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即设疑。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于新课开始时——引人入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疑境或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犹如瀑布落于水潭,迅速地在学生头脑中激起层层波澜,学生由疑到思,尽快入境。如在讲“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内容时,教师可以设问:“我们的国歌为什么仍采用《义勇军进行曲》原歌词呢?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面临着怎样的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迅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本堂课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口。

二、创设问题情境于重难点处——突破认知困境

教材重心即重难点处,课堂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和精力,按照学生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重难点一般在课堂中后半部,此时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不利于突破重难点。而在此时创设问题情境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

突破认知矛盾焦点。如在学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时,可以设问:“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建立资本主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本课结论,即教材重点。

三、创设问题情境于自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学案导学这一环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发现所有自身的“知”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暴露出自学者“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以跳出现有知识的圈子,进入问题情境,处于“愤悱”的状态中,为启发解惑教学创设最佳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在行间巡视与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提问、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做出判断:“这些问题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是旧知识返生还是新知识夹生?”然后将问题加以梳理、归类,为“解疑”做好充分准备。

四、创设问题情境于教材衔接处——增强知识系统性

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章、节、段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揭示这种联系,可以在教材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反问或设问,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知识迁移和自然过渡。如在学完“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时,可设疑“人口过快和过多增长,对我国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的理性选择和基本国策是什么?”通过

设疑揭示了课本上下段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创设问题情境于枯燥乏味处——激活学生思维

教材中的一些特定知识,如规律和观点等,既比较枯燥又很重要知识。教师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活化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新课程目标。如在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一课时,若单纯按教材语言陈述,则枯燥无味,但如果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入手,设问:“虎门销烟是怎么回事?林则徐为什么会冒死在广州戒烟?他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向他学习什么”等问题,可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在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中,责任由大到小、由国家到个人,学生自然而然就容易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这一课堂教学目标。

六、创设问题情境于课堂结尾时——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堂课结束,也应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已尽而疑无穷。学生为解疑课下主动探索学习,既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可以设问“既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生产力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呢?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

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但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实际新颖。所设问题要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的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教师所提问题难易程度科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要新颖、生动,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让学生轻易解答,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要掌握使用频率。有些教师没有很好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所设问题情境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也不高、启发性不强。甚至盲目设问或满堂问,造成学生的思维疲惫,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也提高不了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