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波状圈层式极化
15
广州的极化作用—半小时经济圈
16
(二)扩散作用
1、扩散作用的主要表现
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散、展延,从 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7
(二)扩散作用
2、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
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政府的调控
18
(二)扩散作用
3、扩散方式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 数量和分布:单极辐射方式和多极辐射方式。 地域空间形态: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和
跳跃式扩散。
19
பைடு நூலகம்
核心扩散 波状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20
广州的扩散作用—辐射珠三角的其他地区、辐射华南地区
21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 ①支配效应; ➢ ②支配关系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差异; ➢ ③支配、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外部经济联系有关
4
一、增长极的提出
1957年,布德维尔(法国地理学家)将“极” 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 一空间概念。
布氏认为 “增长极概念与推进型产业相关联,是 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 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0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2、乘数效应
指增长极中的推动性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前向、后 向和旁侧联系,这些联系促使其他相关产业的建立 ,从而在就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上,增长的数量表 现出乘数效应。
11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 影响
(一)极化作用 (二)扩散作用
12
(一)极化作用
1、极化作用的主要表现
22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的主要特点是: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运用增长极理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判断地 区是否为增长点):
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增长极的体系(从城镇体系的要求出发); 对增长极要集中开发。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 力,使周围区域的各类生产要素向核心地区转移, 剥夺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拉大了核心地区与周 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
13
(一)极化作用
2、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
规模效应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 的增加
聚集经济效应
生产的聚 集
人口的增长
普氏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 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经济空间——存在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3
一、增长极的提出
普氏增长极中的“极”指推动型企业及与其 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中的 “极”。
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先后以 增长极理论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规划中也尝试引入
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
最突出案例: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上海 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以此作为增长点,带动区域 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才和信息的聚集
生产和非生产性行 业的聚集
服务行业的发展
提高区域竞争力
提高公服设施的利 用率
经济增长
不同行业、
部门的聚 集
专业化协作 劳动力平衡
联合生产 提高就业率
14
(一)极化作用
3、极化方式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 数量和分布:单极吸引方式和多极吸引方式。 地域空间形态:向心极化、等级极化和波状圈层式
23
案例一:茂名滨海新区
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茂名市。滨海新区 陆域面积1688平方公里,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两区一 县的17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迂回的海岸线 长220公里,海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拥有水东、博贺等多个 天然良港。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 圈层结构理论
1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二、增长极的内涵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2
一、增长极的提出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提出 的。
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 用
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5
二、增长极的内涵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 沿着两个线索展开
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 ,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波状圈层式极化
15
广州的极化作用—半小时经济圈
16
(二)扩散作用
1、扩散作用的主要表现
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散、展延,从 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7
(二)扩散作用
2、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
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政府的调控
18
(二)扩散作用
3、扩散方式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 数量和分布:单极辐射方式和多极辐射方式。 地域空间形态: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和
跳跃式扩散。
19
பைடு நூலகம்
核心扩散 波状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20
广州的扩散作用—辐射珠三角的其他地区、辐射华南地区
21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 ①支配效应; ➢ ②支配关系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差异; ➢ ③支配、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外部经济联系有关
4
一、增长极的提出
1957年,布德维尔(法国地理学家)将“极” 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 一空间概念。
布氏认为 “增长极概念与推进型产业相关联,是 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 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0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2、乘数效应
指增长极中的推动性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前向、后 向和旁侧联系,这些联系促使其他相关产业的建立 ,从而在就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上,增长的数量表 现出乘数效应。
11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 影响
(一)极化作用 (二)扩散作用
12
(一)极化作用
1、极化作用的主要表现
22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的主要特点是: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运用增长极理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判断地 区是否为增长点):
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增长极的体系(从城镇体系的要求出发); 对增长极要集中开发。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 力,使周围区域的各类生产要素向核心地区转移, 剥夺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拉大了核心地区与周 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
13
(一)极化作用
2、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
规模效应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 的增加
聚集经济效应
生产的聚 集
人口的增长
普氏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 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经济空间——存在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3
一、增长极的提出
普氏增长极中的“极”指推动型企业及与其 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中的 “极”。
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先后以 增长极理论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规划中也尝试引入
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
最突出案例: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上海 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以此作为增长点,带动区域 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才和信息的聚集
生产和非生产性行 业的聚集
服务行业的发展
提高区域竞争力
提高公服设施的利 用率
经济增长
不同行业、
部门的聚 集
专业化协作 劳动力平衡
联合生产 提高就业率
14
(一)极化作用
3、极化方式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 数量和分布:单极吸引方式和多极吸引方式。 地域空间形态:向心极化、等级极化和波状圈层式
23
案例一:茂名滨海新区
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茂名市。滨海新区 陆域面积1688平方公里,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两区一 县的17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迂回的海岸线 长220公里,海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拥有水东、博贺等多个 天然良港。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 圈层结构理论
1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二、增长极的内涵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五、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2
一、增长极的提出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提出 的。
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 用
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5
二、增长极的内涵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 沿着两个线索展开
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 ,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