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中的行为矫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中的行为 矫正
第一节、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概述
• (一)学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可归纳为行为过多、 行为过少和行为不适当等几类。 • 1.行为问题的特征: • (1)持久性的困难 • (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 • (3)不理会现实 • (4)客观困难的存在。
• ○使用强化要注意的问题: • (1)选择的类型和程序要适合目标行为, 即程序最终要达到的行为。 • (2)在几种程序都适宜的情况下,必须尽 量选择便于操作的程序。 • (3)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来精确地、方 便地决定何时对行为进行强化 • (4)训练开始时,强化的频率要高,甚至 一开始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法,然后强化 次数逐渐减少。
• (三)行为塑造法 • 1.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 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即个体从不会到一 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 2.行为塑造法的程序与原则: • (1)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 • (2)选择适当强化物 • (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 (4)设计塑造步骤 • (5)正确进行操作。
• (2)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是指两种行 为彼此对立,它们不会同时发生,则对行 为称为不相容行为。其关键是要正确选择 不相容行为。
(四)消退
• 1.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
• 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 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 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 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第二节、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 (一)正强化——行为矫正技术中一种最基本 的方法 • 1.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 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 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 • 2.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 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 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 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 高。
• • • • •
3.模仿与示范的类型: (1)电影、电视或录像想象法 (2)现场模仿 (3)参与模仿 (4)想像模仿
• • • • • • •
4.模仿示范的程序与原则: (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 (3)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4)增加示范行为呈现的时间 (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 获得两种效果: • (1)抑制效果。指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 表现某种行为受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 类似行为将会减少;观察示范者所表现的行为 没有受到强化,自己本想表现的行为也会受到 抑制;观察示范者表现较为低频率的某种行为, 自己也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率。 • (2)不相容行为效果:指如果学习者要模仿 的良好行为与其原来就有的不良行为不能相容 时,势必放弃原有的不良行为,选择新的良好 行为。因此,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 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 3.强化物:强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强化物。在 奖励时要注意其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 或饱厌现象。 • 强化物可分五类: • (1)消费性强化物 • (2)活动性强化物 • (3)操作性强化物 • (4)拥有性强化物 • (5)社会性强化物
• • • • •
4.正强化的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 (2)正确选择强化物 (3)正确实施正强化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五)隔离
• 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 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对严重者 可使用隔离室。 • 当幼儿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暂停 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这种 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幼儿移到正强化物 较少的情景中去。
第三节、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 (一)代币制 • 1.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 为矫正的方法。它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 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 2.代币制疗法:是一种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 行行为矫正的方法。此法能使强化作用更 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问题行为矫治时, 采用此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 矫正计划一致、有效地进行。
贝克总结了常见的认知歪曲: (1)任意推断 (2)选择性概括 (3)过度引申 (4)夸大或缩小 (5)“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 4.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的班杜拉提出的一 种社会学习理论。
• 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 来获得,即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 或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 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 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 在观察学习中,榜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 ○条件强化物:原来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一 种刺激,一旦与其他强化物适当地配合, 就能获得强化力量,这种刺激物被称为条 件强化物,也称支持强化物。
• • • • •
3.运用代币制疗法的程序和原则: (1)明确目标行为 (2)代币的选择 (3)选定支持强化物 (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与支持强化物的兑 换比例及方式 • (5)严格具体操作。 • (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
(三)行答性条件反射, 是巴铺洛夫提出的。
•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形成儿童 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如果想要制 止某个行为,就可以不去强化它。
•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提出的。
• 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 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 可能性。 • 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结果对某 种行为的增减产生影响。凡是其结果可使 行为增加的,称之为强化;凡是其结果使 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
• (二)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环境的变化: • (1)家庭居室独门化倾向加重,儿童的交往伙伴和交 往机会都很有限。儿童失去了很多在自然交往中获得的 行为习惯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 (2)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时间太少,无 疑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 (3)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儿童室内外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儿童体质的 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 (4)核心家庭比例逐年上升,家庭结构简单化,也使 儿童失去与人交往和在交往中获得行为规范的机会。 • (5)幼儿生活“电视化”是产生问题行为的另一重要 因素。
• 3.幼儿园教育不当: •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实 践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 体发展的能动性的倾向。 • (2)教育方法欠妥: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 展成长,往往只注意躯体的、生理的健康, 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 (3)家园教育不一致:有些教师还没真正 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家庭 教育指导也是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
• (四)行为矫正方法举例:破坏行为、不 良情绪 • ○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步骤: 1.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 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 2.观察这个行为 • 3.确定行为基线 • 4.制定矫正方案 • 5.维持已建立的行为
• 2.问题行为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 (1)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 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 (2)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 • (3)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 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 发生。
• • • • • • • •
如果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又表现为: (1)由矛盾心理引起的神经性行为 (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 (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4)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5)活动过度的问题行为 (6)习惯性方面的问题行为 (7)其他不良行为
• (二)模仿和示范 • 1.模仿和示范的关系:是相对的。儿童的行 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 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
• 2.模仿和示范的作用:可以起到增进行为的 作用,达到如下效果: • (1)获得效果。指通过观察楷模可以学到 一连串新的行为 • (2)解除抑制效果:指观察者看到一位楷 模发出某一种言行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 不愉快的惩罚时,观察者表现同一类行为 所受到抵制的效果也将会解除,致使该行 为的表现增多。 • (3)促进效果: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 果,而使观察者增进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运用模仿原理也可以减弱行为,
• 3.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 改变行为的目的。 • 所谓不良认知是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 认识,这往往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对 事实的歪曲理解,就会导致不正确的行为。 因此,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 童不良的认知。
• • • • • •
(三)区别强化
• 1.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 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 2.区别强化的形式: • (1)零反应区别强化:指在一规定的时间内 只要不需要(要消除)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 强化。 • 可分三种: • A.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内,没有发生不需要 的行为就予以强化; • B.把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平均分成几个时间间 隔,若在每个时间间隔内不需要的行为没有发 生,个体就可得到强化; • C.在一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 就能得到强化。
(二)间歇强化
• 1.间歇强化:
• 是在强化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方法,即不 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强化,而是按 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为并给予一定 的强化。
• 2.间歇强化的形式: • (1)固定比例强化:每次得到强化所要求的 行为次数是一致的。 • (2)可变比例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 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预测地变化 着。 • (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需要强化的行 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固定的时间,再次发 生就给予强化。可用来改进或改变许多行为, 如缺乏等待耐心。
• 2.消退法的原则: • (1)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 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可选择典型的不良行为、教 师和家长最希望改变的行为或对儿童影响最大的行 为。 • (2)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产生重大改进。 • (3)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 能表现得更坏,有时还会产生情感抵触性行为和攻 击性行为。此时若坚持下去,将会消除不良行为。 • (4)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是能人为控 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 • (5)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
• 2.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 • (1)期望值过高:由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 子女独生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 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 • (2)过多保护: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子 女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 明珠,对儿童普遍采用过度保护的养育态度。 • (3)过度教育: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 引起在求学上的激烈竞争,导致家长在家庭教 育中忽视儿童早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过度教 育。具体表现在数量上过多,内容上过难,时 间上过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