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以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1、是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2、是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是购买药品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4、是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5、是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是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是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是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
9、是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0、是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适当性】合理用药适当性是指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适当的途径、适当的患者、适当的疗程、适当的治疗目标。
1、适当的药物、适当的患者:选择最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这个药物应适合患者。例如,肾功能不好,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2、适当的剂量:即使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很严重,也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因为
这样可能会出危险,反过来,如果觉得症状好转,也不能随意减少剂量,应及时征求医生的意见。
3、适当的时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每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要和作息时间协调。比如:每天两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如果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10点用药。如果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用药。如果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特别是使用抗感染药时更应注意用药间隔。
4、适当的疗程:应遵医嘱按疗程吃药。单纯为增加治疗保险系数而延长给药时间不仅浪费,而且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等不良反应。反之,为了节省,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反而为疾病复发和耗费更多的医药资源留下隐患。
5、适当的治疗目标:受现阶段医疗和药物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药物治疗只能起到减轻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药到病除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做得到的。作为患者应采取积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正视这个现状,达到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
【安全性】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年龄、性别、病情缓急、生理状态和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性质,合理选用适宜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
【有效性】“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的表现明显不同,分别为:(1)根治致病原,治愈疾病;(2)延缓疾病进程;(3)缓解临床症状;(4)预防疾病发生;(5)避免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判断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用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儿童、老人和个体差异等都影响药物
在人体内的代谢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等,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充分发挥药品最大的效能,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济性】的正确含义是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性能一价格)尽可能地低,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应尽可能地满意。药品有价值的区别,但对医生最重要的是对症选择,合理用药。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简介
一、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主要经肝脏清除:包括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包括红霉素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等药,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脏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排泄较慢,但无明显肝毒性发生,因此可谨慎应用,按原治疗量或减量。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在肝内代谢,随胆汁及粪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其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转氨酶的升高和高胆红素血症可能由药物干扰比色测定所致,并非肝毒性反应,故应慎用,并需减量给药。
2、主要经肝或相当量经肝清除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等,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及代谢减少,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应避免使用。
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略升高,如同时有肾功能损害时,则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严重肝病时应减量应用,属此类的有青霉素族中的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在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抑制维生素K合成,从而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
4、药物主要经肾排泄: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包括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药物,氨曲南、磷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不包括培氟沙星),肝功能减退时,选用这类药物最安全。对氨基
糖甙类药物,尽管主要经肾脏排泄,但肝病患者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肝功能减退患者应注意慎用。
肝功能减退者细菌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抗菌药物,避免应用肝毒性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一般极重感染的有效抗菌素疗程应不短于3周。
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抗菌
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半衰期、有无PAE(抗生素后效应)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根据抗菌药物的后两个特性,将其分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定义是:在4倍的MIC(最小抑菌浓度)条件下时,MIC 和PAE(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增加血液浓度,其抗菌效果不会再加强的抗生素。其特点是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根据这些特点,常用的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氨曲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抗生素(阿奇霉素除外)、复方磺胺甲恶唑类、克林霉素类。持效时间=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所以这类抗生素最好的服用方法是,在有效剂量内减少单次服用剂量,增加服用次数(或者服用缓控释制剂)。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为了延长抗菌药物的的血药浓度,使40%以上的给药间歇时间能达到MIC以上,其方法有以下5种:
⑴采用延长其排出的药物
泰能=亚胺培南(对人肾脱氢肽酶不稳定)+西司他丁(肾脱氢肽酶抑制剂)
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