灰色模型分析法 D.趋势面分析发 答案:B 参考课本P108页 8.建立在变异函数理论及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空间插值法是()A.RBF神经网络方法B.克里格插值法 C.反距离权重倒数插值法D.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答案:B 参考课本P141页 9. 下面哪一个不是AHP决策的基本步骤() A.明确问题B.建立层次结构模型C.分层计算特征值D.层次总排序 答案:C 参考课本227—230页 10. 下列属于图G=(V,E)所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的是()A.边集 B. 子图 C. 关联边 D. 基础图 答案:A 参考课本P57页 11.下列不属于一个网络图的基础指标的是() A.连线数目B.结点数目C.网络中亚图数目D.回路数

计量地理学简答题范文

1在研究方法上,计量地理学和传统地理学有何不同? 以定量的精确判断来补充定性的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质的数学模型去刻画具体的、庞杂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对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来代替对现状的分析和说明;以合理的趋势推导和反馈机制分析代替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以最新的定量化技术革新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2简述美国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 ①依阿华的经济派;尤其重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②威斯康星的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主要特征。 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借鉴物理学中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律、定量模式和研究方法。3简述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的十年时间,属中期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善的阶段。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开始向计算地理学发展。4在现代地理学中,应用了哪些主要的数学方法?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趋势面分析、马尔可夫过程、线性规划、投入与产出分析。 5怎样评价计量地理学?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值来度量。 ②在现代地理学中,传统方法与数学方法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方法是数学方法的基础,数学方法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③数学方法,不仅是人们进行数学运算和求解的工具,而且能以严密的逻辑和简洁的形式描述复杂的问题,表述极为丰富的实质性思想。 ④数学方法也有局限性。 ⑤计量地理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密切相关。 6计量地理学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分布型分析、相关关系分析、分类研究、网络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仿真分析、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空间扩散研究、空间行为研究、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地理系统复杂性研究。 7计量地理学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的问题,在地理问题的研究中,地理数据的丰富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能否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关键。 ②模型的建造问题,描述地理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依据。 ③与GIS结合的问题,计量地理学只有很好的与GIS技术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其应用层次与水平,不断地拓宽其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8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地理空间与过程研究,生态与环境研究,区域研究。 研究内容;空间分布规律性,空间要素分析,空间过程分析,地理系统模拟、预测和规划。9简述属性数据的类型? ①数量标志数据;间隔尺度数据、比例尺数据。 ②品质标志数据;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数据。 10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 1.1967年计量地理学课本出现,作者是加里森。 2.计量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学派: (1)依阿华的经济派(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3.历史上特别推崇计量地理学的人物: 英国的乔莱哈格特美国帮吉德国克里斯泰勒 4.历史上反对计量地理学的人物:英国的史密斯和奥格登 5.地理发展历史:2000多年 6.地理学历史发展中曾有的学派: (1)区域学派(2)人地关系学派(3)景观学派 7.舍弗尔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8.层次分析法步骤:(1)明确问题(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构造判断矩阵 (4)层次单排列(5)层次总排序(6)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9.非确定型决策问题方法:(1)乐观法(2)悲观法(3)折衷法 (4)等可能性法(5)后悔值法 10.风险形求值分析方法:(1)最大可能法(2)期望值决策法及其矩阵运算 (3)树型决策法(4)灵敏度分析法(5)效用分析法 11.趋势拟合方法:平滑法(移动平滑法、滑动平滑法、指数平滑法)、趋势线法(直线型、指数型、抛物线型)、自回归模型 12.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加法模型、乘法模型 名词解释 1.最小二乘法:指通过最小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的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利用最小二乘法可简便的计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这些求得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 2.洛伦兹曲线: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 3.基尼系数:通过对人口和收入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 比表示,作出洛伦兹曲线,然后再计算集中化指数而得到的一个判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计量地理学的概念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古代地理学(19世纪以前) 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 3、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 衣阿华的经济学派 威斯康星的统计学派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其他…… 4、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初期:50年代末-60年代末 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末 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 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空间与过程的研究(空间分布与演化过程) 生态研究(PRED系统) 区域研究(地域综合体) 6、计量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 传统地理学 观察、分类、比较、综合、描述 计量地理学 假说-模式化-校验-解释-结论 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图示 区域地理问题——对问题的思考——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地理解释——关于问题的结论——比较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图示 现实世界的分系统——假说——模型——检验——解释——关于现实世界的结论(可以证明假说的正确与否)——理论——模型 7、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布型研究 相互关系研究 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8、计量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地理流”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9、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 A、传统地理学: 常用归纳法。 概括来自观察。 难以避开观察到的是特殊情况或解释者的个人好恶。 B、计量地理学: 通过假设予以条理化; 经过模式化得出数据予以检验; 若成功,建立法则和理论,否则重新建立假说。 10、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地理系统分析 随机数学方法的应用 地理系统模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建设新的地理学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计量方法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数据系统 1、地理数据的类型 根据地理数据本身性质不同: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根据地理数据来源及表征系统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数据和环境与自然资源数据; 空间数据: 仅表示某一特定角度下的世界,它是指单个地段或群体地区以位置为参照的数据一般以坐标表示。 2、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计量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1、近代主要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计量运动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学派,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 A 依阿华的经济派 B 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C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派 D 由赫特纳首倡的区域学派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3页 2、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 B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5—6页 3、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和()。 A. 区域联系 B. 地理范围 C. 地理属性 D. 空间联系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19页 4、下列地理数据哪一组分别属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A. 某种土壤或植被的分布区土地面积 B. 居住区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 C. 海拔高度土壤侵蚀强度 D. 森林覆盖率黄石市行政区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20页 5、当相关系数rxy>0时,表示两要素之间存在()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都可能 答案:A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6、下列两组数据(1,2,3,4,5,6,7,8);(10,12,18,20 ,16,14,15,17)运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 ) A 0.53 B 0.43 C 0.63 D 0.73 答案:B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7、下列哪一种距离不能用于聚类分析的距离的计算。() A.绝对值距离 B.明科夫斯基距离 C.欧几里德距离 D.最短距离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4页 8、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 A.总和标准化 B.标准差标准化 C.极小值标准化 D.极差的标准化 答案:C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3页 9、Geary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随机关系 D.没有关系 答案:B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21页 10、下列哪一类模型不属于不属于地统计学三大模型() A.有台基值模型 B.无台基值模型 C.抛物线模型 D.孔穴效应模型 答案:C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38页 二填空题 1、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________。 答案:方向和强度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3页 2、相互关系分析这类研究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答案:地理要素、地理事物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2页3、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_____和比例尺度数据。 答案:间隔尺度数据参照教材第20页 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__、__、 。 答案:不确定性、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参照课本24页 5、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和 来描述。 答案:集中化程度;均衡度参照教材第35页第一段 6、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答案:对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参照教材第47页第三段 7、___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度量,差异性越大,则相似性越小。 答案:距离参照课本第84页第一段 8、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若每次状态的转移都只仅与前一时刻的装态,而与过去的发展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转移过程就叫马尔可夫过程。 答案:有关;无关参照教材第108页第五段 9、为揭示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首先需要定义空间对象的 。 答案:相互邻接关系参照教材第120页最后一段 10、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三种分析方法、、。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 【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采取对我国中部六省2006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中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计量地理学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 第一章 1、计量地理学P1:是将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的三大学派:P3 (1)艾奥瓦的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第二章 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P19 (1)数量化、形式化和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地理数据的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和定量化研究的前提,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2)不确定性: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3)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的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的性质; (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的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 ①求极差R(全距):R=X max -X min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确定组数n:组数的多少是根据样本容量的多少确定的,一般说,样本容量大,组数可多一些,反之就少。可用Sturges公式计算:n=1+ ③计算组距h:即一组两头分界点距离h=R/N ④计算组限Yi:即各组分界点的数值。第一组下限y=X min -h;第一组上限=下限+组距 ⑤计算组中值:m=(上限+下限)/2 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A——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R——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M——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 4、简述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P25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计量地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规模、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A. 经济优先理念 B. 发展经济为主 C. 可持续发展理念 D. 先发展后治理 2 【多选题】(2分) 第一位给近代地理学比较明确定义的学者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下列哪些观点是他提出的? A. 地理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发掘人类和物质的地球以及与自然现象也有联系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关系。 B. 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 C.

为了要取得有益的可靠的结论,地球表面上任何部分的地理研究都必需以详细描述自然现象开始,然后推进到地球表面的其他现象与基本的自然结构的关系。 D. 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3 【多选题】(2分) 数学在地理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A. 准确的解释 B. 精确的预测 C. 科学的说明 D. 定量化的描述 4 【判断题】(1分) 计量运动是使地理学从近代阶段跨入现代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A.

对 B. 错 5 【判断题】(1分) 古代地理学的特点为以描述地理知识为主,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的,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在统计上,通过对各取值之间()的测定来反映现象总体中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 A. 离散程度 B.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计量地理学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个人认为是这样,答案仅供参考)P1 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P5 3.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方法、局限性、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优势与劣势。P10 第二章: 1.地理数据的类型有哪些P19 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了解)P22 3.地理数据的采集P25 4.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细看)P27-33 (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 (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3)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 5.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细看,尤其要知道它们反映了什么指标)P35-42 第三章:(重点,细看,老师说基本的点都会涉及到)(概念、检验、步骤、F检验的公式中某个指标如何确定) 1.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P72 2.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P73 3.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知道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不要求写公式)P82 4.距离的计算:思想 5.直接聚类法、最短距离聚类法计算步骤P85-86 6.主成分分析95-96 7.趋势面的适度检验(R2、F、逐次检验)P103 (1)基本原理 (2)计算步骤 8.名词解释: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面P108 9.终极状态概率预测P112 注:这只是第三章的一部分内容,其它的也要细看 第四章: 1.地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不要求计算公式,要清楚由哪些变量决定)P132-140 (1)区域化变量 (2)协方差函数 (3)什么是变异函数及其理论模型

计量地理学作业-定量和定性地理学

中山大学计量地理学作业 1,谈谈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中的计量地理学 个人觉得计量地理学在生活中其实出现得还是比较多的,可能我们之前并没有刻意去留意,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实计量地理学的应用还是颇为广泛的。简单点来说,计量地理学可以说得上是一门利用数学方法解析和研究地理科学的学科。具体我举几个例子: 例一,利用数学方法中的聚类分析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地理区域的划分; 例二,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研究交通网络,河流水系等地理网络; 例三,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产业部门的联系,劳动地域构成分析等。 因此,计量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既有着数学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共性,同时其本身也有着独特的性质和特殊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计量地理学涉及到方方面面。 2,谈谈你所理解的定量地理学和定性地理学。 一门学科要想从经验科学发展成为理论科学,首先必须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而数量化乃是实证化的基本前提。因此定量地理学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关于定量和定性两者谁优谁劣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结果,为什么呢?是否证明定量地理学就一定是一个错误呢? 如很多地理问题是无法定量化的,比如地质上某个断裂走向是北东向的,地质图上标明的地层,某地区岩石绢云母化等等。同时还有不同学科带来的量纲不一致无法运算的问题。比如遥感影像上亮度值为AA,地球物理讲某地地磁异常量值XX,地球化学某种元素含量是YY,某断裂长度是ZZ……如何将这些量纲不一致,数值相差十几个数量级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等等。 然而定性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方法,一般分成定性记述和定性论述两种形式。定性的优点是重点突出、印象深刻,缺点是对研究对象局限于形象描述、概略评估,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受研究者的水平、经验、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影响很大。 因此,定量地理学和定性地理学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地理现象的研究无疑是往后发展的方向,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到底应该选择哪个,问题不在于定性和定量上面,在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我们目前尚未可以给地理学一个准确的科学定义,因此,在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的结合定量和定性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促进地理学的发展!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 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 第一章 1、计量地理学P1:就是将数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随着生产发展得需要与科学技术得进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得,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得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得三大学派:P3 (1)艾奥瓦得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2)威斯康星得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 (3)普林斯顿得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得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得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 “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第二章 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得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得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得基本特征:P19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就是数学得基本特征;地理数据得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就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与定量化研究得前提,就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得先决条件; (2)不确定性:①地理系统得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得不确定性;②各种原因所导致得数据误差; 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得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得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得性质; (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得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目得,按照一定得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