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合砖瓦用粘土资源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整合砖瓦用粘土资源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海安县地处平原地区,高程较低,地貌平坦,砖瓦企业通过“农田高垛平改”的方式获取粘土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文旨在探讨粘土资源整合新途径,破解砖瓦企业资源利用的瓶颈,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粘土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标签粘土资源;整合新途径;探索;实践

导语

平原取土制砖越来越受到客观状况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随着工业经济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对制砖用土的需求量成倍加大,而实际供有量在枯竭,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约,因此,探索整合砖瓦用粘土新途径,冲破砖瓦企业资源利用需求瓶颈,为经济工程建设带来曙光,本文做了些探索性思考。

1 粘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1 传统砖瓦企业发展旧模式与现实的矛盾

据当地土地行政部门的统计,2000年底海安县有各类非法生产的小立窑、小土窑70家,18门以上轮窑51家。这些小立窑、小土窑就近非法取土,有些企业不按可开采标准破坏性地过度深挖,深坑多达2-4米不等,再行复垦恢复成本大,而且往往用城市垃圾填埋,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形成新的深层地下水污染源,时有矛盾纠纷发生,信访上访不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企业发展的旧模式是依靠破坏耕地,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大量消耗农田粘土矿产资源来获取相对高额利润,不但产生现实的权属利益纠纷,而且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1.2 砖瓦企业状况及其解决用土问题的迫切性

海安县地处平原地区,高程较低,地势平坦,砖瓦企业大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从那时起,短短20年,水利河道建设工程形成的两侧高围地早已消耗殆尽,接着通过“农田高垛平改”的方式获取粘土资源,有的在耕地甚至在基本农田里开采,存在“多、小、散、乱”现象。连续实施关窑压减关闭政策后,海安持证轮窑45座,截止2010年底,压减为36座,每年消耗粘土资源250万吨左右,不含外购粘土。而粘土资源采矿权市场供应量将越来越紧张,这种供需矛盾空前突出的现实带来了逆向效益,表现为三个明显“加大”:粘土资源量保障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压力加大,采挖粘土成本加大。为此,解决粘土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越来越迫切。

2 整合砖瓦用粘土的现实措施与成效

2.1 落实规划,整合砖瓦用粘土的利用主体

2.1.1 取缔“两小窑”,阻断违法开采根源

从2002年起,海安用两年时间在全县展开了一场声势较大的平窑复耕行动。到2005年止,全县共拆除已有或在建的小土窑、小立窑70座,复垦窑基1500多亩,较好地规范了窑业生产秩序,保护了耕地。

2.1.2 关闭“限产窑”,控制砖瓦企业数量

整顿和规范工作开展以来,2008年起,海安县继续把窑业整治向纵深推进,实施第二轮关闭。“十一五”期间关闭18门以上持证砖瓦企业17家。通过采取项目置换、经济补偿、政策扶持等手段,妥善解决关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业主关闭窑厂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

(1)抬高准入门槛。有计划地提高粘土出让价格,控制粘土资源市场投入总量,增加砖瓦企业生产成本,缩小砖瓦利润空间,迫使砖瓦企业主动转产。

(2)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出台《海安县砖瓦窑企业压减关闭规划》和《海安县砖瓦窑压减关闭实施办法》,明确了砖瓦窑整治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县砖瓦窑仅保留18家;同时健全组织机构,为推进砖瓦窑整治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

(3)落实资金保障。通过政府拨款、砖瓦企业互助、窑厂关闭拆除后土地盘活收益等组合措施,对关闭砖瓦企业实施补偿,保证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4)强化部门联动。建立砖瓦窑压减关闭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国土、安监、工商、环保、监察、供电等部门力量,强化监管职责,同时充分调动各镇关窑的积极性,联合推进。

(5)严格考核奖惩。将砖瓦窑压减关闭工作纳入各镇政府综合考核,未完成砖瓦企业关闭任务的镇,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当年度不得评优评先。县政府与镇政府签订砖瓦窑压减关闭目标责任书,并由县效能监察中心跟踪督查。仅2010年,全县关闭持证砖瓦窑6座,盘活窑厂存量土地近400亩。

2.2 整合粘土开采行为,开采由杂乱无序到规划有序

为了解决粘土资源粗放开采、乱采滥挖的问题,海安县从2004年开始,按照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着手培育建立采矿权市场,制订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分了禁采区和可开采区,并逐年下达粘土开采计划,对禁采区的砖瓦企业限期关停或转行,对可采区的资源储量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现动态化管理。实现了粘土资源由无序开采到规划开采、由“随行就市”到有计划调控、由行政审批到市场运作的转变。至2006年底,全县粘土资源全部走向市场公开化。2010年底已经建成网络电子交易平台,并制定了粘土采矿权出让和转让交易规则,形

成了较为完整的矿业权进场交易规则体系,全部实行粘土采矿权出让网上挂牌交易。2004年—2010年全县共出让粘土矿产资源359宗,出让资源292.4万吨,实现价款149.9万。

2.3 整合粘土供应渠道,由农田取土到水下捞淤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源短缺、水源不畅的问题,鼓励砖瓦企业参加内河疏浚,把砖瓦窑企业取土与农村水利建设、农田土地平整和农村环境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严禁所谓“农田高垛平改”取土;严禁城市规划区取土;严禁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海安县编制了河道淤泥制砖专项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以加强河道清淤制砖规划实施管理。调研、制定、并由县政府出台了政策文件,全面停止砖瓦企业在农田取土的审批,全面推进窑业取土与农村小型水利结合工作,采取免征营业税、实行电价优惠、提供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推进砖瓦企业向水中取土,为引导砖瓦企业实现淤泥制砖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4 整合粘土利用方式,实现由粘土制砖到淤泥制砖的转变

淤泥制砖是将河道中沉积的淤泥,通过捞淤、除杂、风干等技术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因其成本较低,又不影响砖瓦质量,现已逐步被窑业主所认可,并为消费者所接受。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推广河道清淤制砖产业化路子,把砖瓦企业自主自发捞淤制砖,向政府规划、专业清淤、企业使用产业化模式上引导。海安县国土局采取示范带动、技术推动、政策拉动、整体联动“四轮驱动”的办法,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河道淤泥制砖的产业化路子。同时组织开展淤泥制砖适用方法思考,通过除杂程序、高围筑土缩短风干晾晒周期的方式,攻克了全淤泥烧结多孔砖的技术难题。

全县现已建立18支专业清淤队伍,装备挖泥船18条,运泥船50多条,在农村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目前,全县窑业制砖淤泥使用率已达到90%以上。海安推广河道淤泥制砖实现资源利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2006年以来,每年使1000多亩农田免遭挖损(以挖深1.5米计算),同时为政府节约水利经费投入。河道淤泥制砖产业化“海安模式”为全省淤泥制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成果,得到了省市经贸、国土、墙改等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也被周边县市政府、国土等部门所重视,扬州、江都、高邮、镇江、兴化等市县领导先后来考察和效仿。

2.5 整合粘土监管方法,实现由单一监管到全面监管的转变

海安县实施粘土矿开采、使用全面监管,做到依法履职闸门紧、包区监管全程到位。为维护正常规范的矿业秩序,提高矿产资源监管水平,不断丰富南通市首次提出的“片警式”监管之内涵,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并轨监管。按照“分层级、包区域、定人员”的原则,健全了县、镇、村、组、农户五级监管网络,矿产资源由“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县局完善了包括砖瓦企业粘土使用、生产情况、取购土情况等内容的“片警式”监管台账,国土所定期现场验收,推行外购黏土登记备案制度,砖瓦企业年初申报外购计划,购土前到国土所申请登记,购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