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人文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交流评述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理念的,因此,基于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构建“生活课堂,实现教学生活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策略。本课从首先通过一段抽象影片,提出向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走出“像”与“不像”的习惯思维方式,然后通过联系音乐和美术、激烈的辩论赛以及再后的图例表述抽象艺术的发展过程、材料构成和表现形式,最后联系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作抽象作品,教师指导,既加强了课堂的师生互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对他们进行了多元化的艺术熏陶。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体验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教材,此课是美术鉴赏模块,属于认识和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第三种类型。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知识的延伸,并且贯穿以后整个美术鉴赏的教学,是学生能够认识多种艺术语言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技巧——实际应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前几节课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艺术语言的第一、第二种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对如何判别和鉴赏不同艺术类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了解艺术家的真实想法和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是高中生在接触到美术鉴赏后最感兴趣的,它包含了许多文学与艺术、理智和情感、美感和实用的内容,丰富多样的版式设计既让人感受不同的美,又可以将它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学生分析: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与分析作品的能力,同时,在前几课学习美术语言中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基础上,他们意识到美术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而抽象艺术相对难懂,同时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抽象艺术的素材时非常积极,并能通过网络信息的手段传送到老师指定的邮箱。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抽象艺术的含义、抽象艺术发展过程表现方式和材料构成。
2、能够运用抽象思维,鉴赏抽象艺术的能力,领会抽象艺术的特殊美。
3、从自我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抽象美,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感受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以抽象艺术作品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通过画家创作抽象作品的过程,了解抽象艺术的一般规律。
2、发挥抽象思维能力,通过音乐和美术的融合理解、辩论赛、实践体验,让学生们从中感受抽象艺术美,并掌握抽象艺术的真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通过分析画家创作历程,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家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六、教学重点: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历程和规律。
七、教学难点:理解抽象艺术材料构成和表现形式的要求,正确理解抽象艺术。
八、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绘画用纸、笔、颜料等。
九、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导入语:在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当你请人给你画像,当你拿到画好的作品时,第一时间就会判别画的内容表现得像不像你……习惯性的语言“好逼真”、“很像”、“不像”这样的词语是我们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如果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幅根本不能用“像不像”来判断时,又如何评价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按照画面的色彩、构图、作者的背景等方面来评价。)
因为抽象思维方式与美术有着密切联系,下面请大家观看一段影片——抽象思维《采花追日》,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其中的内涵。
问题:此幅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很像”吗?其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很像,但寥寥几笔很生动的描绘了此人的动态,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他手执鲜花、努力朝着太阳的方向奔跑,一心想追到太阳……
教师:那么,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掀开她的神秘面纱。
教师展示风格不同风格的抽象作品——A《即兴之31》B《百老汇爵士乐》,播放不同音乐,让学生以音乐配画。(教师简单分析作品之后,小结过渡。)
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现象的表现形式。
【评析】:以直观的视频引出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同时,在音乐配画的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讲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
(二)、深入浅出,启发理解:(第一层次)
1、抽象艺术的发展过程:【重点】
A、联系生活,走近画家:
例1:画家对树表现形式的探索过程:
自然的树——素描画稿的树——《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引导学生鉴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作品简介:《红树》(油画)中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新的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作品带有主观色彩。创作于1908年,是蒙德里安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性新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从其笔法和用色来看,显然受到凡高的影响。
《灰树》(油画)中留下了对空间秩序的探索。《灰树》创作于1912年,是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后受到立体主义影响,按照立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舍弃三维空间、追求平面性构成、注重构图的平衡、探索更加抽象化的表现。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树枝、树干和其他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枝干形态概括为抽象化了的各种弧线交叉的构成,但仍保留树的形象及树形的完美。画面中深色的树枝不断伸展,依然显示了树的蓬勃生命力。画面呈冷灰色调,由于其有力的线条和坚实的笔触,画面给人以张力强烈的艺术感受。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创作于1912年10月,是画家继《灰树》之后探索将树更加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从形式上寻求最本质的构成之作。画面上的树则变成了是一些已经失去树枝形态的弧线,成为几乎纯抽象的绘画。树枝和树干变成了直线和弧线,他们相互交错,产生某种特别的律动感。色彩则用了柔美的淡绿、淡黄色系,给人以轻快和愉悦之感。
课本中刊载的三幅“树”,正是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以树为题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中选出的。如果将这些作品排列起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多媒体展示树的变化过程组图)
【评析】:从生活中常见的树为题材,让学生能欣赏树的具体表现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大不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让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抽象艺术的的基本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B、启发提问,自主理解。
例2:图片展示毕加索探索《牛》的演变过程。(学生判断选项,教师简单讲解。)
C、以人物为例,增强亲切感,拉进与抽象艺术的距离。
例3:克兰的《尼金斯基》(油画)
教师简单介绍尼金斯基和克兰这两个人不同身份。
①是素描写实画。
②是意象的肖像画。
③是抽象方法画的画,其头部成了一个粗线形成的方形,身体则成了弧线和曲线的交错,这种表现类似如中国的草书。
提供图片的学生回答《防波堤与海》(鼓励学生有目的性的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激励其他学生。)
作品简析:作者用水平和垂直的线条,表现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诸多有水平和垂直的短线条交叉而成的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的排列。在这里,传统的透视法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由横线和直线构成的了,就像一些加号和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