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十单元教案模板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实验引入、认定目标: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向清水中吹气。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
1.熟鸡蛋会掉下去;2.清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指导点拨:演示实验: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思考: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小结: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潮解(发生了物理变化); 3. 能。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小组展示: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阅读:课本P55页,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小组展示: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1、氢氧化钠溶解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思考:墙壁粉刷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分组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学生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有哪些收获?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我市是如何治理土壤盐碱情况的?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小组课【例2】用水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pH与加水质量的关系符合下图中【例3】联系生活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
他们排放。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
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
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能够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钟表、试管等;
2. 实验药品:稀盐酸、铁丝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演示和示意图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三、实验:让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四、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来检验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初中化学初三第十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初三第十单元教案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
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够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反应速率、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
一、引入(5分钟)
1. 激发学生兴趣,观看化学反应速率的示例视频。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什么因素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反应速率受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实验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实验目的:观察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实验步骤:准备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和钙片,记录反应时间。
c. 实验结论: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 实验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实验目的:观察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实验步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c.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回顾实验结果,讨论浓度、温度、表面积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总结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 布置作业:完成速率反应相关习题。
六、拓展延伸(选做)
1. 自主学习和实践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2. 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进行实验验证。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
③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教学难点】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酸、碱、盐的组成1、酸是水溶液里只能解离出H+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HCl= H+ + Cl- H2SO4 = 2H+ + SO42- HNO3 = H+ + NO3-2、碱是水溶液只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OH-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NaOH = Na+ + OH- KOH = K+ + OH- Ba(OH)2 = Ba2+ + 2OH-3、水溶液里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Na2CO3 = 2Na+ + CO32- BaCl2 = Ba 2 + + 2Cl-NaCl = Na+ + Cl-二、酸碱指示剂1、定义演示实验【10-1】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
化学第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化学第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中的溶液及其性质;2. 掌握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 理解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4. 掌握溶解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2. 溶液的浓度计算;3. 溶解度与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4.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方法;5. 溶解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个单元的内容,例如: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以及溶解的条件等。
让学生能够了解和回忆起相关概念,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建构环节:a. 引入溶液的概念和组成,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明确溶质和溶剂的含义。
b.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包括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c. 探讨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和问题解析展示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d. 介绍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和讨论解答,让学生掌握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以及如何稀释溶液的方法。
e. 介绍溶解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通过实例解析和模拟实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 深化拓展环节:a. 指导学生选取相应的溶液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实验的规律和结论。
c.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提出对于溶液实验的改进方案和创新点。
4. 巩固提高环节:a. 整理概念和公式,进行复习讲解和概念巩固。
b. 分组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进行辅导和讲解。
c.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5.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讲解,对本次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要点做一个总结,引导学生对本次课进行反思和回顾。
初中化学十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十单元备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合物等的概念;
2.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 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3.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4. 物质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2.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来展示元素和化合物的不同性质;
3. 互动法:通过互动练习和讨论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引发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2. 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3. 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进行练习。
4. 进行化学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
5. 学生进行互动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六、教学反馈
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
可以进行更多的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资源准备
1. 实验材料: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材料;
2. 课件: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制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初中教材第十章教学方案
化学初中教材第十章教学方案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初中化学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第十章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方案主要包括第十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物质的分子运动论;2. 掌握固态、液态和溶液的性质;3.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气压的测定方法;4. 理解和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固态、液态以及溶液的性质和特点;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分子运动论a. 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 固态、液态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c. 固态的晶体结构;d. 液态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
2. 气体的性质和气压的测定a. 气体的性质;b. 气体的压强与气压的测定;c. 压强与体积的关系;d. 气体的混合和溶解。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a. 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b.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c. 摩尔气体体积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师讲解:通过系统的教学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验观察: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3. 教材课后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基础知识考查: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 课堂参与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等。
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相信学生们在化学初中教材第十章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本教学方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单元教案-第 十单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单元教案-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3.了解酸的通性及其原理,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并了解其用途。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对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和归纳,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体会化学与人类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并合理利用;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理解常见的酸、碱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通性及反应规律与物质制备。
3.通过对比实验,学会酸、碱与其它物质的鉴别。
◆教学难点1.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解酸、碱具有通性原因。
2.通过挂图或播放视频,学习酸、碱的安全使用及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食醋、石灰水等药品石蕊、酚酞试剂植物的花瓣或果实酒精◆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教师讲授+学生归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1.几种常见的酸2.浓硫酸的腐蚀性3.酸的化学性质二、常见的碱1.几种常见的碱2.碱的化学性质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会用观察的方法来分析事物。
3.通过过溶液酸碱度的测定,进一步加强对酸、碱溶液知识的掌握。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2.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度的测定,加强学生对定量实验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酸和碱的常见性质;3.能够根据指示物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4.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二、教学内容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酸和碱的常见性质;3.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
三、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酸和碱的常见性质。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实验演示;3.学生实验操作;4.学生讨论。
五、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酸、碱和中性溶液各一份,酸碱指示剂;2.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酸和碱的一些图片、实验现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带入新课内容。
2. 学习酸和碱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酸是指能够溶于水形成氢离子(H+离子)的物质,呈酸性;碱是指能够溶于水形成氢氧根离子(OH-离子)的物质,呈碱性。
3. 学习酸和碱的常见性质(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酸和碱的常见性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1 酸的常见性质•酸有酸味,酸味酸臭;•酸可以腐蚀金属;•酸可以变色指示剂;•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3.2 碱的常见性质•碱有碱味,苦涩;•碱可以腐蚀皮肤;•碱可以变色指示剂;•碱溶液的pH值大于7。
4. 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20分钟)教师将酸、碱和中性溶液放在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酸碱指示剂,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5. 实验报告和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报告,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互相比较实验结果,分享观察感受。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性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酸和碱的理解。
八、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性质,并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掌握了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对酸和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11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燃烧反应的特点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三个。
2.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请写出一个例子。
3.燃烧反应和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两个实例。
4.燃烧反应和中和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两个实例。
5.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请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中和反应的现象。
3.授课时间:2022年5月10日
4.教学时数: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力: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基本概念。
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化学现象进行科学的思考和解释。
3.实验技能:学生能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
燃烧反应原理:燃烧反应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包括光能和热能。燃烧反应的放热性质使得它能够提供能源。
中和反应原理: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放热性质使得它能够调节酸碱平衡。
③燃烧反应和中和反应的应用
燃烧反应应用:燃烧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燃料的燃烧、爆炸等。燃烧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取暖、发电等。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基本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但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加以巩固。在实验技能方面,部分学生能熟练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加强练习。
3.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但部分学生容易走神,需要教师关注和引导。在课后,部分学生能主动进行复习和预习,但仍有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自主性,需要教师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酸和碱10-2中和反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10-2中和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掌握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3.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学生能够正确表达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试剂;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本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酸和碱的应用场景?”请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2.教师向学生解释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步骤二:说明实验(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和实验材料,包括酸和碱的浓度、实验步骤等。
2.教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的安全。
步骤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所用的试剂、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讨论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归纳总结。
步骤五:实际应用(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酸和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钱币清洁、草酸去锈等。
2.学生针对实际应用进行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中和反应来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六:小结反思(5分钟)1.教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2.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回答教师提出的反思问题。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2.思考酸与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结反思环节,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总结,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范文第十单元金属的防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掌握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的方法。
能够运用金属防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金属腐蚀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重点】1.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
【教学难点】1.金属腐蚀的机理。
2.金属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属腐蚀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
二、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金属腐蚀的原因。
三、金属防护措施1.学生实验:观察不同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
2.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探讨金属防护措施。
四、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1.案例分析:分析我国金属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2.分组讨论:讨论如何合理开发金属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1.案例分析:分析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和现状。
2.分组讨论:讨论如何提高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率。
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2.查找资料,了解我国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的现状及政策。
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难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金属资源的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物品是用金属制作的,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回答:“比如自行车的链条会生锈,铁锅用久了也会有一层锈迹。
”教师引导:“很好,那你们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是因为金属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了反应。
初三化学第十单元教案模板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
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
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教案课题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和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仪器、药品1、师准备: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滴管、试管、试管架、研钵、纱布;、紫卷心菜2、学生准备:2-3种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
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
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
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 酸 和 碱一、复习的目的要求1、回忆、稳固有关酸和碱的知识。
2、在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进展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1、盐酸和硫酸的性质。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复习中,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学生要以课堂练习为主。
适当的配以老师讲解。
四、复习过程: 重要知识点回忆一、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 2SO 4〕、盐酸〔HCl 〕、硝酸(HNO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氨〔NH 3·H 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挪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1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响: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5〕盐 + 酸→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碱1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响: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3〕酸+碱→盐+水〔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响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ΔΔ如Cu(OH)2 === CuO +H2O 2Fe(OH)3 ===Fe2O3+3H2O②常见沉淀:AgCl↓BaSO4↓Cu(OH)2↓ F e(OH)3↓Mg(OH)2↓BaCO3↓CaCO3↓③复分解反响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响才可以发生。
初中化学第10章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10章教案设计
科目:化学
章节:第10章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反应速率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3. 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1.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
2.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2. 把握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温度计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应速率,为什么有些反应快而有些反应慢;
2. 展示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率常数的意义;
2.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和催化剂。
三、实验操作
1.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混合,测定反应速率;
2. 分别在不同温度、浓度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四、总结
1.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调节反应速率。
五、作业
1. 完成反应速率的计算练习;
2. 思考如何利用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
六、课堂反馈
1. 老师对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解答。
初中化学十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十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与特点;
2. 掌握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的常见应用;
3. 了解非金属的性质以及非金属的常见应用;
4. 能够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二、教学重点:
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2. 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3. 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
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 通过实验展示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
- 介绍金属的化学反应特点;
- 讲解金属的常见应用领域,如建筑材料、电线电缆等;
- 练习题目:金属的性质有哪些?金属的哪些特点使其在建筑材料中应用广泛?
2. 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 通过实验展示非金属的反应特点;
- 介绍非金属的物理性质;
- 讲解非金属的常见应用领域,如玻璃、塑料等;
- 练习题目:非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 对比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
- 练习题目: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举例说明。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法;
2. 讨论交流法;
3. 图片展示法;
4. 互动问答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与特点;
2.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3.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