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魏晋玄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郑鲜(先)之亦曰:“名教大极, 忠孝而已。”
2、何谓自然
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 而然; 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其三,指必然、命运。
玄学家对自然的重视体现在寄情山水、 艺术以及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刘伶
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 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 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 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 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 著〈酒德颂〉一篇。
观点一:名教出于自然
何晏、王弼论证“名教出于自然”,把“名教” 制度看成是“朴(道)散为器”的结果,以为“道” 是自然的、原始的本体,“名教”则是由本体之 “道”派生、分化出来的,从而使“名教”制度 根据自然之“道”重新得以建立。既肯定了三纲 五常之“名教”的内容,又否定了“以名为教” 的外在形式,从而为其“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 了一个形而上的依据。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魏晋玄学的背景与主题 王弼的哲学思想 嵇康、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郭象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
第一章 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与主题
玄学产生的背景
1、学术背景 经学的衰落:迷信、烦琐、致仕之路中断
2、社会政治背景 名教的衰落激发了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 论以及辩名析理的玄谈之风,政治的黑暗 也是玄学家崇尚玄远的原因之一。
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
魏晋玄学
融合儒道的“新”道家,抽象思维的空前发 展
中心议题:名教与自然之辩,有无、本末、 体用等概念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发展。
名词:魏晋玄学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 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等。玄学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抛 弃了两汉经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 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 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大 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王弼曾任尚书郎,长于驳论,精于思辩,为人高傲, “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勤奋著述,著 作主要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 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弼玄学立足儒学,吸纳道家学说,其哲学思想主要是 本体论上以无为本,认识论上得意忘言。其贵无论对宋 明理学影响很大,其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起了重 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 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魏晋玄学
二、玄学的主题
1、自然名教之辩 2、有无之辩
魏晋玄学
重点:自然与名教
观点:1、名教出于自然(王弼) 2、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嵇康)
1、何谓名教
名教的产生:
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 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 为名分,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 “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
第二阶段:西晋裴頠倡崇有论;
第三阶段:东晋郭象溶合“贵无”’“崇 有”,提出 想
贵无论的代表人 玄学的发起人
王弼简介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是玄学诞生的标志。 王弼(公元226年一249年),享年仅24岁,字辅嗣,魏国山 阳(今河南焦作)人,从小深受儒学熏陶,少年即有盛名。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曾与傅嘏 (魏尚书)讨论孔老异同,认为“圣人(孔子)体无,无 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 足”。孔子虽不讲“无”但能“体无”,老子处“有”求 “无”,两者完全可以沟通,从而为他援道入儒、阐述玄 理提供了依据。
释“玄”
玄学家大多祖述老庄,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 典。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 “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 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玄学尤其关注形而上学问题,完成了由宇宙论 向本体论的转变。
社会黑暗
《晋书·阮籍传》:“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 嵇康(224—263)
三国时人,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 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 然」。嵇康后为司马昭系狱治罪,《晋书》: “康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年四十遭杀 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观点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 名士:阮籍、嵇康、山涛、 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 酣歌纵酒。竹林七贤的不合 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 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 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 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 靠司马朝廷,
概念:名教与自然
“名教” 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 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和道德规范。
但“名教”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 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 规范。
汉代以后,所谓“名教”,主要指维护 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即礼教。其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汉末蔡邕在论 议宗庙之礼时即曾云:“夫君臣父子, 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踰名 教。”(28)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 “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 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 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 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 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自然”: 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 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其三,指必然、命运。
魏晋玄学
本体论层面的有、无之辩
“有”,即现实世界的实有,包括社会人事上 的“名教”制度;
“无”,即自然之“道”,是静寂虚无的本体。
魏晋玄学
三、玄学的分期
第一阶段:魏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论;
2、何谓自然
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 而然; 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其三,指必然、命运。
玄学家对自然的重视体现在寄情山水、 艺术以及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刘伶
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 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 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 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 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 著〈酒德颂〉一篇。
观点一:名教出于自然
何晏、王弼论证“名教出于自然”,把“名教” 制度看成是“朴(道)散为器”的结果,以为“道” 是自然的、原始的本体,“名教”则是由本体之 “道”派生、分化出来的,从而使“名教”制度 根据自然之“道”重新得以建立。既肯定了三纲 五常之“名教”的内容,又否定了“以名为教” 的外在形式,从而为其“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 了一个形而上的依据。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魏晋玄学的背景与主题 王弼的哲学思想 嵇康、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郭象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
第一章 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与主题
玄学产生的背景
1、学术背景 经学的衰落:迷信、烦琐、致仕之路中断
2、社会政治背景 名教的衰落激发了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 论以及辩名析理的玄谈之风,政治的黑暗 也是玄学家崇尚玄远的原因之一。
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
魏晋玄学
融合儒道的“新”道家,抽象思维的空前发 展
中心议题:名教与自然之辩,有无、本末、 体用等概念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发展。
名词:魏晋玄学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 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等。玄学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抛 弃了两汉经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 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 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大 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王弼曾任尚书郎,长于驳论,精于思辩,为人高傲, “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勤奋著述,著 作主要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 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弼玄学立足儒学,吸纳道家学说,其哲学思想主要是 本体论上以无为本,认识论上得意忘言。其贵无论对宋 明理学影响很大,其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起了重 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 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魏晋玄学
二、玄学的主题
1、自然名教之辩 2、有无之辩
魏晋玄学
重点:自然与名教
观点:1、名教出于自然(王弼) 2、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嵇康)
1、何谓名教
名教的产生:
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 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 为名分,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 “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
第二阶段:西晋裴頠倡崇有论;
第三阶段:东晋郭象溶合“贵无”’“崇 有”,提出 想
贵无论的代表人 玄学的发起人
王弼简介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是玄学诞生的标志。 王弼(公元226年一249年),享年仅24岁,字辅嗣,魏国山 阳(今河南焦作)人,从小深受儒学熏陶,少年即有盛名。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曾与傅嘏 (魏尚书)讨论孔老异同,认为“圣人(孔子)体无,无 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 足”。孔子虽不讲“无”但能“体无”,老子处“有”求 “无”,两者完全可以沟通,从而为他援道入儒、阐述玄 理提供了依据。
释“玄”
玄学家大多祖述老庄,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 典。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 “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 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玄学尤其关注形而上学问题,完成了由宇宙论 向本体论的转变。
社会黑暗
《晋书·阮籍传》:“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 嵇康(224—263)
三国时人,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 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 然」。嵇康后为司马昭系狱治罪,《晋书》: “康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年四十遭杀 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观点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 名士:阮籍、嵇康、山涛、 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 酣歌纵酒。竹林七贤的不合 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 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 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 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 靠司马朝廷,
概念:名教与自然
“名教” 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 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和道德规范。
但“名教”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 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 规范。
汉代以后,所谓“名教”,主要指维护 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即礼教。其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汉末蔡邕在论 议宗庙之礼时即曾云:“夫君臣父子, 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踰名 教。”(28)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 “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 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 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 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 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自然”: 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 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其三,指必然、命运。
魏晋玄学
本体论层面的有、无之辩
“有”,即现实世界的实有,包括社会人事上 的“名教”制度;
“无”,即自然之“道”,是静寂虚无的本体。
魏晋玄学
三、玄学的分期
第一阶段:魏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