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复习内容知识点梳理:

题目出处作家及相关内

容文章主题文章表现的主要问题字音及

重点词(加点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译句

公输<墨

子·公

输>

墨子,名翟,春

秋战国时期的

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相传为宋

国人,后长期住

在鲁国。主张:

兼爱,非攻

本文通过墨子劝

阻楚国进攻宋国

的故事,生动地表

现了墨子为实现

自己“非攻”的主

张而进行的艰苦

实践和顽强的主

键精神。同时揭露

了公输盘和楚王

的阴险狡诈,从而

说明了只有把道

义和实力结合起

来,才能迫使侵略

者收敛野心的道

理。

1是墨子在劝说的步骤上采用的方式的异同。

同是:都采用迂回的手段,使公输盘与楚王

都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境地,不得

不同意墨子的见解。异的是:墨子在对待两

个人的方式上、语气上、内容上有所不同。

对公输盘更直接,说话更切中要害,而且步

步紧逼;对楚王,语气更和缓,以夸饰的排

比罗列其特产的丰美,以满足其虚荣心,并

以此为契机,令其明白攻宋的无用与愚蠢。

2、几组排比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A⑺段

五个排比,层层否定,极有气势。从各个角

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

己的行为做任何辩解。B⒂运用排比夸饰的

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

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

满足了楚五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

国是无意义和愚蠢的举动。

不说

文轩,

敝舆

犀兕

麋鼋

楩楠

牒圉

起.于鲁夫子何命

..焉为

不说.请.献十金.

吾义固

..不杀人请说.之

不可谓知类

..

然胡

..不见.我于王

邻有敝舆

..、短褐

..、梁肉

..

虽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

墨子九距.之

守圉.有余.公输盘诎.

公输盘之意.不过欲杀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不能绝.也

1夫子何命焉为

2愿借子杀之

3宋何罪之有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

有余

5必为有窃疾矣

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9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0吾请无攻宋矣

孟子二章得道

助,

失道

寡助

<孟

子·公

孙丑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

家。是继孔子以

后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与孔

子合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

兼并战争激烈

的战国中期,社

会动荡不安,人

民生活十分痛

苦。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

下,他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

这篇短论,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向背的问

题,指出民心所所,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

因素,突出“人和”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

子的“仁政”思想。

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论证的方法:先列举攻守的两个战例,论证论

点。再从治国的方略上加以证明。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对结论进行正反

论证,进一步得出结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所以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畎.

傅说.

胶鬲.

空.乏

法家拂.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

..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

..也

委.而去.之

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亲戚畔

...之

舜发.于畎亩

..之中

孙叔敖举.于海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

..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

患,

死于

安乐

<孟

子·告

子下>

作者从人才的造就

和治国的方略上提

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

意在提醒人们有忧

患意识,才能发奋

文章先列举了六个人的事例,说明困境出人才

的问题,然后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客观规律方面加以论证。然后又从人的人的主

观因素出发,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的观点。再由个人说到国家,并自然得出这一

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