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第一,文字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就是第一性的,文字就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就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就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与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就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与日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就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与义。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就是能指,所指就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就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就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就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
园子里的苹果熟了、*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她孙子的个子高了、*她孙子的个子矮了、
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
答案:
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
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
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就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瞧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就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系统就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与互相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
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客观世界就是一个系统,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界中的所有对象客体都具有着化学组成与物理属性的同一性;其二,整个世界中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与社会的等等不同的现象领域,都就是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着普遍的结构相似性;其三,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体、太阳系、银河系以至遥远的河外星界的有序排列,显示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层次性;其四,整个世界都就是在不同的具体运动形式以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来的。
怎样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
怎样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任意性就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就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就是由社会约定的?就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瞧法就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就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与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就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就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
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与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语音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
语言的发展变化,就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与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
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就是不可能的。
这就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什么就是义素?义素分析的方法与程序如何
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
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就是随意的,而就是有条件限制的。
如“电灯”与“英明”,“天”与“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说语义场就是义素分析的依据。
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
确定义位,这就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寻找义位之间的共性特征与区别性特征。
确定了对比分析的义位之后,就要将该组义位进行对比,首先找出互有联系的共性义素,然后找出互有差异的区别性义素。
这就是义素分析的关键性的一步。
第三,将寻找出的各种义素用结构式描述出来。
可以就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就是符号式的标记。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就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
但就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与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就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词义的民族性
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传承与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
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概念的词语,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在其她民族的文化中就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她民族的语言中也就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类的词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
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少屈折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此延伸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词序严格,词序不同,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一样;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同样的结构,有没有虚词,意义差别很大;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汉语就就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词形变化作为标志,词序与虚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雷锋学习”就是主谓结构,“学习雷锋”就成了述宾结构;“她们工作”就是陈述句,“她们工作不’就成了疑问句;汉语词汇中,合成词要占绝大多数,由词根与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只有很少一部分。
文字与语言有怎样的关系
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就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
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
意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语素,而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或音节。
如俄文,属于拼音文字,由于它记录的就是俄语中的音素(音位),因此只要学会了33个字母的发音以及读音规则,就可以拼读每一个单词,甚而至于朗读出所有的文章。
而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记录它的意义,往往用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从文字的本身瞧不出它的读音,因为表音的部分不就是音素化的,它经常与一个音节相联系,并且表示一个音节的成分也不就是固定的。
如汉字中表示“ qi ”这样的读音的声旁有:其(期旗麒祺棋骐萁)、妻(凄萋)、戚(槭嘁)、齐(脐荠)、奇(骑琦崎绮)、气(汽)、耆(鳍)等。
由于意音文字记录的就是语言中语素或词,因此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与同音词。
拼音文字的音素之间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组合规则,音节的类别很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同音语素或词。
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什么关系
现在我们经常瞧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就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都就是错误的,或者说就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活用,临时组合了。
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就是副词而就是区别词了,可以说就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瞧作就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就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就是社会运用的结果。
什么就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所谓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就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就是消灭现存语言与创造新的语言,而就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与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就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
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就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
这种稳固与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就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就是突变的方式,哪怕就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就拿同社会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来说,它也并不因为社会政权的更替,一下子就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都就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新词不就是一下子就产生,旧词也不就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并没有立即引起语言的更换。
再如捷克与斯洛伐克,曾经就是一个国家,但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语言也随之分裂,一个说捷克语,一个说斯洛伐克语。
这里似乎发生了巨变,但其实这只就是名分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就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什么就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就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语言各个要素发展不一致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
就是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发展也就是不平衡的。
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与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比如现代汉语词汇,近二十年来,增加了很多新的词语,例如关于网络,与我们电大教学直接有关的词就有“网校、网院、网卡、上网”等,其它如计算机方面的新词新语,更就是数不胜数,几乎每天都有新词产生。
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仅就是体现在语言的三要素的比较方面,就就是其中某一要素,其内部发展仍然具有不平衡性,例如语法的发展,同样有所反应,比如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过去一般有八种形态变化,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动词都只有五种形态变化,而动词be仍然保留了八种变化形式。
同样就是动词,在发生形态变化时,大部分都就是规则变化,例如过去时在后面附加词尾ed,但就是仍然有很多动词具有不规则变化形式,在词的内部发生屈折变化,例如:come变成came,speak变成spoke,make变成made,等等。
形容词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比较级与最高级的规则变化就是分别附加词尾er、est,但就是good与well的比较级就是better,最高级就是best,其形态变化方式就是异根。
第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不一样。
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就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则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就是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则就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就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例如“目”,在古代汉语中就是词,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基本上就是作为一个语素使用,主要功能就是构词,尽管“目”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普遍,可以构成如“目标、目的、目睹、目击、目录、目送、目前、目光、目测、目力、侧目、触目、夺目、耳目、反目、极目、纲目、过目、面目、科目、注目、瞑目”等130多个词,但就是它作为词的独立使用的身份却消失了,只能构词,可就是在闽方言中,“目”依然作为独立的词使用,闽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如“箸”、“寒”、“食”、“曝”、“芳”、“目”、“惊”等,使人感到古奥、典雅。
又如“过”,在古代汉语中有“腹泻”的意思,例如《汉书》中有“食菜不招过,饮水不裂肠”,这里的“过”就就是腹泻的意思,这个意义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过”单用时主要表示时态助词,而西南官话中则至今保留了这一意义,例如口头上说“我肚子过”,就就是“我拉肚子”的意思。
再如句式,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句就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主语后面,例如“我比她高”、“我比她跑得快”,古代汉语中就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句子后面,例如“季氏富于周公”、“苛政猛于虎”、“子贡贤于仲尼”,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就是:“季氏比周公富有”、“苛政比老虎凶猛”、“子贡比仲尼贤能”。
古代汉语的这种句式,普通话口语一般不用,只就是在书面语中使用,如“革命理想高于天”,但在今天的粤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一句式,例如“猫比狗小”,在粤方言中就是“猫细过狗”;北京话中的“您先走”,在粤方言中则说成“您行先”,这就是语法发展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词汇与语法就是如此,至于语音的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特点在不同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古代汉语音系中的塞音韵尾-p、-t、-k,在最南端的粤方言、客家方言音系中至今完整保留这些塞音韵尾;稍往北一些,闽方言中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仍然保留了这三个塞音韵尾;再往北,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塞音韵尾则完全脱落,变成了喉塞音韵尾[ ],与闽北方言平行的赣方言,虽然保留有-t、-k塞韵尾,但闭塞程度较轻,二者还有混同趋势,而且都把这两个塞音韵尾念成近似于喉塞音[ ],属于塞韵尾与喉塞音韵尾的过渡阶段;在吴方言中,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塞音韵尾彻底消失,变成了喉塞音韵尾。
塞音韵尾从南部到中部,再到北部,逐级脱落,北方方言中基本上消失,这反映了汉语各个方言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的确就是有差异的,就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典型反映。
汉语方言中塞韵尾的这种不同变化,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像三级火箭,逐级脱落。
为什么语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特点?
同样一种语言,为什么其发展就是这样千差万别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就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
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这些随时都会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与词义的发展变化等。
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产生了诸如“网络、网友、网吧、网页、网恋、上网、网民、网管、网关、黑客”等大量新的词语。
在现代社会,新事物产生,这样新词不断增多,而且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流传开来更加快捷,比如一个新产品创造出来了,为了让大众都知道,于就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体做广告,所以很多新词几乎就是一夜之间,就能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走进千家万户,进入交际领域,在现代社会,这些新词流传之快,已经没有了城乡差别,城乡完全同步接受。
词语的这种流传快捷的特点,就是以往的社会所不具有的。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语言发展变化上,就出现了不平衡性现象。
结合历史考察,纵观汉语各个方言的情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凡就是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沟通便利的地区,由于交流多,与外界联系频繁,语言发展速度就要快一些;相反,凡就是经济欠发达、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沟通不方便的地区,由于交流少,与外界联系少,语言发展速度就要慢一些,保留古代汉语语言成分就要多一些。
为什么我国南北方言发展差异这样大,有些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多一些,有些保留少一些,这种差异现象不能从语言结构自身找到原因,只能从社会找原因,那就就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们北方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来就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忠心,例如政治重心,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瞧,基本上没有超过长江这条线,北方发展非常快,交际频繁,语言接触多,相互影响多,变化就大一些,快一些,而历史上南方经济文化等发展相对较弱,缓慢一些,语言变化就少一些,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多一些就不奇怪了。
而今天我国的经济重心明显转向了南方,各地出现了百万民工下江南的壮观景象,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最后必然导致语言发展变化,并且加速这种变化,虽然它的发展结局如何我们无法预料。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语言的不同影响我们还可以用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实来说明。
英语在历史上通过英帝国主义对世界的殖民统治,流传到世界各地,现在几乎成为世界性语言,其霸主地位令其它所有语言无法望其项背,无法向其发动挑战,可以说就是语言随着政治走的一个典型案例。
按说以英国本土的英语作为语言标准应该就是天经地义的,但就是,随着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渐势微,英国已往对世界的指手画脚的影响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就是美国,由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二战以后飞速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在美国,英语发展比英国本土英语要快,于就是就出现了分化,产生了英语方言――美语。
所以现在,美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方言,其标准大有取代英语之势,以至于现在许多人学习英语要学习美国英语,目前已经有人把美国英语叫做American,以与传统的English相区别。
此外,社会成员的分工,也使得语言发展出现不平衡性,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这样的词语,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那样的词语,结果就形成了社会方言。
比如医生,有自己的一套专用术语,戏曲也有自己的一些行业语。
当前最热门的网络,对于语言运用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些网民出于网上交际的特殊需要,发明创造了很多网络词语,这些词语局外人根本瞧不懂,例如“偶稀饭泥”就是“我喜欢您”的意思,“表酱紫”就是“不要这样子”的意思,“17456”就是“要气死我了”的意思,“hand”就是have a nice day的意思。
大家要有兴趣,不妨到网上聊天室去探析一番,您会发现很多奇奇怪怪的网络词语。
而我们使用的主体语言根本没有“酱紫”的表达方式。
不过,从发前景展瞧,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但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语言使用的方式,这种影响在今天已经发生,在明天可能可能会成为现实。
语言发展正就是因为具有渐变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才使得其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能满足人们新的交际需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使语言既不断发展,又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语言要不断有所变动,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又不能就是突变的,否则语言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交际就会中断。
而语言内部各组成要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